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人物素描
與其他經濟學家相比,蔡昉的形象有些“偶像派”:話語不多,溫文爾雅。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所長,蔡昉提出的中國將“未富先老”的理論曾經引起一片爭執。無論平時還是在此次人代會上,蔡昉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人物。針對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通過改革提高經濟增長率等多個話題,他一直在發出自己的聲音,以期推動中國部分領域的改革。
- 對話
農民工落戶不存在增加城市成本
新京報:現在都在提戶籍改革,你覺得這是否需要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責任和財政能力的重新調整?
蔡昉:這個和戶籍有一定的關聯,但不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難點。
新京報:有機構說,一個農民工落戶,成本是10萬元。
蔡昉:我不認可。比如現在的各項社保,基本都是現收現付,也就是說,都是今天工作的人養著今天退休的人。今天工作的人,未來退休時只能指望未來工作的人。這就存在一個事實,就是多少人繳費,多少人領取。農民工現在都是在付出,因為他們年輕,而且相當長的時間并不領取。
新京報:但一些人說,這樣會導致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人口資源環境面臨巨大壓力。
蔡昉:這是抽象的理由。從全國來看,為什么說城鎮化是必由之路?因為城市是產業和人口集聚、從而更有效率地使用資源的發展模式。這就是為什么資源越來越稀缺,但城鎮化比重越來越需要提高。健康的城鎮化可以使國家更加協調和高效。反過來說,現在的環境壓力,有多少是農民工造成的?他們又不開車,他們怎么制造污染天氣呢?
城市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不能脫節
新京報:具體實現人口城鎮化需要怎么做?
蔡昉:必須制定出時間表。初步來看,我國1.6億農民工已經是城市常住人口。我覺得最遲是到2030年,如果我國城鎮化率70%,那么就需要去消化這些常住人口。
這個城鎮化不能是現在城市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的脫節,而是兩者統一。當然,不同城市可以有所區別。全國各類城市共同努力,最后達到這個標準。時間表定了后,才能重新定什么條件可以落戶。
新京報:這會不會面臨著地方政府的阻力?
蔡昉:所以我們一直提的是頂層設計,綜合配套。只有頂層設計,超越局部利益,才能逐步做到。比如我們也可以對政府形成倒逼機制,人地掛鉤。不增加戶籍人口,干嘛要用地?如果一個城市沒有人口的增加,一寸土地都不讓擴張,這樣地方政府才有動力。
新京報:是不是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蔡昉:戶籍改革肯定是漸進性的,不可能一夜之間誰來了就登記為當地居民,因為還存在福利含金量的差別,還要經過一段時間把差距縮小,然后實現大家自由落戶。
同時,改革的過程總是選擇性的,不可能所有人都進來,但要定標準,這個標準不能是歧視性的,而是考慮到穩定的居所、納稅、無犯罪記錄等因素進行綜合,然后定出切合實際的標準,這樣才會有實實在在的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