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前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稱,對市場的最大傷害來自政府干預。當前的通脹完全由2年前不正確的貨幣政策導致。經濟學的一個常識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開欄話:
改革開放以來,某種程度上,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不同經濟學流派或思想和政策結合的結果,不管是貨幣主義、新制度經濟學、凱恩斯主義還是新自由主義,都曾一度風光,但隨著這些經濟思想在解決中國實際經濟問題中的缺陷展現,又都難逃被質疑的命運。現在,隨著中國經濟步入轉變發展方式的維谷,奧地利學派和公共經濟學派的光芒又開始散發出來。但歷史告訴我們,經濟問題是如此紛繁復雜和深不可測,每一個經濟學流派,每一種經濟思想,可能僅僅只是在黑屋子里擦亮的一根火柴,只能照亮某一個小小的角落。要照亮中國經濟前行的軌道,需要的是所有微光的匯集。這也是我們開“經濟學人訪談”欄目的初衷。文中觀點并不代表本刊立場,我們只是想把對中國經濟不同角度的解讀都呈現出來,以期在各種不同觀點的碰撞中,尋出一條再發展的新路,給中國經濟和中國改革注入新的動力。
——編者
在過去的3年中,世界經濟一波三折,在這一歷程中,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政府亦對經濟進行了強力的干預,從極度寬松貨幣、擴內需到眼下的限購、限價、限貸等一系列政策,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也引發了社會上關于計劃和市場如何進退的廣泛爭議。
這些政策出臺的邏輯何在?存在哪些矛盾?經濟改革的方向指向何方?就這些問題,本刊對經濟學家張維迎進行了專訪。
政策還是價格
《南風窗》:您如何評價目前政府密集出臺的一系列限購、限價的政策?包括發改委對企業頻繁的價格“約談”。
張維迎:很多時候,政策的出臺往往是基于政治的考量。在目前中國的情況下,政策主要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現在出臺的這些政策很多是屬于應急式的,目的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好的經濟體制,而更多是為了平息民眾的一些短期不滿。
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沒有大的天災,一定是個貨幣問題。現在市場上物價、房價上漲,最根本的原因是2009年之后我們采取了過度的刺激政策,太多的貨幣、太多的信貸注入經濟體,其必然的后果就是通貨膨脹。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吃了猛藥,就會有猛藥的后果。但是,現在是宏觀政策出了問題,用微觀控制的方式去解決。
從政策制定的角度,或者說從政治學的角度,政府部門采取限購、限價的辦法,不讓企業自主定價,會起到一個“注意力轉移效果”:好像市場上的提價、漲價現象是由于企業家貪婪,沒有道德的血液,而不是貨幣政策出問題了。這樣,老百姓的注意力就轉移了。
《南風窗》:從經濟的角度來衡量呢?
張維迎:從經濟角度上講,這樣做的負面效果會是非常大的。在自由定價的情況下,決定價格的根本是供求關系,不同質量、不同品牌的產品當然有不同的價格,好東西當然可以賣個好價錢。而所有的政府限價,導致的一個可能結果就是市場的逆向選擇:劣質產品驅逐優質產品。企業越生產高質量的東西就越吃虧,而生產低質量的東西相對更劃算,這樣企業會更多轉向制造低質量產品,最后是損害了消費者。宏觀經濟過熱,原材料、工資上漲,企業會有一個調整價格的選擇,這是企業家的判斷。有些東西不讓它漲,它最后就從市場上消失了。
另一個可能的后果是有些企業由于政府的限價,而不是市場競爭的因素,出現經營艱難,甚至破產,對就業不利。
哪個企業好,哪個產品好,該付什么價格,應該是消費者說了算,而不應該由政府說了算。在一個自由的經濟環境下,企業、企業家根據對未來市場的判斷去經營,但現在大家要花很多精力來處理跟政府的關系,來怎么說服政府漲價是合理的,這對企業的整體運行是不利的。
這又回到一個基本問題,市場經濟是一個消費者主權經濟,消費者是真正的老板。如果是政府說了算,資源配置就會扭曲,導致企業家精神的不正當使用。由此甚至對產業升級也會有負面影響。
再進一步從整個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倒退。30多年的改革好不容易大部分產品的價格由市場調節,企業擁有了自主定價權,現在可以說又部分地回到了計劃經濟。我們不是本著改革的精神來處理我們面臨的問題,而是走回頭路,用傳統的行政手段來處理。企業的定價要按政策意圖來做,這個東西整體是反市場的。
好政策還是壞政策
《南風窗》:如果說當初的寬松貨幣政策過度,有錯,那不應該去糾正它嗎?
張維迎:現在的情況是一個政策的失敗,導致另一個新政策的出臺,每一次政策的失敗都為新的政府干預提供了理由。一個錯誤的政策制造了一個更進一步錯誤的需求,然后大家又喊著要政府進一步干預去糾正它。
2009年,我曾對極度寬松貨幣政策提出過警告,政策出問題了,調整的過程應該更多通過市場去消化,而不應該錯上加錯。比如房地產的問題,2009年初比較冷,房價往下跌,那時候該跌就讓它跌,應該順其自然,但我們不是,一看房價下跌,著急上火,馬上出臺了刺激政策,結果價格上漲,沒過幾個月,又出臺打壓政策。這表明我們的宏觀政策非常不成熟,一個經濟體最忌諱的是政策的朝令夕改。
好的政策是幫助大家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預期,只有在相對穩定預期下,企業家才能正確地計算并進行決策,否則,政策不穩定,大家都去揣摸政策,或者通過游說的方式來影響政策,這都是不太健康的表現。
政策是不能折騰的,有時候要以不變應萬變,不是簡單地說,刺激過火了,馬上緊縮,錯誤就可以彌補了。錯誤已經釀成,無法彌補。用管制、微觀控制的辦法,扭曲了調整過程。如果政府把價格限制住了,某種產品就供不應求了,政府就想著怎么進行分配,供過于求了,政府就想著怎么補貼、收購,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就會出來,還會形成腐敗和尋租。
現在的好多宏觀調控,就像一個新手開車,猛踩油門猛剎車,結果就是坐在車上的人瘋瘋顛顛,不停搖晃,惡心、嘔吐的現象就會出現。經濟決策怎么轉向更科學,非常重要。
《南風窗》:于是最后總是會陷入所謂的擴也不是,縮也不是的“兩難”局面?
張維迎:經濟問題本來就是兩難。宏觀的刺激政策,貨幣過多之后,應該回到正常,但這又帶來另一個負面影響。增加貨幣,刺激經濟的時候,誰得到的好處最先、最多?是國有企業。在緊縮的時候,提高利率、限制信貸,誰受的影響最快、最大?是民營企業。一個擴張,一個收縮,給整體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先擴張后收縮,導致的是資源、財富從個人、民營企業轉向國有企業。
通貨膨脹是財富的逆向分配,現在可以說,宏觀政策客觀上變成了國有部門、政府部門掠奪民間財富和資源的一種方式。
無知還是利益
《南風窗》:為什么一些不太合適的政策,會頻繁地推出來?
張維迎:一個是無知,對經濟規律、市場運作缺乏正確的認識,有些政策看似為了消費者,最后是坑害了消費者;另一個是基于利益的考慮,任何一種價格的調整都存在利益的分配,還有第三方,利用調控的機會在強化干預經濟的權力,從而尋租。即使決策者認為這樣做不行,但出于利益的考量,他也仍然去做,這是屁股決定腦袋。
(本文來源:南風窗)責任編輯:NN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