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徐曼曼)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京舉行。作為規格最高的經濟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判斷當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
會議明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從今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態”以來,理解中國經濟的維度便在此框架下發生了新的變化。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等九大方面闡釋“新常態”所呈現出的特征。與此前習近平在APEC上會議所闡述“新常態”的含義相比,內容更加豐富,體系更為完善。
分析人士認為,“新常態”不但使得人們對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點有了新認識,同時它還指明了中國經濟未來之路。在“新常態”背景下謀劃中國經濟發展之路便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會議指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從投資需求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征。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從上述九大視角來打量中國經濟“新常態”便會發現,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正在發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逆轉;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開始發生一系列變化。消費占GDP的比重開始回升,收入分配有所改善,產業方面也浮現出很多新的亮點。
從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也可以初步印證中國經濟的積極變化。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000萬,提前完成全年任務。前三季度第三產業的比重也在持續增加,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2.5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城鄉居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GDP增速高0.8個百分點。另外,居民收入的名義增長速度比財政收入增長速度(8.1%)高,也高于企業利潤的增長速度,這意味著居民收入在國民經濟的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在提高。
黃益平表示,實現“新常態”發展的前提是經濟的過渡和轉型能夠平穩進行。中國經濟轉型就是要從過去的經濟奇跡走向常規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與黃益平有著相似的觀點。他指出,用“新常態”統領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有它新的含義。“從原來的舊模式向未來的一種新的穩態增長的軌跡轉變的過程,可能比較艱巨、比較漫長。因此看到GDP下滑,各種參數出現變異,結構出現調整,政策調整幅度比較大,不要見怪為怪,因為這在未來都會是長期出現的?!?/p>
“事實上,轉型已經發生,未來經濟增長速度還會適當放緩,經濟結構更加平衡,消費發揮更大作用,產業升級也會變成常態?!秉S益平進一步表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新常態”的九大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專家認為,在經濟增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發展動力四個方面都在發生跨越式轉變的過程中,中國經濟所面臨的難題顯而易見?!胺康禺a市場去泡沫、金融去杠桿、制造業領域的去產能都是有待解決的核心問題?!秉S益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