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的“西湖藍”夢想
建設生態型城市,同樣是“人間天堂”——杭州的夢想。
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而在生態創新作用下,如今杭州的蠶繭生產不僅換來了精美絲綢,還帶動了其他產業發展。
杭州淳安縣是浙江蠶繭生產大縣,每年可剪伐大量的桑枝條。昔日只能當柴火、爛在田里的桑枝條,如今在當地蠶農心中,已名副其實地成為一大致富寶貝。
千島湖金溢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通過“桑-菌-沼-肥”多級循環利用模式,利用蠶桑生產廢棄的桑枝條替代傳統的雜木生產食用菌,食用菌生產后的廢棄物放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則作為生產菌棒滅菌過程中的燃料,沼氣池中產生的沼液、沼渣則作為有機肥還于稻田或園地,達到農業資源的多級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基本實現了農業污染零排放的目的。
通過實施多級循環利用模式,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同時,合作社每年可增加產值514萬元,獲利118萬元。而淳安縣所有蠶業下腳料經過加工,可制黑木耳菌袋4000萬袋,產干耳3千噸左右,實現產值1.5億元。
如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培育一樣,杭州的生態文明建設正全面加速。
在去年發布的《中國生態文明發展報告》中,對中國35個大中城市的生態文明發展指數得分進行了評價,杭州排名位居第七位。而對于杭州而言,還遠遠不夠。
杭州的生態文明建設基于頂層設計,政府謀局全盤推進。
3月5日,杭州市長張鴻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諾,要掀起一場環境保護的熱潮,打造杭州的“西湖藍”。對它的詮釋為,杭州的碧水藍天、全方位的優美生態環境,它既是城市宣言,又是美麗風景。
在今年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以更大力度實施環境“四治”、以更高標準加強生態保護、以更大決心淘汰落后產能、以更嚴要求加強環境執法寫入其中。
上周,《杭州市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公示聽證,提出各級政府與企業等生產經營者應承擔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負責,并對政府與企業等實行責任終身追究制。
杭州的生態文明建設溶于生活之中,社會參與全民推動。
去年11月,杭州市《西湖空氣生態文明倡議書》發布,選擇步行、自行車等出行、不駕駛高排放車輛進入景區、停車3分鐘以上自覺熄火等舉措,現今已是杭州市民的潛在習慣。
2008年,杭州在國內城市中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車出行系統,有效緩解了市民及中外游客對汽車出行的依賴。現在純電動微公交又成為杭州繼公共自行車后又一張新名片。
在傳統的春節期間,杭城市民開始過上“環保年”,煙花爆竹燃放情況繼續下降。今年除夕杭州市空氣質量為良,與去年相比PM2.5濃度下降幅度達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