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20日電 20日,中國首塊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地區上海市浦東新區首次發布人口出生預報,通告居民本區域正在進入一個人口生育高峰,預計到2012年達到頂峰,區內常住人口出生人數將從往常的1.5萬人激增到2.58萬人。得知這一點,上海市浦東新區市民許馨芳女士表示將把自己的生育計劃與政府的人口出生預報相結合,“爭取在2012年前的生育淡季要孩子,這樣將來孩子讀書和就業都會輕松一些。”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目前正在多個地區開展“人口出生預報制度”,以引導國民避開高峰生育,建立更為合理的人口結構,減少因人口數量劇烈波動帶來的社會資源的浪費。
“嬰兒搶產房,小孩搶課桌,青年搶工作,中年搶崗位,老年搶病床,連死了還要搶墓地。”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生育高峰期間出生的許馨芳小姐說。
“出生人數劇增劇減,無論對于個人發展,還是社會資源的供給而言,都不是好事。”上海市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局局長尹后慶說,人口年齡結構的多峰谷交替狀態,會導致出生人口、學齡人口、勞動力適齡人口時多時少,使得教育、衛生、就業、醫療和養老資源的需求發生無規則波動,從而影響社會經濟資源的使用效率,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上海市計劃生育委員會已建立每年1-2次的定期預報出生人口信息制度,希望未來城市人口結構不至于出現圣誕樹形。
山東省青島市發布人口出生預報的內容除了包括今后5年人口形勢和人口出生趨勢,還有生育旺盛人數分析和群眾生育意愿調查結果,從而引導廣大育齡婦女科學選擇生育時間。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教授說,決定人口生育高峰的最主要因素往往是前一個高峰產生的“人口慣性”,人口出生預報制度有助于各個家庭調節生育計劃,從而有效地“削峰填谷”。
“過去的計劃生育工作總給人一付硬邦邦的印象,而類似人口出生預報制這樣的新舉措則更多通過引導的方式進行,給人更多人性化的感覺。”華東師范大學人口問題專家丁金宏教授說。
不過,政府官員和有關專家也坦承,不少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會影響人口出生預報制度的實施效果。
由于中國民間有“農歷寡春年不宜婚嫁”的說法,近年來,許多中國年輕人避開2005年和2007年這兩個所謂的“無春年”,而紛紛選擇在2006年“扎堆結婚”,由此帶動了一個生育高峰。此外,“羊年不生女”“虎年宜生子”等帶有封建迷信思想的民間俗諺至今仍在影響數量不少的中國人。
丁金宏教授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性別、屬相等生育傳統要素在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經濟能力、生活方式等現代指標的重要性正在上升,“推進人口出生預報制度將對未來中國人的生育行為選擇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記者 季明 潘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