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地篇
民生大議:12個省3000多人奔赴一線,100多支找水突擊隊分秒必爭,900多臺鉆井在日夜轟鳴。在39.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口井”的目標為何如此艱巨?暗河的尋找為何如此艱辛?云南有著怎樣的地質結構,讓地下水源的尋找成為難題?
王宇(云南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云南省找水突擊隊技術總指揮):在云南定井位、找水在全國來說是最困難的、最復雜、多樣性最多的。北方都是沖積平原,土地結構都是層狀的,只要打到它含水層,就沒問題肯定有水。云南就不行,它水層全是斷離構造。如果面積十平方公里以上的地面范圍,沒有這個斷離構造,那么就打不出水來。這個斷離構造分布的非常地不均勻,就像人身上的血管,你要抽血的話,你扎到血管里面抽得出來,扎偏了一點你都抽不出來。
倪萍:云水豐潤的云南為什么為遭遇這么大的干旱?除了氣候原因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袁道先(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水文地質學家):云南大旱的原因首先是降雨問題,天不下雨。然后就是下面水漏掉了,加重了這個問題。
倪萍:您指的是云南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加重了干旱的程度嗎?(喀斯特原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指可溶性巖石經過水的侵蝕后,發生了溶蝕而形成的地貌形態)
袁道先:對,然后再加上石漠化。森林如果好的話,它可以涵養水分。如果完全變成石頭以后土也沒有了、 森林也沒有了,那就完全不能涵養了。
熊康寧(中國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院長):南方的石漠化是在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比如說象陡坡開荒、水土流失后,巖石就裸露出來(雖然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土層較薄、生態較弱,但合理利用仍然能發揮它獨特的地貌特色。但是如果長期不合理地開發,就會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生產能力衰退的現象,這就形成了人為的石漠化,使原本脆弱的地表巖石裸露,像一片荒漠喪失了地表的涵養能力)
倪萍:人為的破壞主要是哪方面?
熊康寧:這主要我們現在西南地區的人都是中原文化的底蘊,他在飲食上要吃糧食,而喀斯特環境由于它坡大、地形破碎、石頭比較多,它先天性的缺陷就是不適合種糧食。這就產生了一個人的需求和土地的生產的矛盾。石漠化后的土地生產力是很低的,很難在生產糧食。
倪萍:這個矛盾你覺得不能解決嗎?
熊康寧:希望在土地利用上、在生產方式上、甚至在人們的飲食結構上都有一些轉變。南方地區能不能少種點地,少種點玉米?多種草,發展牛羊這不是蠻好的嘛。
民生大議:面對這場百年一遇的西南大旱、我們通過問天問地篇,知道了大氣環流異常是導致這場西南大旱的主要原因,而當地獨特的地質結構、喀斯特地形和石漠化則加劇了這場大旱形成和蔓延。在下期的倪萍民生大議專欄中,我們將轉移視線去問問這場旱災的另外主角水和人,云南原本豐裕的水資源,為什么在旱災面前卻無能為力?人到底怎樣才能和自然和諧相處? 下期專欄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