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1.5億流動人口中,他們受遠離家鄉后生活方式和交往范圍等社會因素變化的沖擊,性愛觀也開始在這種相互的碰撞中發生著變化,既出現了退化,又構建著較為開放的性愛觀體系,表現出混亂的性愛觀。這是中南社會調查研究所最近在《當代公民生活幸福指數系列調查》課題中,以武漢市漢正街流動人口為樣本進行性剖析得出的結論。
流動人口是城市化進程中必然要發生的一種社會現象。目前,全國流動人口的總量已達1.5億人。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我國省際和省內間遷移人口的數量逐年增大。在這支數以億計的流動大軍中,至少有71是處于性活躍年齡段的。這一大批人在與不同性文化傳播者的互動過程中,他們的性觀念、性行為也在隨著各種性愛觀的相互碰撞而發生著變化。正確認識和充分關注這支遷徙大軍性愛觀異變化的現實,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
調查顯示,流動人口中性觀念“很傳統”或“較傳統”的分別為16.7和31.1,處于“中間狀態”的為31.1,另有17.8“較開放”和3.3“很開放”。在性觀念開放的受訪者中,94.7是處于性活躍期年齡的,只有5.3的年齡在性活躍期的40歲以上;84.2為男性,15.8為女性。這就明顯暴露出性對女性而言更多的是義務而非權利。
調查還顯示,受訪流動人口的性取向均為異性。他們處理性沖動的方式17.8是“壓抑”,7.8是“自慰”,14.4是“精神寄托”,57.8是“異性伴侶”;另有2.2的人“無性沖動”。在對性自慰行為的評價上,35.6的人認為“正?!?,20.0的人認為“無可奈何”,還有44.4的人“說不清楚”。
對“性是人的基本需求”的看法和“是否接受過性服務”這個極為敏感的話題,66.7的男性持性肯定觀,比女性高出30.6個百分點;28.9的男性接受過性服務,而女性僅為2.2;38.9的男性認為發生性關系是“生理需要“,只有16.7的女性對此認同。這恰好印證了一句俚語:“男人以性為愛,女人以愛為性”,傳統性愛觀的價值尺度已經失衡。
調查發現,在接受過性服務的人中,42.9來自農村,而且所有接受過性服務的女性全都來自農村。這表明,農村人一旦離開原住地融入遷徙大潮,他們的性觀念比早已接觸過性解放思潮的城鎮人口更易產生變化。
調查的一項重要發現是:流動人口的性知識極其匱乏,對問卷開列的7種常見性病的綜合認知度只有47.0;對性病傳染途徑的認知更讓人擔憂,在問卷假設的10種傳播途徑中,甚至無法正確判斷;他們遇到盲然無知的性問題時,46.7的人是在也不甚明了的朋友圈里尋求幫助,而敢于咨詢醫生的僅有12.2。這對性病的醫治和傳播留下了極大的隱患。
調查認為,面對流動人口中性愛觀的混亂,全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給予關心和幫助,以重構流動人口的性觀念,提高流動人口的性認知水平,共同致力于彌補創建和諧社會的這個薄弱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