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瓊霞主演復排的《昭君公主》劇照。
1952年紅線女飾演的《蝴蝶夫人》。
馬(馬師曾)紅(紅線女)經典、由意大利歌劇改編的粵劇《蝴蝶夫人》要復排了!近日,粵劇《蝴蝶夫人》啟動儀式在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
該劇由廣東省藝術研究所、紅線女藝術中心“非遺”資金扶持,由珠海市粵劇團有限責任公司復排,紅線女的“關門弟子”、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瓊霞擔任主演和導演。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素芹
當初:紅線女排粵劇《蝴蝶夫人》,曾到日本考察45天
1952年,由意大利同名歌劇改編的現代粵劇《蝴蝶夫人》在中國香港首演,引發轟動,這部劇由紅線女邀請馬師曾、薛覺先共同演繹。紅線女藝術中心主任蒙菁表示:“紅線女老師就是因為不滿于當年香港粵劇粗制濫造的情況,1952年力排眾難創辦了‘真善美’劇團,而《蝴蝶夫人》就是她創建劇團后創排的第一部戲,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據悉,為了把這個戲演好,紅線女專程到日本作了為期45天的考察,了解日本人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行動舉止、談吐禮儀等。紅線女參觀了松竹等兩個電影公司,觀看他們的布景制作,與日本電影演員交朋友,還到她們家中作客以觀察日本人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擺設等,并在日本采購了一批戲中要用的服裝、道具。
據蒙菁介紹,紅線女從日本考察回來后,《蝴蝶夫人》就開始排練,邀請中聯電影公司的四位導演(吳回、李晨風、秦劍、王鏗)來幫忙排戲。這個戲有許多在當時來說是比較新穎的藝術手法:比如在蝴蝶夫人向中尉敘說她如何自小失去父母、由爺爺撫養長大時,舞臺出現一塊銀幕,蝴蝶夫人一邊唱,銀幕上就配合她唱的內容,出現她與爺爺當年生活的畫面(影片是事先拍好的)。蝴蝶夫人“盼夫歸”那段主題曲,采用歐洲歌劇原來的樂譜,由音樂家盧家熾記譜填詞,紅線女是用民族戲曲的唱法演唱,伴奏也是戲曲的伴奏。經過填詞、演唱、伴奏的因素,其實已對原來的歌曲進行了一定的改造。編劇在這段“洋歌”之后銜接上梆子慢板,銜接得很自然,老觀眾聽了覺得仍然是粵劇的味道,可以接受。而一些自小就讀“洋書”的人,聽到在粵劇中唱出一段“洋歌”來,也覺得很新穎。
《蝴蝶夫人》從劇本編寫到演員表演以至音樂、舞美等各方面,都做到嚴肅認真,力求完美。演出受到各方面的好評,上座很好,但排演開支很大,劇團賺不了錢。不過,紅線女認為這是向自己的藝術理想走出了可貴的第一步,這個收獲是用金錢買不來的。
復排:搶救和挖掘,使其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蝴蝶夫人》1952年首演,內地的粵劇院團至今沒有復排過這出戲,珠海粵劇團團長瓊霞卻“知難而進”。作為紅派藝術傳人、紅線女的入室弟子,瓊霞曾復排過現代戲《山鄉風云》、古裝戲《昭君公主》等紅派經典。這次《蝴蝶夫人》,是將普契尼的歌劇改編移植到紅派粵劇,是戲曲創作的另一個類型。
粵劇《蝴蝶夫人》是對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我們是站在紅派藝術的起點上來發展。”瓊霞說。她也談了這部劇的幾個亮點。
音樂性上,粵劇的包容性很強,粵劇《蝴蝶夫人》會融合意大利歌劇原來的音樂比如交響樂,也會切入日本的音樂元素;伴奏方面,不會停留在原來的粵劇樂器方面,會從音樂方面多角度表現人物形象。“意大利、日本的音樂,如何融進傳統的梆黃?我們也要積極探討。”該劇粵劇移植編劇陳錦榮表示。瓊霞說:“這個戲中,除了梆子,小調也會有。二黃梆子,是紅老師的強項,我會好好體現。負責本劇音樂唱腔的趙仕強老師會有很多想法。另外,從表演方面,我也會根據我的理解,體現紅派表演藝術。”
粵劇《蝴蝶夫人》會在舞臺上體現行當的均衡發展,完美展現各個行當百花齊放的情形。“行當的發展要依托劇目。比如我們當初復排《山鄉風云》,就促進了行當的進步。歌劇《蝴蝶夫人》是個抒情悲劇,劇情不夠豐富,主要是用音樂和演唱來表現。但是在粵劇中,我們的各種行當有機會去表現和豐富人物,每個角色都會用戲曲中夸張的表演方式去塑造,包括劇中的領事等,我們會用行當表演彌補歌劇中人物豐富性的不足。”用中國方式、嶺南語言講述這個“世界故事”,瓊霞信心滿滿。
另外,這個戲以紅派藝術為核心。“但這個戲也是馬紅經典,馬師曾的唱腔將由我們團的張健來傳承、學習。所以這個戲也希望能促進流派的傳承發展。”瓊霞說。
復排《蝴蝶夫人》意義非凡,既是向粵劇紅派藝術經典致敬,也是向粵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表達慶祝。“傳統劇目復排會彰顯經典劇目的現代性。”廣東省藝術研究所負責人唐國華說:“復排粵劇傳統劇目,其實質就是搶救和挖掘粵劇,把粵劇優秀的傳統劇目重新立在舞臺上,就是對粵劇這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身的一種傳承,也是對粵劇作為廣東代表性地方戲曲劇種文化傳統的繼承。”
探索: 粵劇的開放和包容
粵劇有著極大的包容性。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粵劇就以開放包容之姿開始了對國外劇目、小說、影片的移植,如根據《一千零一夜》故事改編的粵劇電影《賊王子》 ,根據莎士比亞《馴悍記》改編的粵劇《刁蠻宮主憨駙馬》等。尤其是,將莎士比亞的作品改編成粵劇,業內已經做了諸多探索。
粵劇《天之驕女》由著名粵劇編劇秦中英根據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改編,1983年演出。而在20世紀40年代,紅線女在香港也演出過同是改編自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的《天之驕女》。
粵劇《天作之合》是根據莎士比亞喜劇《第十二夜》改編的古裝輕喜劇,由已故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與張建軍導演,是廣州粵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2016年廣州紅豆粵劇團為廣州藝術節再度復排該劇,由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歐凱明、梅花獎得主崔玉梅主演。該劇將《第十二夜》中的人名、地名、環境、禮俗等內容“中國化”,原作中的臺詞也被化為粵劇的唱詞念白,令其更貼近粵劇觀眾,同時保留了原作的戲劇結構以及人物性格,從而保留原作獨特的戲劇魅力。
首演于2007年2月的新編現代粵劇《豪門千金》根據莎士比亞的名劇《威尼斯商人》改編而成,由兩位梅花獎得主倪惠英和黎駿聲主演。該劇將原劇的背景中國化,改為對外商業繁榮的澳門與廣州。
從外國小說、戲劇改編,是粵劇劇本的一個類型。粵劇前輩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努力。如今,復排根據普契尼同名歌劇改編的粵劇《蝴蝶夫人》,讓業內人士興奮不已。復排要力求“修舊如舊”。但是,傳承也意味著創新。其次,是劇目情節的現代性,那些貼近生活、接地氣、積極向上的優秀傳統地方戲曲作品,無論什么時候都不過時。
粵劇是最具嶺南特色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改編移植是粵劇的一大創作類型,從外國著名小說戲劇改編粵劇,是用中國的方式,嶺南的語言,去講述世界的故事,這也更加有利于將粵劇的傳播。”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戲劇研究室主任張晉瓊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