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2日電 即將過去的2006年,中國經濟以“高增長、高效益、低通脹”的表現,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特別要充分認識影響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充分認識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性矛盾,充分認識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解讀會議精神不難發現,有針對性地抓住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成為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安排的一大鮮明特色。
宏觀調控任務艱巨:確保中央政策落到實處
問題:當前,在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的同時,宏觀經濟中還存在外貿順差過大、信貸投放過多、投資增長過快等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說,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雖有所回落,但回落的基礎還不穩固,反彈的壓力依然存在,明年調控的任務還很艱巨。
對策:堅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和擴大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要在政策落實上狠下功夫,確保中央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實處。
點評:央行有關負責人稱,防止流動性過剩問題進一步擴大,引導信貸均衡增長,優化信貸結構將成為明年貨幣政策把握的基本原則。來自財政部的消息說,明年將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適當減少赤字。在稅收政策方面,針對順差過大問題,將繼續下調高能耗、高污染、資源類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出口退稅率。
農業基礎依然脆弱:解決“三農”問題絲毫不能動搖
問題:當前,在“三農”領域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農業基礎依然脆弱,抗災能力不強;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一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搞形式主義,損害農民利益;在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的一份報告認為,豐產之后如何確保糧價不回落難度不小,占農民收入總比重過半的非農收入具有不確定性。
對策:堅持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絲毫不能動搖,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各項任務絲毫不能放松,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力度絲毫不能減弱。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實實在在為農民辦一些實事。
點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信凱說,“三農”問題不解決好,就無法實現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就會引發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問題。農業部表示,將繼續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力爭到“十一五”末,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萬億斤水平。明年,國家將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量有望繼續高于上年,各項農村改革措施將全面深化。
經濟增長代價依然過大:下最大決心、用最大氣力取得實效
問題:中國為經濟高速增長付出的代價十分高昂: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土地亂占濫用仍很普遍,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環境污染相當嚴重,部分地區已經超過臨界狀態,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相當尖銳。今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前三季度,煤炭和電力生產增速均高于GDP增速,實現全年節能降耗目標仍有很大困難。
對策: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須進一步統一認識,下最大決心、用最大氣力,力求取得實際成效。
點評: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指出,2007年是節能降耗最關鍵的一年,也是節能降耗效果可能出現重要轉機的一年。專家建議,目前,重點用能企業已經成為當前節能工作重點,但對我國量大面廣的中小高耗能企業尚缺乏有效節能管理措施,可能成為節能的真空地帶。因此,2007年如何促使基層政府嚴格中小高耗能企業節能管理是節能降耗能否取得實效的重點。
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真抓實干,奮起直追
問題: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已日益成為中國提高競爭力的瓶頸制約。據測算,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足30%,明顯低于發達國家60%到70%的水平。不久前的一次信息產品展示會上,手機、電腦等各種國產電子產品琳瑯滿目,其中30余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到10%,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對策:按照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真抓實干,奮起直追,不斷提高開放條件下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點評: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說,目前中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客觀條件已基本具備,一是國外技術儲備急于獲得新市場,這使我國的自主創新有可能站在較高的起點上,并支付較低的成本;二是國內人才和科技儲備已有相當基礎,企業的研發能力有了明顯增強;三是巨大的內需市場將提供創新的廣闊空間。“全社會已初步形成推動自主創新的熱潮,一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大環境與良好氛圍正逐步形成。”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說。
區域發展不均衡:在更大范圍優化資源配置
問題:當前,西部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很薄弱,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還很明顯;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壓力還很大,發展的任務還很繁重;一直困擾東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并未得到徹底解決,國有經濟比重偏高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善,經濟的外向度依然較低。
對策:完善區域互動機制,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支持特色產業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深化分工合作,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點評:中國社科院信息中心專家說,在區域發展進入國家發展戰略視野的同時,區域間發展不協調、不均衡,是實現科學發展難以回避的一大難題。必須看到,東北、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一些影響長遠發展和振興進程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要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改革障礙猶在:加大攻堅力度
問題:當前,國民經濟中出現的投資盲目擴張、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問題,根本原因還是體制機制不健全;當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社會事業基礎薄弱、社會保障不完善、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根本原因也在于體制機制不健全。現在,妨礙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和弊端還沒有完全消除,同時又出現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
對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點評: 到2020年,我國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現在起直至改革目標實現,每一年都無可置疑的成為改革攻堅年。財政部透露,2007年,稅制改革有望成為一個嶄新的亮點,增值稅轉型,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物業稅改革方案,燃油稅方案等一系列備受關注的重大改革有望取得突破。穩步務實地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將進一步緩解造成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宏觀經濟運行不穩定以及不利于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性矛盾。(記者謝登科 單純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