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普遍的挨打
“用棍棒皮鞭懲罰”
法律對家暴的定義為,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
近日,記者對北京一家打工子弟學校三至六年級的孩子進行問卷調查。200份有效問卷中,僅有一名孩子“從沒挨過打”,13名孩子“經常挨打,嚴重時父母會用棍棒、皮鞭責罰”。
在北京一家公立學校進行的問卷調查,60名孩子中“從沒挨過打”的超過四分之一,但也有兩個孩子“經常挨打”。
孩子們挨打的原因五花八門,除去貪玩、成績不好等常見“罪狀”,“偷看爸爸的手機報”、“吃飯聲音大”、“吵醒媽媽睡覺”都成挨打的理由。
《兒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調查分析與研究報告》指出,生活地點、父母結構發生變化的家庭更易發生針對兒童的家庭暴力,53.34%的案件發生在此類家庭中。相較于穩定、健全的家庭,單親、繼親家庭以及流動、留守兒童更容易成為家庭暴力受害者。
不管是打工子弟學校還是公辦學校的孩子,對于“父母打你時你會如何處理”,沒有一人選擇“向他人求助”,都集中在“不能跑,跑了打得更狠”和“忍著,等父母情緒平息”。
12歲的王吉(化名)是一名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毫不猶豫地在問卷上選擇了“經常挨打”。來北京6年,王吉換了3個學校,轉學的理由均是“經常打架,跟同學處不下去”。
“我爸打我,同學盯著我的傷口看,我就揍他(同學)?!弊詈莸囊淮?,他用拳頭打破了同學的下顎,“血順著下巴流,脖子上都是。”王吉平靜地說。
北京紅楓心理咨詢中心反家暴項目負責人侯志明稱,家庭暴力會導致孩子嚴重的心理問題,離家出走、打架、自閉、厭學甚至厭世,“最親的父母都不相信,還能相信誰。”
家暴的理由
孩子不打不成器?
關注北京流動家庭子女教育問題,是紅楓心理咨詢中心一個項目,5年多來走訪了10余所打工子弟學校的上千名孩子。
“凡是問題學生,無一例外的都是常挨父母打的。”侯志明說,這些孩子或是逃學打架,或是性格自閉。
12歲的女童嘉嘉(化名),是侯志明和助手劉富芝近期輔導的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侯志明記得第一次見嘉嘉時,“雙手抱在胸前,腦袋扎得很低,整個人都繃得緊緊的。”
一次輔導中,侯志明讓嘉嘉畫一幅自畫像,嘉嘉把自己的頭畫得很小很小,“孩子一直被打罵,總覺得自己犯錯誤,沒有自我意識?!?/p>
呂家營一片住宅樓旁加蓋的20平米的平房內,住著嘉嘉一家五口。父親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母親負責照顧嘉嘉姐弟三個。
嘉嘉說經常挨母親打。對此母親并不否認。
在這個家庭打孩子是被無限允許,工具可能是母親粗壯的大手,可能是松動的凳子腿兒,或者隨手抓起的皮帶。
最近的一次挨打,是因樓上的孩子欺負5歲的弟弟,嘉嘉想為弟弟出頭。母親跟她說,“人家是住樓房的,我們是住平房的,別惹事?!?/p>
嘉嘉喊著“住樓房的也不能隨便欺負人”沖出家門,結果被母親一把拽回挨了一頓狠揍。
“她犟嘴、不聽話,我不修理她怎么辦?”嘉嘉的母親說,在老家大人打孩子很正常,孩子就得服從大人,“我也是從小被打出來的,不打長不大”。
嘉嘉母親說,“她爸天天去建筑工地,我每天拉扯他們仨,他們有不開心可以哭喊,我能嗎?”
這名被生活壓迫滿心怒氣的母親,除了打罵孩子,沒有其他方法保證自己的權威,稍有不從的嘉嘉就成了母親轉移壓力的最好對象。
“更可怕的是人們的觀念?!焙钪久髡f,家暴婦女中起碼有一個基本的共識“打人就是不對”。但對孩子來說,“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讓很多人覺得打孩子存在某種所謂的“正當性”。同時,家暴兒童中存在難以拿捏的“尺度”,家長堅持認為打罵孩子是“天賦權利”,適當的打罵能讓孩子長記性,“但是什么是適當,沒有人知道?!?/p>
5月26日,劉富芝第四次來到嘉嘉家里,這一次“嘉嘉不再緊抱雙臂”。
母親也承認,經過四個禮拜的輔導,“孩子不那么軸了?!碑斨鴦⒏恢サ拿妫赣H承諾以后會少打孩子,多跟孩子溝通。
趴在桌子上做功課的嘉嘉,背對著兩人,沒有回頭說了句“我才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