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省區市:取消農業戶口
日前,公安部網站發布消息稱,截至目前,已有河北、遼寧、山東、廣西、重慶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出臺了以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公安部陸續報請國務院批轉或與有關部門聯合出臺了一系列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措施,包括集中解決三線艱苦地區和部分特殊行業干部職工長期兩地分居問題,實行農民自理口糧進入集鎮落戶,改革暫住人口登記管理辦法,啟動并全面推進了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調整大中城市和西部地區的戶口遷移政策,強化了農村戶口城市化管理。
此外,公安部逐步調整、放寬了嬰兒落戶隨父隨母、夫妻投靠、老人投靠子女以及投資、興辦實業、購買商品房人員落戶等城市戶口遷移政策。
雖然上述13個省區市取消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統一稱為居民戶口。但在戶口簿上仍然保留居住地一欄,仍然可以辨別戶口是屬于城鎮還是農村。而另一方面,因為涉及利益,城鄉身份區別在短期內仍難完全消除。
“任何松動城鄉二元體制的措施都有積極的意義。現在一些地方開始推進戶籍改革,逐步取消至少是形式上的城鄉身份區別,可以說是啟動了戶籍改革的第一步。”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如是評價。
2008年:戶籍改革推進年
中國早在1992年就成立戶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組,并于翌年提出包括“取消農業、非農業二元戶口性質,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的戶籍改革目標。雖然此后許多地方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戶籍改革,但是,今年各地出臺的改革舉措之密集,改革力度之大、層次之深,前所鮮有,堪稱為中國戶籍改革推進年。
2008年1月1日起,云南省宣布取消“非農業人口”、“農業人口”的“二元制”戶籍登記管理模式,實行“一元制”模式,統稱為居民戶。
6月30日,上海浦東新區正式對外發布:一系列“居住證與戶籍接軌”的探索正在積極醞釀之中,年底有望在浦東先行先試。而此前,上海在引進人才上的戶籍壁壘一直被外界詬病。
8月1日,廣東省深圳市正式實施居住證制度。按照推進計劃,深圳市居住證辦理人數將達到500萬。今后凡持有深圳“居住證”的居民子女可在深圳接受義務教育,持有10年長期“居住證”的居民將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10月1日起,浙江嘉興市實施城鄉一體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城鄉居民戶口統一稱為“居民戶口”。嘉興戶籍改革最大亮點在于改革附加在戶籍制度之上的相關社會經濟政策,比如實施全民社保、推行城鄉統一的就業服務政策等。
此外,為建設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江西省今年也宣布,將探索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劃分,逐步建立以居住證管理為核心,以居住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穩定職業為準入條件,城鄉統一流動的戶籍管理制度。
與之相鄰的湖南省不久前也出臺《關于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的意見》,旨在加大戶籍管理改革力度,在全省范圍內建立戶口一元化制度,取消附加在戶口上的社會管理職能,促進城鄉人口自由流動。
戶籍改革要水到渠成
兩個月前舉行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總體上已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并把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任務之一。
有專家據此稱,這為中國戶籍改革劃定了具體時間表。但也有專家持異議,他們認為中國發展很不平衡,各個城市的資源條件也參差不齊,戶籍改革應當允許各地有不同的模式和不同的探索,不應該有統一的時間表。
而在今年初,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向媒體表示,由國務院牽頭,包括公安部、國家發改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14個部委正在積極協商戶籍改革。戶籍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放寬戶口遷移限制,引導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動。
已走過16個年頭的中國戶籍改革有過歡喜,也有過“曇花一現”。曾被媒體譽為中國戶籍改革“先行者”的河南省鄭州市,在2003年宣布入戶政策完全放開、允許外地人員以“投親靠友”等方式辦理戶口,但一年之后卻以“暫緩人口激增帶來的城市壓力”為由,踩了“急剎車”。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日前的一番話可謂一語中的。杜鷹認為,戶籍制度的改革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經濟統籌發展的結果,也就是說一定要水到渠成。正如上世紀90年代初糧票的消亡一樣,城鄉兩種戶籍制度最后不是被取消的,是在一些條件具備以后消亡的。
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認為,目前的地方戶籍改革,大都局限于取消形式上的戶籍歧視,即戶籍登記上體現的城鄉不同身份,而實質上的戶籍歧視是指根據戶籍身份產生的各種差別待遇,如社會福利、醫療保險、基礎教育等,“實質歧視的取消顯然還有待時日”。(劉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