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18座污水處理廠確保水質安全,然而――
■ 設計日處理能力高達47萬噸,實際每天僅處理15萬噸
■ 設計存在缺陷,污泥和滲濾液存在二次污染的隱患
今年9月,三峽水庫三期蓄水,庫區水污染防治設施所起的作用將非常突出。目前,三峽庫區的18座污水處理廠已經先后投入運營,對于保證三峽庫區水質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記者最近隨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在三峽庫區采訪時發現,庫區的污水處理廠運營面臨諸多困難。
“你們的設計處理量是多少,實際處理量是多少,每噸污水的處理成本是多少?”國務院三峽辦水庫司副司長周維每到一處污水處理廠,這3個問題便脫口而出。然而,每一次的答案都令人失望。
“明鏡灘污水處理廠目前日均處理污水8000噸,而設計能力卻達每天3萬噸。”萬州區水務公司總經理、排水公司董事長彭丕聲告訴記者。
萬州的沱口污水處理廠也面臨同樣的尷尬。雖然每天能夠吃到大約1萬噸的污水,但對這家一期規模達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而言,也僅是吃個“半飽”。
“吃不飽雖然也有管網沒有完全齊備的原因,但是設計能力的超前是主要原因。”萬州區環保局局長龍倫成一針見血。
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規模應該按照現在人口量,以自來水廠供水量為基數來計算,留有余地。而萬州3座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卻以考慮2020年萬州人口總數為前提。“最早的方案還要大,是我們不斷要求縮減,才到今天這個規模的。”龍倫成坦言。
這樣的超前并不只發生在萬州。自2003年下半年起,三峽庫區首批18座污水處理廠陸續投入試運行,這18座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污水總量為47萬噸,而實際上,每天處理污水總量只有15萬噸左右,僅占設計總規模的三成多一點。現在,即使所有的污水都被收集起來,污水處理廠也吃不飽。
“兩個污水處理廠單位成本不含折舊1.22元,含折舊4.18元。”彭丕聲的數據把記者嚇了一跳,按照這個數據,折舊成本居然高達80%。
“污水量不足,折舊成本自然很高,我們算了一下,如果能夠讓兩個污水處理廠滿負荷運轉,含折舊的成本馬上降為1.54元。”彭丕聲告訴記者。
在東部發達地區,許多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成本只有0.5元―0.8元,以收取污水處理費來進行污水處理的市場化模式也日臻成熟。然而,在三峽庫區,污水處理廠面對高成本如何運營?“我們主要還是靠提高污水處理費逐步解決,目前,污水處理費是0.4元,即將調整為0.6元,但即使如此,運營的缺口還是很大。”彭丕聲告訴記者,水務公司只好用供水補污水,每年的虧損大約有3000萬元。
此外,由于設計存在缺陷,庫區已經建成的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和垃圾處理場的滲濾液都存在二次污染的隱患。
萬州區環保局副局長熊建華告訴記者,從技術上講,無論是污泥還是滲濾液都應該有預處理的程序,沒有預處理的滲濾液直接流到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必須有足夠的水量稀釋。“如果滲濾液占到總水量的5%左右,污水處理廠還能承受,如果超過這個量,污水處理廠就很難處理。而現在,有時滲濾液會占到10%。”
垃圾處理場也叫苦連天,雖然生活污水產生的污泥少有重金屬污染,但污泥含水率過高,常常讓垃圾處理場成了“沼澤地”,不僅難以處理,而且極易縮短垃圾處理場的使用壽命。
正是由于這樣的矛盾,垃圾場拒收污泥,污水廠拒收滲濾液,這在庫區已經不是新鮮事。(見本版5月25日報道)“當初想得太簡單了,把污水處理廠的污泥送去垃圾處理場填埋,垃圾處理場產生的滲濾液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現在看來,確實考慮不周。”重慶市環保局局長曹光輝表示。(記者孫秀艷)
《人民日報》 (2006-07-03 第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