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中國年輕一代家長普遍焦慮 將壓力投射到孩子身上

2011年06月01日08:50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兒童節 孩子出生 孩子的教育 孩子成長 孩子的成長 中國傳統教育

尹建莉

家長強權——最隱蔽但最鋒利的刀子

我最想說的是第三種困惑。它經常被人忽略或誤讀,所以一直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從我這些年的研究來看,這恰恰是最緊迫、影響最深的一個問題,這就是“家長強權”。

在這一點上,我感覺必須把“70后”、“80后”這兩代人分開來談。區別是,“70后”自己扮演了強權家長,“80后”則因為獨生子女的身份及孩子尚小等原因,即使現在長大成人做了父母,仍是“被強權”的對象。

“70后”出生在文革結束前后,他們的青少年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急速轉型時期,市場意識撲面而來,迅速塑造了一代人的思維方式;同時,他們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于前輩。他們自信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有關教育的科學與民主意識尚未得到普及。所以這一代人經常會以商業社會的思維方式,或是以技術思維方式來對待孩子。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要求孩子取得優異的考試成績,各方面嚴格要求孩子,家長的意見總是對的……總之,在生活中表現得很強勢。“家長強權”的本質就是對兒童自由意志的剝奪,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沒有上進心等等。

這些年來,人們一談到現在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時,都說孩子是被“溺愛”壞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歸納。這種錯誤歸納長時間以來深入人心,使家長們遲遲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甚至錯上加錯地更往前走。比如有人為了不溺愛,就更嚴厲地要求孩子,甚至打罵孩子。當然,這樣做的后果是肯定的,就是孩子更不如意。

其實,只要是正常的愛,給孩子再多也不會把孩子愛壞了,因為沒有愛就沒有健康成長。如果說有些“愛”會讓孩子變壞,那肯定不是“愛”,只不過是披著愛的外衣的“過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飯、大到上什么課外班或選擇什么專業,家長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聽話”仍是我們在教育兒童時的核心審美心理。人們說“四二一”家庭格局有問題,不錯,是有問題,但問題絕不是孩子被愛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幾個大人管一個孩子,家長如果再說一不二地強勢,孩子身上得捆綁多少繩索啊?一個被太多繩索捆綁的孩子,怎么可能是一個幸福、健康、有出息的孩子呢?!

“自由”這兩個字,在我們的教育中還沒成為共識,公眾對它還有太多的誤解。每當我在不同的場合談到給兒童自由的問題時,總會遭遇質疑,而質疑者總會把自由理解為“放任自流”或“無法無天”。它顯示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尚處于一個多么幼稚的階段。自由和尊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當全社會都在談“尊重孩子”,卻在“自由”的觀念上出現盲區,尊重其實就變成一句空話。所以,年輕的父母們應該來一次自我思想啟蒙運動,重新理解自由,重新估價自由在教育中的價值。理解了人的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價值,在家長內心自會掀起一場“去強權運動”,這不僅是家長的進步,也是整個社會教育文化的進步。

而“80后”父母,基于前面提到的時代差異,且他們的學習意識更強些;或者由于他們的孩子尚年幼,強權的問題還沒有在這一代家長身上凸顯出來。但他們卻必須面對自己父母的強勢。因為這一代人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絕大多數是“50后”,到他們自己的孩子在近年出生后,父母都還年富力強。這些年富力強的“老人”們,自己年輕時只撫養了一個孩子,既積攢了一些帶孩子的經驗,又沒過足帶孩子的癮,所以在孫輩出生后,幾乎是毫不猶豫地一手包辦。在很多家庭中,“80后”父母成了配角,孩子除了吃奶找媽媽,其余事情爺爺奶奶都包了。長輩們在教育理念上固守過去的老習慣,甚至做得過分,又不肯去學習新的教育知識,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樣,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兩代人就會不斷發生沖突。很多年輕人陷于兩難境地,既需要父母幫忙帶孩子,又無法阻止父母對孩子破壞性的教育。

很多教育問題其實無關“政策”或“制度”,而是人性的問題。“家長強權”發端于個體,破壞力卻波及整個社會,它是最隱蔽但最鋒利的刀子,如果注意不到,就會傷人。

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及直接誘因是什么?

現在家長教育子女方面確實有一些問題,但我們不要以一種負面的心態來看待。哪個時代哪個國家沒有自己的問題呢?有問題是正常的,沒有問題才奇怪呢。

目前家長們面臨的教育子女的困惑,其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分析起來,主要是這幾種:

一是社會轉型時期的生活結構變化。主要是市場經濟帶來的思維方式的改變。家長們很多的改變是被動的,過去沒有可以值得借鑒的經驗,自我認識是個緩慢的過程,遠水解不了近渴,而未來暫時還看不到。這時,如果個人的學習沒有跟上的話,就會感覺處于一種“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兩頭茫然的境地。這應該是絕大多數家長感覺焦慮的根源。

二是某些價值觀的影響,最典型的比如競爭意識。如果孤立地談“競爭”,我想它是個中性詞,有好有壞。但如果放到教育中,從一個孩子的長遠發展來考慮,它的破壞性大于建設性。我們現在卻把“競爭”當作褒意詞來崇拜,把它早早引入孩子的生活中。家長和學校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們身上的這種壓力又全部反彈給家長和老師,在惡性互動中,雙方都不堪負重。

三是國民素養的原因。我們現在一遇到問題,就急于來拷問制度。世上有完美的政策和制度嗎?沒有。再完善的制度到了笨蛋和壞人手里,都會變成壞制度。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統治設施,不過是智慧與美德不足時的一個不完美的補救辦法。所以凡能夠歸功于政績的東西,其背后必定有更高層次的人的智慧與美德。”

我認為,錯誤的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管理方面淺陋的做法,都是降低國民素質的罪魁禍首。提高國民素質本來不是那么玄而又玄的問題,可現在很多輿論卻引導大家往太虛幻境中找原因找答案,動不動就“時代”、“政策”、“制度”的,板子總是打到空氣中。

語文教育的功能其實很深很大,遠遠超過我們常識性的理解,它不應該和數學、物理、英語等這些課程的功能并列。語文教育和所有其他學科教育的關系是果園和果樹的關系,而我們現在卻只把語文當一棵普通而孤立的果樹來對待,沒看到它對其他果樹,乃至對整個果園狀態的影響力。有人說現在的語文教育在嚴重損害國民素質,我認為這句話一點也不過分。

還有現在基礎教育管理問題,當下最尖銳的是教育公平問題。這個問題吵吵了這么多年,而不公平的現象卻愈演愈烈。事實上,“教育不公平”是個欲蓋彌彰的假靶子,背后真正的推手是人性的貪婪和市場的不擇手段,它反映的正是人的素質問題。

探尋一些教育問題時,不能僅僅停留在教育的框框里,教育和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它的觸角會伸入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角落落,解決一個問題時常常會拔出蘿卜帶起泥。這些問題,有的是可以通過變革來謀求解決的,有的只能交給時間,交給未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