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北京市市長蔡奇:副中心市郊鐵路今年通車

發布時間:2017-03-07 11:23:26  |  來源:北京晨報  |  作者:張璐  |  責任編輯:劉芳奇
關鍵詞:蔡奇,通車,市郊鐵路,天花板,戴口罩

北京市市長蔡奇:副中心市郊鐵路今年通車

昨天,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北京代表團全體會議向媒體開放。北京晨報記者 姜浩波/攝

北京團舉行媒體開放日活動北京市市長蔡奇表示——  

昨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北京團舉行媒體開放日活動,審議結束后,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蔡奇等10位代表接受中外記者采訪。這是蔡奇首次參加北京團開放日記者會回答記者提問,吸引了境內外76家媒體、107位記者的高度關注。

作為記者會的焦點人物,蔡奇收到的問題最多。他就社會高度關注的北京城市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建設、霧霾治理三個問題一一作答。

談總規修編

適當提高居住及配套用地比重

蔡奇說,“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就是要建設一個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一個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霸鯓咏ㄔO首都”,就是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蔡奇說,當前一項迫切任務就是編制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北京正在抓緊對現有規劃文本進行修改完善。在要素配置上,壓縮生產空間規模,適當提高居住用地及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擴大綠色生態空間。

蔡奇說,北京規劃建設將以人口“天花板”、生態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為硬約束。其中,北京市常住人口到2020年要控制在2300萬人;生態紅線區面積從現在的73%到2030年達到75%。城市開發邊界,就是堅持城鄉建設用地減量發展,城鄉建設用地現狀為2921平方公里,2020年減量到2800平方公里以內、2030年減量到2700平方公里。

談治霾

既不回避問題,也不過度承諾

“如何鐵腕治霾,打好藍天保衛戰”是市民普遍關注的問題。蔡奇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去年全市PM2.5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與2012年相比累計下降了23.7%。優良天數198天,同比增加12天??諝庵匚廴?9天,同比減少7天。雖然空氣質量不斷改善,但是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確實還有很大差距。

2017年是落實國家“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蔡奇介紹,北京將推進“清煤降氮”。農村完成700個村煤改清潔能源,實現朝海豐石四區和南部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供暖季結束后,華能北京熱電廠燃煤機組停機備用。通過這些措施,全年再壓減燃煤30%,燃煤總量由現在的1000萬噸降至700萬噸以內。

推動實施六環路重型柴油車限行,嚴格管控外埠過境高排放重型柴油車。公交、環衛等八大行業新增重型柴油車全部“戴口罩”,即安裝顆粒捕集器。再淘汰老舊機動車30萬輛。

“要根本解決霧霾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辈唐嬲f,“我們要有耐心和定力,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既不回避問題,也不過度承諾。希望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同治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努力,大氣質量會一天天好起來?!?/p>

談城市副中心

建一個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一個沒有城市病的城區,一個人們向往的地方?!痹诨卮鹩浾咛釂枙r,蔡奇如此描繪北京城市副中心未來的美好前景。

蔡奇說,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去年組織了全球12個頂尖優秀設計團隊,近百名規劃、景觀、交通、生態等各領域的專家參加,開展了城市副中心城市設計及詳細規劃工作,目前已經形成初步成果。

規劃將突出三個方面的城市特色。一個特色是水城共融。通州區共有北運河、潮白河、溫榆河等13條主要河流,將把水系打造成景觀帶,建設一個水城共融的北方水城。另一個特色是藍綠交織,形成“兩帶、一環、一心”的綠色空間結構,規劃建設潮白河國家公園、國家級植物園等26個公園,使副中心成為一個藍綠交織的生態城市。再一個特色是文化傳承。挖掘和傳承大運河的歷史文化,保護和恢復路縣古城(西漢)、通州古城(始建于北齊時期)、張家灣古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個重要歷史遺跡,把副中心建設成為古今同輝的人文城市。

新建公共文化設施將國際招標

蔡奇說,在建設方面,目前正抓緊推進行政辦公區建設,年底四大市級機關和相關市屬部門將率先啟動搬遷。交通方面,已開工和即將開工的軌道交通有城市副中心站、京唐城際、7號線二期、平谷線、八通線南延等5個項目。市郊鐵路也要進行節點改造,今年通車,通車后從北京站到通州約20分鐘。廣渠路東延段等城市快速道路今年也要開工。重點項目建設上,環球主題公園一期項目已經開工,預計2020年開園。

下一步將規劃建設一批公共設施,包括文化藝術中心、歌舞劇院、運河博物館、體育中心等,這些都要進行國際招標,力爭打造一批精品力作。

北京晨報記者 張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