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對1978年~2006年所有行業收入的研究表明,自2002年以后,行業間的收入分配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
這一結論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政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項目的研究者對1978年~2006年十幾個大行業的人均實際工資的概率分布形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收入分配的格局已經從“單峰”分布向“雙峰”轉變,即從大多數人的收入分布在平均收入水平附近,轉變到一部分人集中在較高的收入水平,另外一部分人集中在較低的收入水平附近,并且形成了穩定的格局。
數據顯示,1978年,國家統計局劃分的16個大行業中,工資收入最高的“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與最低的“社會服務業”人均工資之比僅為2.17倍;2006年,全國大行業中工資收入最高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與最低的“農業”人均工資之比高達4.69倍,全國這一比值最大的省份已經接近6倍。
收入差距曾一度縮小
對數據的分析發現,以1993年為界,中國各行業的收入分配在此前后出現了明顯不同的特點。
在1978年到1992年間,行業工資分布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十幾個大行業的實際平均工資始終呈現出“單峰”分布的格局,行業收入分配沒有發生兩極分化;另一方面,在上世紀80年代中前期,行業工資收入的集中程度顯著提高,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反而有一定的縮小。
顧嚴表示,主要原因是當時正是我國改革重點向城鎮轉移之際,進入全面改革的階段,各行業的積極性得以更加充分地發揮,各行業的實際工資收入增長提速,行業間收入差距出現一定程度的縮小。
具體到各個行業來看,“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建筑業”三個大行業在1979~1982年間穩居行業平均工資排名前三位,這三個行業的工資增長率也位居前列。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這些行業工資增速的相對位次發生了下降;原先工資水平較低的“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等行業實現了工資水平的加速上漲。
而前述工資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業工資增長率12%~13%,但其增長率排名僅為倒數第六、倒數第三和倒數第二;1979年工資排名居倒數第一、倒數第四和倒數第三位的“社會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和“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實現了16%、24%和15%的名義工資年均增長,增長率分居第三、第一和第二位。
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從1997年起,行業工資收入差距拉大。
兩極分化趨勢加強
顧嚴表示,從各個行業的發展情況看,“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等新興行業的工資水平迅猛提升,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起到了縮小行業差距的作用。
但是,這些行業在工資收入躍居各行業領先水平以后,保持了持續的快速增長,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了行業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動力源。“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工資增速的上漲加劇了行業差距的擴大。
顧嚴表示,更值得關注的是,2002年以后,行業收入分配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2002年以來,工資收入排名前4位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分別實現了12%、20%、15%、和16%的年均工資增長;除工資收入第一位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以外,其他三個高收入行業的工資增長率顯著高于各行業平均水平。
而收入水平位于倒數第一位的“農林牧漁業”僅實現了9%的工資年均增長,排名倒數二、三位的“住宿和餐飲業”、“建筑業”工資年均增長率不及12%。
到2006年,兩極分化的趨勢進一步更強了,顧嚴表示,尤其是在平均實際工資8000~1萬元(2006年名義工資3萬至4萬元)左右的位置,出現了一個收入較為集中的“矮峰”,很有可能成為加劇行業收入兩極分化的重要力量。
在處于這個“矮峰”位置的有四個行業,其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金融業”具有壟斷性質,“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則是知識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新興行業。(熊劍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