-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二、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也是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可以大有作為的一年。
雖然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武漢正處于黃金機遇期,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具備加快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武漢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中央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武漢的區位、交通、市場和科教優勢更加凸顯;我市汽車、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石化、金融、現代物流等優勢產業處于發展上升期,成為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勁引擎;近年來高強度產業和城建投資,為經濟社會發展積蓄了強大勢能;特別是有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有全市人民只爭朝夕、奮勇爭先的精神狀態,我們一定能夠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征程中實現新的跨越。
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擴大內需,促進投資消費;堅持兩業并舉,壯大實體經濟;堅持創新驅動,推進轉型跨越;堅持建管并重,提升功能環境;堅持民生優先,增進人民福祉;堅持生態建設,構建“兩型社會”;堅持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好中求快,競進提質,建設“美麗江城”、“幸福武漢”,開創武漢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完成省下達的節能降耗、碳減排和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經濟增長速度。
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推進工業倍增計劃,加快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
堅持把加快工業發展放在經濟工作首位,以大投入帶動大產出,以大項目支撐大產業,以大平臺承載大發展,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在壯大規模中轉型升級,在轉型升級中壯大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6%以上。
加強工業大項目建設。確保80萬噸乙烯、神龍三廠、聯想武漢生產基地、800萬噸煉油、雅圖中國光影城、霍尼韋爾生產基地、臺玻中空節能玻璃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加快上海通用武漢生產基地及配套產業項目、中航特種飛行器研發生產基地、周大福珠寶文化產業園、北車集團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基地、南車集團軌道交通裝備基地、施耐德電氣華中地區總部及生產基地、力諾武漢產業基地、神華熱冷電聯供、東旭玻璃基板、東風史密斯專用車等一批項目建設。推動東風雷諾、變速箱生產項目、中興通訊科技產業園、三一重工塔吊、科聚新材料、格林美循環產業園、甲醇制烯烴等一批項目簽約落戶。投資50億元以上項目投產5個,開工建設5個;10億元-50億元項目投產10個,開工建設10個。工業投資突破2400億元。
構筑工業發展戰略平臺。編制出臺“四大工業板塊”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規劃,制定政策、健全機制、整合資源,全面推進大光谷、大車都、大臨空經濟區和大臨港經濟區建設,培育壯大產業集群。編制工業倍增發展區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規劃。每個新城區工業規劃用地不少于30平方公里,年內各建成20平方公里的工業倍增發展區,3個跨三環線中心城區年內各建成10平方公里的工業倍增發展區。推進黃埔科技新城規劃建設。切實抓好園區產業項目引進和建設工作。
調整優化工業結構。組織實施重點產業集群及產業鏈培育工程。做強整車,做大配套,積極引進發動機、變速箱、汽車電子等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完善汽車產業鏈。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壯大武漢郵科院、長飛、武漢新芯等龍頭企業規模,培育發展激光龍頭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富士康科技園、聯想武漢生產基地,積極引進高世代面板、新型顯示和半導體等領域龍頭企業,增強光電子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新引進3-5家央企投資現代裝備制造業,提升高端化、成套化、集群化水平。以80萬噸乙烯項目投產為契機,整合武漢化學工業區、新洲區、青山區、陽邏港資源,發展下游產業鏈,打造重化工產業集群。支持武鋼圍繞主業拓展兩端產業鏈,開發新產品、新品種,提高生產效益。做大做強食品煙草、能源環保、紡織服裝等產業。出臺企業技術改造指導目錄,加快傳統支柱產業技術改造,再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圍繞打通完善產業鏈,促進大中小企業梯隊化協調發展,新增產值過500億元企業1戶、百億元企業3戶、10億元企業10戶。
(二)全面提速服務業升級計劃,加快建設國家商貿物流中心
把發展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改造提升、城市空間更新優化、公共服務方式創新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服務業規模壯大、業態升級。
提升現代服務業主導功能。增強金融要素市場功能。出臺武漢區域金融中心空間布局規劃。新引進7家金融機構,設立融資租賃公司2家、小額貸款公司10家。推動45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其中“新三板”掛牌企業40家。探索發展四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設立物流交易所、藥品交易所。建立民間資本服務中心,打造民間金融機構聚集區。社會融資總額增長16%以上。提升現代物流功能。積極推進物流產業“一港、六園、八中心”建設,大力發展供應鏈管理、物流總部經濟、航運衍生服務等高端物流業態,引進國內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業3-4家。推進航空企業總部區、國際貨運中心、武漢全球商品采購中心建設。創設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平臺。提升現代商貿功能。抓好宜家銷品茂、武漢天地商務群、精武金融商務城、永旺商業城、古田凱德廣場等商貿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打造網上商城、電子支付平臺,建設漢正街都市工業園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促進網上消費。提升商務會展功能。大力發展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等中介服務業。做大做強特色會展項目,引進2-3個國際一流展會、一流展企。提升文化創意和旅游休閑功能。加快推進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東湖設計城、華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建設。支持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創建5A級景區,啟動建設四季花城、東湖文化園、落雁景區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推動文化創意、旅游、休閑業融合發展。實施《武漢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提升信息服務功能。爭創中國軟件名城。
規劃實施現代服務業“三百”工程。抓好100家龍頭企業、100個服務品牌培育工作,推進100個重大項目建設。開展商貿、物流、住宿、餐飲、教育培訓等行業服務標準化試點。研究制定旅游標準化試點城市建設的配套政策,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咨詢服務中心、標識標牌等服務體系,全面執行旅游業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
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編制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規劃。加快武漢中央商務區、武漢中央文化區、武漢國際博覽會展區、漢口北商貿物流樞紐區、漢口沿江商務區、武昌濱江商務區、青山濱江商務區、楊春湖高鐵經濟服務區、東湖軟件及服務外包集聚區、金銀湖生態商務區、王家灣商務區等重點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加大綜合整治和傳統市場整體搬遷力度,全力引進核心項目,推進漢正街文化旅游商務區建設。
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制訂出臺現代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分行業制定完善支持政策。深入推進江漢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出一批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項目,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
(三)制定實施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加快建設國家創新中心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引擎,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核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主體壯大工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加快把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競爭優勢。
積極爭當科技體制創新先行區。鼓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出臺落實“黃金十條”的配套措施,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性平臺和要素平臺,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以建設光谷“資本特區”為重點,推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建設。新引進股權投資機構40家,設立科技支行4家。建立小微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探索實行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保險貸款,科技保險保額達到200億元。放大“新三板”試點政策效應。擴大股權激勵、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等試點規模。積極爭取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比照中關村執行有關財稅試點政策。加快武漢未來科技城建設,構筑高端研發機構聚集、科技企業孵化、體制機制創新的核心區。
著力打造協同創新實踐示范區。把企業創新需求、高校院所科研優勢、政府政策引導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跟蹤對接高校、科研院所的責任機制,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新建航天科技、新能源汽車、化工技術等一批工業技術研究院,支持推動現有工業技術研究院充分發揮作用;組建2家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合作建設3家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動設立3家企業院士工作站。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出臺企業科技創新激勵政策,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參與重大科技專項。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密切關注第三次工業革命態勢及其影響,超前謀劃,搶占新一輪產業發展制高點。突出重點,聚焦力量,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規模,推進3D打印機產業化。擴大光谷生物城產業集聚規模,加快中華科技產業園、激光產業園、國家衛星產業創新園、通用航空產業園等高科技特色園區建設。加快建設聯想移動互聯研發中心、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研究中心、華為光電子研發生產基地、武漢天馬微電子二期擴能、武漢新芯12英寸芯片擴能、湖北廣電傳媒基地、國藥華中總部、武漢生物所生物制品總部、凱迪控股生物質能基地、武漢天威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項目。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增長22%以上。
加快建設國際性人才高地。實施“黃鶴英才計劃”、“光谷人才計劃”、“海外人才回歸計劃”、“創新崗位特聘專家計劃”,構建具有國際水準的創新創業平臺。以企業管理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為重點,引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240名以上。優化人才服務環境,加快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高層次人才居住證制度,完善海外高層次人才社會保障體系。
(四)強力推進城建攻堅計劃和交通跨越工程,加快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按照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標準規劃建設城市,以軌道交通、空港建設、武漢新港建設為重點,地面設施與地下管網建設并舉,市區聯動,大規模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突破1300億元。竣工11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25個重大項目。
完善城鄉規劃體系。開展武漢2050年遠景發展戰略研究。著眼構建“1+6”城市發展格局,抓好“三鎮三城”實施性規劃的編制和落實,按照“獨立成市”的要求,完善6個新城區規劃體系。修編全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等一批專項規劃。推進市域國土規劃“一張圖”建設。
增強交通樞紐功能。加快建設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高速公路路網重要樞紐、國家重要門戶機場、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成江北鐵路,武漢至咸寧、武漢至黃石城際鐵路,基本建成機場第二通道。加快天河機場第三航站樓、第二跑道、機場交通中心和楊泗港整體搬遷與綜合開發、陽邏集裝箱三期、紗帽港區公用綜合碼頭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武深高速武漢段、武漢至十堰城際鐵路、漢江海事搜救中心等工程。積極推進鐵水公空多式聯運、無縫對接。
構建快速路網體系。全面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建成4號線一期、1號線漢口北延長線,與2號線一期形成“工”字形軌道交通網;加快建設3號線一期、4號線二期,開工建設1號線徑河延長線、2號線機場線、6號線一期、7號線一期、8號線一期,抓緊做好5號線、29號線前期工作。推進城市環線、過江通道和快速路建設。建成長江大道一期、解放大道下延線、四新大道、濱江大道、八一路地下通道。加快四環線、二環線漢陽段、鸚鵡洲長江大橋及兩岸接線工程、江漢六橋、漢江三官公路大橋、東湖通道、姑嫂樹路快速通道、雄楚大街改造、墨水湖北路快速化改造、中南路-中北路綜合改造等重大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楊泗港長江大橋、沌口長江大橋、青山長江大橋、慈天公路跨府河大橋、三陽路長江隧道、長江大道二期、臨江大道改造、東風大道改造等工程,啟動月湖橋、長豐大道、寶豐一路快速化改造和三環線、解放大道、漢陽大道綜合改造。建成一批微循環道路、公共停車場和人行過街設施。抓緊做好江漢七橋、建設大道延長線等30多個項目前期工作。
推進“公交都市”建設。實施多元網絡、樞紐支撐、公交提速、低碳公交、智能公交、慢行交通、需求管理、服務提升“八大工程”,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公共交通體系。推進武勝路、漢口北、前川公交樞紐站和雄楚大街快速公交系統建設,規劃建設武漢火車站至漢口火車站快速公交系統。調整優化公交線網,實現與軌道交通無縫銜接。加快形成中心城區通達新城區重點鄉鎮和客流集中區域的公交線網。堅持公共利益優先,改革客運出租車運營管理體制機制,促進出租車行業健康穩定發展。提高公交運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公交出行分擔率由39.7%提高到42%。
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完善政策,統籌推進舊城區、舊廠房、舊村落“三舊”改造工程。加快長江大道沿線、武漢“南大門”、古田、龜山北等片區改造。加大漢口老租界、武昌古城等歷史文化風貌街區保護改造力度,加強優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和名鎮名村保護性開發。
加強市政設施建設。啟動實施中心城區排水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推進后湖、白沙洲、黃金口、四新地區等排水系統建設,建成漢口沿江、單洞門等區域重點排水工程。中心城區新建排水管網110公里,整治明渠26公里,新改擴建泵站18座。加快實施主城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五年行動計劃,加強漢陽、青山等地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新建污水管網100公里。完成黃浦路、龍王嘴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新改擴建漢西、黃金口、北湖3座污水處理廠。建成金口自來水廠、星火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開工建設千子山垃圾衛生填埋場。加強特高壓、智能電網等電力設施建設。
(五)制定實施國際化水平提升計劃,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
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經濟國際化為引領,功能國際化為支撐,環境國際化為保障,不斷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創造新的競爭優勢,擴大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穩定和增加外貿出口。制定汽車、石化、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9大重點產業產品配套路線圖,著力引進行業龍頭和配套企業。圍繞發展現代物流、金融、現代商貿、文化創意等優勢服務業,大力引進總部型企業和重大服務業項目。積極引進一批大財團、大企業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功能區開發。落實開發區和新城區50億元重大工業項目、中心城區30億元重大服務業項目招商目標責任制。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2家以上。實際利用外資50億美元以上,引進內外資總額增長50%以上。對外經濟合作營業額增長15%。
增強對外開放功能。充分發揮東湖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集聚引進大型進出口加工企業、國際專業物流企業和轉口貿易公司。整合陽邏港、湖北武漢出口加工區、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資源,爭取獲批建設武漢綜合保稅區。開通武漢至美國、澳大利亞的國際直達航線和武漢至臺灣的近洋班輪,提升“漢新歐”鐵路國際貨運專列服務功能。深入實施“家在武漢”工程。
拓展邁向國際的交流平臺。全方位深化“雙谷雙城”戰略合作。啟動領事館區建設,爭取更多國家在漢設立領事館。吸引更多國際組織、世界知名企業在漢設立辦事機構。認真辦好世界新興產業大會、武漢國際時裝周等國際性會議會展活動。
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積極擴大對內開放。深度融入“兩圈一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著力推進基礎設施、產業、市場、公共服務、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五個一體化”,努力實現產業互補、市場互通、交通互聯、資源互享、生態互保。
(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打造美麗江城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啟動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工作。鞏固提升“城管革命”成果,升華理念,提升標準,優化體制,創新機制,完善法制,突破難點,建立新型城市管理體制,實現城市環境根本性變化,彰顯濱江濱湖生態宜居城市魅力。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按照“繁榮在主城區,實力在新城區”的發展定位,研究制定《武漢市主體功能區實施計劃》,嚴格執行《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進一步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引導人口和產業向適宜開發區域集聚,生態底線區嚴禁開發建設,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
實施園林綠化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按照國際一流標準,舉全市之力做好園博會籌辦工作,抓好園區周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張公堤城市森林公園,建成開放沙湖公園,開工建設戴家湖公園。實施80條道路綠化提升。新建50條景觀花街、60個城市“三小”綠地和園林小景。推進青山江灘、漢江江灘三期和天興洲生態綠洲建設。加快推進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新增綠地面積780萬平方米、造林綠化5萬畝,加快形成綠道穿城、綠意滿城的生態園林景觀。
加強水環境建設。編制新城區126個湖泊“三線一路”保護規劃,新建環湖路22公里。加快實施“大東湖”生態水網、漢陽“六湖連通”、金銀湖水網“七湖連通”、沌口“二十湖連通”水生態修復工程。強化南湖、墨水湖、龍陽湖、湯遜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加大梁子湖、沉湖、漲渡湖生態保護力度。加強黃孝河、巡司河、府環河、灄水河、馬影河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填埋湖泊和污染水源行為。
強化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建筑揚塵、工業粉塵、機動車尾氣、餐飲油煙等污染防治。綜合整治二環線至三環線內350臺燃煤鍋爐煙塵污染。全面實施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油氣回收改造。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
破解城市管理重點難點問題。提升機場、碼頭、火車站、長途客運站、旅游風景區等窗口地帶環境面貌,加強鐵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最潔凈城區、最潔凈道路、最潔凈街道、最潔凈社區”創建工作,鞏固提升主次干道保潔水平,強化城鄉接合部、老舊社區、背街小巷、集貿市場等薄弱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嚴厲查處渣土污染,實現工地裸土全覆蓋。綜合治理占道經營,全面取締中心城區室外炭火燒烤經營。實現新增違法建筑“零增長”。推進213條主次干道臨街房屋立面和門面招牌整治,清理凈化公交車身廣告,連片整理規范架空管線。制定實施交通管理服務水平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加強源頭治理,嚴格路面管控,切實改變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違章行駛、亂停亂放現象。以開展“萬名干部進萬村潔萬家”活動為契機,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村莊。
構建高效常態的城市管理體制機制。認真實施《武漢市城市綜合管理條例》。開展城市道路橋梁管理、餐廚廢棄物管理等立法工作。加強市、區城市綜合管理監督指揮系統有效對接,實現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全覆蓋。深化“城管革命”戰線行、社區行、校園行。探索推廣城市管理市場化服務模式。
(七)加快新城區城鎮化進程,提升城鎮化質量水平
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推進新城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用工業化、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提升新城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科學編制城鎮規劃。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完善新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實施各新城區空間發展規劃和產業規劃,構建中心區域明確、中心鎮和特色鎮為支撐、中心村為基礎的新型城鎮體系。實施《革命老區發展規劃》,增強老區自我發展能力。
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加快新城區工業倍增步伐,加速形成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強化城鎮化發展的產業支撐。圍繞工業倍增發展區建設,合理布局產業新城,重點推進陽邏、吳家山、紙坊、常福、盤龍、紗帽等產業新城建設。推動符合規劃的產業項目向新城集聚,以業興城,以城促業。
增強城鎮綜合功能。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市政道路、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完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城鎮產業和人口集聚功能。新建和改造城鎮排水管網120公里、農村垃圾轉運站17座。建成江北快速路一期工程,加快通順大道、李紙路改造、新城區軌道交通等工程建設,建成等級公路120公里和優質通灣公路300公里。
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以市場化、產業化、組織化的方式抓農業。以實施“菜籃子”提檔升級工程為重點,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新增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2萬畝。推廣農業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110項以上。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500家。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2000億元。提升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水平,啟動10大賞花游核心項目建設,支持木蘭景區群創建5A級景區。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進181處骨干泵站更新改造、5條大型排澇泵站主引水港綜合整治、4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八)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加快建設幸福武漢
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滿足群眾合理需求、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讓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是人民政府的首要責任。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不斷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加快產業轉型,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引導大企業強化社會責任,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崗位層次。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被征地農民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深入推進全民創業,走創業就業之路,扶持創業2萬人,引導廣大群眾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素質,培訓勞動者28萬人次。全面實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實施小企業勞動合同專項行動,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快“網上就業辦事大廳”建設。城鎮新增就業15.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萬人。
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險凈增參保30萬人次,綜合覆蓋率達到97%。加快醫療保險費用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認真做好社會保險制度間的轉移銜接工作。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建設籌措保障性住房5.4萬套,竣工(含基本建成)4萬套。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完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制度。切實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提高義務教育整體水平,完成90所公辦小學標準化建設。推動普通高中優質多樣化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有效德育、高效課堂、小班化教學等改革。整合職業教育資源,集中力量辦好職業教育園區、公共實訓基地和國家級、省級示范職業學校。增強市屬高校特色優勢,加強省部屬高校共建工作。深入實施國家“教育云”試點工程,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做好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工作。
加快建設國家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整合全市醫療衛生資源,促進高端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基層衛生服務協調發展,著力打造國家疑難重癥疾病診療中心、公共衛生服務示范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示范中心。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努力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推進醫院管辦分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廣大醫院直管中心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托管新城區區級醫院新模式。全面推行全科家庭醫生制度。發展高端醫療服務,加快推進武漢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光谷醫學中心、沌口亞洲心臟病醫院、金銀湖協和國際醫院建設,培育國家級品牌學科群、醫院群。落實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加快構建“9055”養老格局。大力推進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打造“10分鐘養老服務圈”。推行“養醫結合、康護一體”的新模式,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大力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積極開展文化下鄉、送戲進校園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加快新城區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提檔升級。推進武漢中心書城、武勝國際文化城、漢秀劇場、電影文化主題公園、月湖旅游文化體驗區、武漢客廳、盤龍城博物館、武漢數字檔案館建設,建成開放江漢關博物館、張之洞與近代工業博物館,基本建成武漢科技館新館。打造漢派文藝精品,塑造城市文化品牌。辦好第22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國際名校賽艇挑戰賽、武漢市第九屆運動會、第二屆琴臺音樂節。做好WTA女子職業網球賽籌備工作。加快“漢陽造”、楚天181等十大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5%。
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加大打擊“兩非”工作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完善國防動員和國防教育體系,深化“雙擁共建”活動,為駐軍辦實事、辦好事,推動軍民融合式發展。加強國家安全、民防、消防、仲裁、保密、氣象工作,做好文史、參事、民族、宗教、僑務、科協、地方志工作,切實保障婦女、兒童、殘疾人合法權益。
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深化“幸福社區”創建工作,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和規范發展社會組織,推行經濟類、慈善類、公益類、服務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制度,完善公益創投和招投標機制,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健全居住證管理制度,創新流動人口、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加強網絡輿論引導,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規范和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加強信訪事項督查督辦。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機制,積極推進交通事故、勞動爭議等領域第三方調解。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大力開展建筑工地、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重點領域安全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強化食品藥品監管,嚴厲打擊制假、售假等不法行為。切實保障校園校車安全。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行入室盜竊等10類刑事案件全勘查,進一步提高社區、學校周邊見警率。貫徹依法治市方略,深入開展“六五”普法,大力推進法治武漢建設,營造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圍。實施城市榮譽制度,評選表彰首批功勛市民、模范市民、文明市民,倡導文明的社會風尚。扎實做好迎接全國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