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和社會發展進步程度的標志。黨的十八大將新型城鎮化確定為未來10年到2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13年12月中央召開的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是解決好人的問題,并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主要任務。城鎮化發展需要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同時推進,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構建融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一體的城鎮化產業體系,有效利用區域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切實轉變我國城鎮化發展方式,從根本上杜絕城鎮“空心化”“有城無業”現象,有效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現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目標,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實體經濟基礎之上,必須以產業為支撐,通過產業發展創造就業崗位,推進城鎮化的合理分布。為有效促進城鎮產業發展,保障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強化城鎮間專業化分工協作。充分發揮城市資源要素稟賦與比較優勢,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協調發展戰略格局,做好城鎮間產業分工與協作,培育城鎮特色鮮明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推進生產要素集聚,發展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區域性品牌。加強城鎮大企業、大項目建設,提升企業規模競爭力。按照城鎮間產業分工原則,特別是要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產業承接能力,鼓勵資源枯竭城市發展替代接續產業,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優勢互補、特色突出的產業發展格局,為構建科學的城鎮發展體系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力度,培育壯大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業及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減少資源能耗型產業,推進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內部結構調整。
提升產業發展就業彈性。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產業結構升級的不斷深化,解決從農業和工業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以及新增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日益迫切,城鎮化穩固發展的根基亟待構筑。服務業,特別是以金融保險業、信息傳輸和計算機軟件業、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社區服務業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不僅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社會化水平和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而且可以有效解決勞動力就業。要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制環境,著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高城鎮現代服務業比重。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推進勞動密集型服務業與資本密集型及技術密集型服務業有機結合。引導以物流、金融、保險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向制造業密集區域及中心城鎮集聚,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提高服務業整體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斷拓展服務業新業態、新領域,形成城鎮化、工業化與服務業發展良性循環,提高產業發展吸納就業能力。
大力促進創業與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在技術革新、解決就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業為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鎮提供了產業基礎,是加快城鎮化建設的主要依靠力量。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創業者創辦企業及壯大企業提供了良好契機,特別是為農村轉移勞動力在中小城市及小城鎮實現創業夢、城市夢帶來難得的機遇。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下,農村轉移勞動力將其打工期間所掌握的技能與當地資源相結合,創辦企業,這不僅有助于產業梯度轉移,實現產業布局優化,而且拓展了就業渠道,有助于解決農村轉移人口就業和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因此,要鼓勵農村轉移勞動力以及高校畢業生、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到中小城市創業。為有效促進創業活動開展及中小企業發展,要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及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完善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提供財稅優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突破創業融資瓶頸;完善城鎮商業環境和專業基礎設施;深化創業教育與培訓,提升全民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要形成政府激勵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社會支持創業的機制,以創業帶動就業,解決城鎮人員的樂業與安居問題。
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高校及科研機構與所在城鎮的科技文化、經濟、生活緊密相關,可以持久帶動城鎮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要開發并依托當地的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當地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力量,發展創新公共平臺,深化技術創新聯盟合作機制,提升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和管理水平。探索利益共享機制,強化權益保護機制,明確產學研各方權利義務,提高產學研合作動力與效果。通過城鎮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和產業支撐力的增強,提升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夯實城鎮化發展基礎。
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現代化促使勞動生產率提高,為城鎮非農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要采取綜合措施,進一步完善農業現代產業體系,全方位推動農業技術進步與創新,徹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農產品科技含量。通過農業生產經營現代化、規模化與集約化,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是要應用先進的農產品加工技術,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切實保障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調同步,以農業現代化與產業化筑牢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化基礎。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