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放不下的活計生不起的病
記者見到62歲的夏金女時,天色已暗,她和村里的三位老太太還在鄱陽湖湖堤上,將晾曬了一天的稻谷收集裝袋。為了賺些錢補貼家用,這位江西省余干縣瑞洪鎮梅溪湖咀村的村民,已經在寒風瑟瑟的湖堤上工作了好幾個小時。
“早上把稻子鋪在湖堤的路面上晾曬,下午沒太陽了就收集起來裝袋,一袋能賺8毛錢。”夏金女說,遇到有這樣的活干,一天下來能賺個二三十元錢,夠給家里買些油鹽醬醋了。不過這樣的零活不常有,一年只能干個十來天。
夏金女和丈夫一直生活在鄱陽湖畔的這個村莊。由于在家種地賺不到錢,惟一的兒子帶著媳婦在浙江打工,兩口子一年只能回來一次。除了耕種自己家里的兩畝田,夏金女還負責照料上學的孫子和孫女。
養老對夏金女來說是一個略顯沉重的話題。她說,兒子兒媳在外打工不容易,孫輩們讀書開銷也很大,所以趁自己還干得動的時候就多干點。
采訪中記者發現,像夏金女一樣,許多農村老人已經六七十歲了,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還不得不承擔繁重的農活。
在重慶市綦江區趕水鎮鐵石埡村,村民趙福會說,現在一到秋收時節,田里打谷子的幾乎全是彎腰駝背、白發蒼蒼的老人。有的老人要挑好幾十斤一擔的稻谷到院壩去曬,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2010年,重慶市農業部門曾對330戶農民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在贍養老人方面,雖然被調查村民都明確表示要好好贍養老人,包括物質供養和精神安慰,但平時幫老人干些活或給錢的僅占三成。
一些農村老人告訴記者,在農村可不是到了歲數就退休,多數都要“活到老、干到老”,自己種點莊稼、掙點錢,才能活得硬氣。最怕就是腿腳不利索了,或者生病了,不但干不動活,還成了全家的拖累。
曾在江蘇洪澤縣澗前村當過村干部的徐寶勝說,農村老人其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60歲至70歲,稱之為“年輕老人”。雖然是老年人,但還是忙個不停,逐漸成為農村的主要勞動力,不僅要干農活,還要負責照顧留守兒童和更老的老人。
二是70歲至80歲,稱之為“中年老人”。如果身體還可以,一般自己解決衣食住行。
三是80歲以上,稱之為“老年老人”。多數身體不便或患病,需要護理,如果經濟條件差,境遇可能會很糟。
云南省富源縣黃泥村82歲的老人何平安一家4口,經濟條件較差。“干農活干到80歲,實在干不動了,在田里栽倒了好幾次。最近兩年才不怎么下地了,不過偶爾還去地里挖挖,除一下草,種點小菜,好改善一下生活。”黃泥村黨總支書記陳金桃說。
何平安總算身無大病,相比之下,同村65歲的張成鋒老人日子就艱難多了。張成鋒老人有心臟病,得過心肌梗塞;老伴身體也不好,去年和今年兩次做手術,花了6000多元。兒子們湊了一點錢,找親戚借了4000多元,好歹是挺過來了。
“借的錢我們是沒辦法了,只能靠兒子們打工慢慢還吧。”張成鋒嘆一口氣說,“這樣的日子不知道還能熬多久。”記者在他們家看到,房子的墻體開裂了好幾寸,已經成了危房,老人愁眉不展,好半天沒有一句話。
老人最怕的是疾病,最難以避免的也是疾病。
山東省前兩年的調查顯示,在60歲以上的老人中,患有各類老年病的占81.39%,有聽力障礙的老人占45.80%;患心腦血管病的老人占33.19%;患運動系統疾病的老人占31.19%;同時患有兩種及以上疾病的老人占43.61%。
在農村,由于經濟收入有限,老人生病對一個家庭的沖擊要比在城市大得多,很多時候甚至是災難性的。
富源縣回隆村76歲的陳紹奎老人一身病,10多年了,吃點東西肚子就脹痛,長期靠打針維持。
“我每個月的收入是新農保60元,低保94元,可打針的支出每個月至少要400元,兒子條件不好,能支持點也有限,難啊!”陳紹奎說,如今自己干不動農活了,連菜都沒得吃,只好跟鄰居東家要了西家要,更別提吃肉了。
重慶石柱縣黃山村的王應平家,面臨著同樣的困境。王應平80多歲的母親秦大英患有白內障和肺氣腫,眼睛幾乎失明。由于已經喪失勞動能力,秦大英長時間臥床,床上床下凌亂地堆放著酚酞片、氯酚黃敏片、乙酰螺旋霉素片等藥盒。
他家的木板房半邊墻板已經垮塌,屋角蛛網密布。王應平說:“最近10年來,媽媽一直生病。為了照顧老人,我無法外出打工掙錢。家里口糧全靠2畝地種點水稻和馬鈴薯,我有時上山采些五倍子等藥材賣。媽媽的醫藥費是家里最大的開支,一分錢都存不下來。”
還有的老人盡管在經濟上比較寬裕,但因為乏人照料,也不得不默默忍受病痛。重慶江津區永興鎮陽巖村82歲的張清楊老人,患有高血壓、支氣管炎等慢性病。他告訴記者,如果兒女不在身邊,他從不敢去大醫院看病。
“家里4個兒女都在外地打工,每月給我寄來近1000元的生活費。雖然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但我的身體越來越差。一生病就只是到村衛生室看看,沒辦法啊,去大醫院肯定要住院,沒個人在跟前怎么行,干脆就不去了。”張清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