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首屆中國木版年畫國際研討會上,廣東佛山手繪木版年畫的傳承者馮炳棠父子,帶去了色彩鮮艷奪目、線條粗獷豪放的作品。全國100多位知名文化工作者就如何搶救這項瀕臨滅絕的民間文化進行的分析,讓馮氏父子重新看到了木版年畫的巨大潛力。
佛山制作木版年畫已有600年歷史,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縣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四川綿竹以及河南開封并稱全國木版年畫六大產區。在極盛時期,整個佛山至少有10多家木版年畫的作坊,最高峰時年產量達800萬幅,平時也保持在400萬幅,大量出口到東南亞等地。但迄今仍用手工繪制的正宗流派,只剩下“馮均記”一家了。
馮炳棠告訴記者,他從1998年恢復制作木版年畫以來,顧客一直十分稀少。由于受到機械印刷技術的沖擊,手工繪制木版年畫的價格比機器印制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再加上現代的房屋已由古老的雙扇門改為單掩門,木版年畫的青睞者不再是普通家庭,而變成了收藏者和游客,已經沒有什么銷售量可言了。他想盡了各種辦法,比如在旅游景點內開展銷點,顧客只要交10元就可以自己動手繪制年畫然后帶走收藏等,仍是收效甚微。
到目前為止,馮炳棠一家已經賠進了十幾萬元,艱難地維持著祖傳的版畫工藝。“兒子是我逼他學木版年畫的,如果他不做這行,我也不會做,那么佛山木版年畫就變成歷史,這門最有特色的佛山民間藝術也就銷聲匿跡了。”馮炳棠無奈地說。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省的民間文化品種至少在1000種以上,但在廣東的民間文化中,式微的占了大多數。僅以民間工藝為例,已經消亡或者瀕臨滅絕的就占1/3以上。隨著“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啟動,廣東今年將全面鋪開對佛山木版年畫、中山木龍等一批優秀民間文化的搶救工作。據悉,佛山市有關方面也已經開始搶救碩果僅存的手工木版年畫。
在中國木版年畫國際研討會后,兒子馮錦強表示,木版年畫不能再以單純的門神形象出現,如果仍然固步自封,遲早有一天會成為民間藝術歷史長河中被湮沒的碎片。佛山木版年畫應該是一個品牌,通過發展旅游產品來養活純正的手工版畫制作技術;應該走精品路線,使木版年畫成為佛山的一張名片。他說,把佛山豐富的旅游資源作為依托,將木版年畫制作成小巧方便攜帶的袖珍年畫藏品、禮品和紀念品,還可以將年畫的圖案印制在T恤、絲巾等紀念品上,甚至可以成為郵票的主角。
佛山市文化局局長胡正士認為,如何將生產技藝和市場前景良好結合,培育有利其發展的市場環境,是佛山木版年畫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據了解,佛山市計劃將此項技術及掌握此技術的老藝人一起并入民間藝術研究社,并在佛山市內的一些主要旅游景點設立專門展銷點,使木版年畫成為佛山民間藝術中的特色品牌。除了保持“填丹”技術突出佛山木版年畫特色外,他們還將招聘一些美術工作者創新有古老特色的年畫,給這個古老的民間藝術物種注入新的生機。(林潔)
《中國青年報》 2003年4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