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黃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歲 黃菊簡歷 -本周大盤下挫 700個股跌停 階段調整展開 股市市值一周減少5% -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遭尷尬 實際操作難 新<破產法>細則待出臺 -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 全文 負責人答問  -無錫宣布恢復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費半價 水危機誰最該反思  -中國擬5年內建工資集體協商機制 廣州指令性調控壟斷企業工資  -36個大中城市肉價大幅大漲 民政部:確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響  -勞動保障部擬補8千億養老保險空賬 -商務部:外資并購僅占我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 逾4成順差源于虛報  -石油商業儲備發端 中石化奏第一響 核電"十一五"將實現三大任務
民營經濟發展總體情況、特點和存在問題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3 月 13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加大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力度。隨著“非公經濟36條”的頒布和逐步落實,2006年中國民營經濟強勁增長,呈現出一些明顯的特征,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1、2006年民營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

(1)民營經濟繼續快速增長

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到2006底,登記注冊的全國私營企業達到494.7萬戶,比2005年增長15%,占全國企業總數的57.4%;注冊資金總額為7.5萬億元,增長22%;從業人員為6395.5萬人,增長9.81%;投資者人數1224.9萬人,增長10.36%。登記注冊的個體工商戶為2576萬戶,比2005年增長3.8%;資金總額為6515億元,增長12%。另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6年底,城鎮中的非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即全部民營經濟的固定投資總額達到48260億元,比2005年增長37.7%,高于全國增長率13.2個百分點,占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由2005年的46.7%提高到51.6%。

(2)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民營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來源。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6年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的私營工業增加值為15003億元,同比增長25%,高于全國增長率8.2個百分點;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9.26%,比2005年提高約1.5個百分點。目前,除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以外的廣義民營經濟已經占GDP的65%左右,其中個體私營經濟已經占40%左右;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增量部分,70%~80%來源于民營經濟。

(3)民營經濟有力地推動了地區經濟發展

改變落后地區經濟狀況,促進地區相對平衡發展,是全社會和諧的很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表明,民營經濟發展是改變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的一個主要因素。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江浙等地,90年代中期以來的福建等地,都是主要靠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才得以迅速趕上并超過全國增長水平的。近年來,西藏民營企業的數量、就業人數和資金等的增長速度遠高于全國平均速度,有力地推動了西藏經濟的整體發展。據最新統計,2006年西藏非公有制經濟的稅收達到近10億元,增長了41%,已占西藏全區總稅收的58%。目前,中西部地區都已認識到,要加快改變經濟落后面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一條主要出路。

(4)民營經濟是擴大就業的主渠道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民營經濟多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就業方式靈活,逐步成為解決中國社會就業問題的絕對主體。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到2006底,登記注冊的全國私營企業雇工人數5171萬人,增長9.68%;登記注冊的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5045萬人,增長2.95%。目前,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了城鎮75%以上的就業崗位。國有企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大多在民營企業實現了再就業,1.2億多農民工中有相當大一部分也是在民營企業務工,特別是最近幾年,民營企業已開始成為我國高校畢業生和復轉軍人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5)民營經濟的利潤和稅收快速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6年11月,規模以上私營工業利潤總額為2521億元,同比增長47.2%,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16.5個百分點;占全國規模工業利潤的比重為15.2%,同比提高了1.4個百分點。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2006年私營企業稅收總額3495.2億元,比2005年增長28.6%,高于全國6.7個百分點;占全國企業稅收總額的比重為9.28%,比2005年提高了0.48個百分點。個體戶稅收總額為1194.7億元,同比增長18.6%。另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6年9月,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利潤稅金總額為1418億元,同比增長36.15%,高于全國13個百分點;占工業稅金總額的比重為14.65%,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

(6)民營經濟的進出口總額高速增長

據國家海關統計,到2006年底,全國私營企業進出口總額為2436億美元,同比增長46.5%,高于全國增長率約23個百分點;占全國進出口的比重為13.8%,比2005年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額為1707.6億美元,同比增長52.1%,高于全國增長率24個百分點;占全國出口比重為17.6%,同比提高2.9個百分點。

2、2006年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1)民營經濟開始向重化工業、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拓展

民營企業從以輕工紡織、普通機械、建筑、運輸、商貿和服務等領域為主,已經開始向重化工業、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拓展。據統計,在40個工業行業中,私營經濟在27個行業中的比重已超過50%,在部分行業已經占到70%以上。近幾年,在重化工、基礎設施、冶金、汽車、電力等行業,已經出現了投資規模在幾億、幾十億、上百億的私營企業。鋼鐵產量超過100萬噸的私營企業已經有10家,全國有30多家私營企業從事汽車整體生產。

(2)民營經濟的組織形式和治理結構不斷優化

民營企業從以個人家族企業為主,已經向多元投資主體的公司制企業發展。近年來,股份多元化的私營公司發展迅速,已成為私營企業的主要企業組織形式。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到2006年9月底,全國私營企業中獨資企業占20%,合伙企業占2.7%;有限責任公司占77.4%,數量比2005年底增長11.2%;股份有限公司占0.3%,數量比2005年底增長約29%。據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國家工商總局等今年聯合進行的全國第七次私營企業抽樣調查數據,到2005年底,私營企業中的獨資企業比例為21%,比2年前降低了1.5個百分點;合伙企業比例為7.1%,降低了0.3個點;有限責任公司比例為65.6%,提高了2.7個點。抽樣調查還顯示,私營企業中設立股東大會的占58.1%,比2年前提高1.4個點;建有黨組織的占34.8%,提高4個點;建立了工會組織的占53.3%,提高2.8個點;設立了職工代表大會的占35.9%,提高了約5個點。

(3)民營經濟的規模結構和經濟實力不斷增大

民營經濟從以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為主,已經涌現出一批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大企業、大集團;從以小規模、分散化經營為主,現已在部分地區形成一批以大規模、專業化經營為特征的產業集群。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2006年私營企業戶均注冊資金為151萬元,比2005年提高了8萬元。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6年9月,全國規模私營工業企業的平均資產規模為2620萬元/戶,比2005年提高200萬元;平均主營業務收入為3210萬元/戶;平均從業人員134人/戶,減少3人。據全國工商聯2006年所做的對上規模民營企業調查,2005年達到2億元以上銷售收入規模的民營企業達到2688家,比上年增長26.85%;其中前20位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為5025億元,比上年增長的37%,平均規模為251億元;列前三位的聯想控股集團營業收入達1082億元,沙鋼集團和蘇寧電器分別為405億和397億元。

(4)民營經濟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民營經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創業、創造和創新為構建創新型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據有關機構統計,我國民營科技企業目前已達約15萬家,在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企業中,民營科技企業占70%以上,取得的科技成果占高新區的70%以上。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最新調查,我國專利申請中,私營企業申請量占41%,明顯高于其他經濟形式,全國有7個省的私營企業專利申請比例超過50%,重慶和浙江超過70%;有6個省的私營企業發明專利申請超了50%。據科技部資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創新的70%、國內發明專利的65%和新產品的80%來自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的95%以上為非公有制企業。

(5)民營經濟直接融資取得新的突破

2006年是民營上市公司增加最多的一年。全年私營控股上市公司增加了28家,占全國新增上市公司數量的39.4%,發行股份10億多股,募集資金84.6億元,占全部新募集資金的14.5%。

(6)民營經濟“走出去”步伐加快

私營經濟從基本上以國內市場為主,現已開始逐步向國際市場迅速發展。近年來,隨著國家放開私營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私營企業現在開始向國際市場迅速發展。據全國工商聯與商務部有關機構的聯合調查,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生力軍。按企業數計算,2005年對外直接投資的母體民營企業為2573家,占我國對外投資企業總數的64%。民營企業“走出去”的產業分布主要是境外分銷貿易及其它服務業和加工貿易生產,分別占48.6%和38.7%。

3、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中央的方針政策已經很明確,盡管有“非公經濟36條”和相關配套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仍有不少問題需要加以解決。中國非公經濟論壇公布的《2006·千戶民營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67.6%的民營企業經營者認為壟斷性行業改革“尚未見效”,比2005年的調查結果增加了16.7個百分點;35.1%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享受公平國民待遇情況“較差”或“很差”,39.2%認為“一般”,認為“好”的比認為“差”的少9.4個百分點。

“非公經濟36條”實施1周年時,有的專家用“三多三少”現象概括了實施情況:原則上表態的多,但落到實處的具體措施少;各地方政府針對“非公經濟36條”制定的地方規則多,但中央政府制訂規則比較少;沒有直接利益的相關部門動作多,并積極貫徹落實“非公經濟36條”,而有利益關系的部門在落實“非公經濟36條”時動作少,甚至于刁難 。在2006年11月的“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論壇”上,保育鈞用“七個最”概括了民營企業當前的感受:最有用的政策是放寬市場準入,最想進入的領域是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行業,最大的外部環境問題是執法環境不佳,最頭疼的內部問題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最需要的支持是財稅金融信貸,最渴望的是科技創新的社會服務,最迫切的希望是盡快出臺“非公經濟36條”的配套措施 。

(1) 平等準入難,“玻璃門”現象亟待真正打破

盡管“非公經濟36條”在國家政策層面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一步掃清了障礙,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遇到的最大外部環境問題仍是市場準入問題。由于一些地方或部門的規章滯后以及在位利益主體的影響,在市場準入方面仍存在著許多看得見、進不去,一進就碰壁的“玻璃門”現象。主要是在一些行政壟斷部門和行業、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如通信、廣電、郵政、電力、金融等表現更為突出“明放暗不放”。比較突出的是以資本實力、技術水平和從業資歷等各種理由抬高行業準入門檻,使得民營企業實際上進不去。

盡管石油準入的“玻璃門”已經不復存在,但在石油領域民營企業準入問題上,政府的政策同民營企業的實際情況的反差還是使人記憶憂心。2005年6月2日,國家商務部發布《成品油批發企業管理技術規范》、《成品油倉儲企業管理技術規范》兩個征求意見稿,規定申請設立成品油批發企業的申請主體注冊資本應不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要有兩年以上的成品油零售業務,且須擁有30座以上自有或控股加油站。而真正能達到這些標準的民營企業寥寥無幾。2006年4月,商務部出臺《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要求凡經營油氣批發的企業必須擁有10座以上的加油站和1萬立方米以上的儲油庫。由于2004年政府的相關政策要求新建加油站都由必須由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家全資和控股建設,因此到2006年,民營油企已很少有機會把自己的地盤擴展到10家以上。國內1萬家資產在1000萬以上的民營油企中絕大部分都不具備有這兩個條件。幾經討論,國家將從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對外開放國內原油、成品油的批發經營權。辦法實施后,將打破國家統一配置原油資源和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集中批發成品油的格局,允許具備條件的企業在我國從事原油、成品油批發經營,我國石油市場將逐步形成國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國石油公司和社會經營單位共同參與競爭的格局。這是我國原油和成品油市場第一次對民營、外企全面敞開,國家統一調配原油資源,中石油、中石化獨霸批發成品油市場的格局將不復存在。

又如,2006年8月,歷經八次修改的《郵政法(草案)》出爐,引起了民營快遞行業的不安,其中的核心條款是150克以下的信函必須由郵政專營。而在這方面的現狀是非郵政企業(包括民營快遞、以及中鐵、民航、中外運等國有企業)占城際間商務快遞市場的60%以上,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同城快遞占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以外資為代表的非郵政企業則占據著80%以上的國際快遞市場份額。也就是說,非郵政企業已經是市場上的絕對主力。如按8月的郵政專營法出臺,非郵政企業將失去大部分市場,全國的物流配送公司、快運和貨運公司也將喪失50%以上的業務,涉及從業人員上百萬。因此在國務院法制辦召集了20多家民營、外資等非郵政企業進行的座談會上,爭論激烈到搶話筒的地步。

再如,在浙江、廣東兩地,市場開放存在“真開放”和“假開放”的問題。市場“假開放”的主要特征是:“明松暗緊”,有些行業雖然沒有規定限制民資進入,但非政策的無形壁壘森嚴。有的地方、部門“笑臉迎客,關門打狗”。說起來沒有哪個地方、部門不歡迎投資的,但涉及具體項目,哪些鼓勵、哪些限制就說不清楚了,這使投資者難以掌握市場準入門檻的高低和行業政策風險的大小。

(2)融資渠道少,民營經濟融資難亟待切實解決

融資問題是民營企業發展“最大的瓶頸”,民營企業融資難一直是個老問題。不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民營經濟的經濟增長方式根本無法轉換,難以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更不可能實現“走出去”的戰略。從2004年開始的宏觀調控,政府提高了許多行業企業信貸時自有資金的條件和行業進入的技術標準,這些措施對宏觀調控來講是必要的,但是在這些條件和標準下,民營企業和國有以及“三資”企業相比,處于不利的地位。

盡管2006年的貨幣投放規模和貸款的增長速度較高,民營企業仍感到資金緊張。根據50.8%的經營者認為企業目前資金情況“緊張”;55.9%的經營者認為從銀行貸款“較難”或“很難”,比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高近10個百分點;40.2%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從民間渠道籌資的難易程度“一般”,42.3%認為“較難”或“很難” 。從不同地區看,東部地區企業目前的資金緊張情況要好于其他三個地區;從不同規模看,大型企業目前的資金緊張情況要明顯好于中小型企業。

(3)稅費負擔重,民營企業稅費政策不公亟待調整

目前對民營企業的稅收政策還存在一些歧視現象,沒有做到對國企、民企合外企一視同仁。如對于計稅工資,外資企業據實扣除,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實行工效掛鉤辦法基本做到全額稅前扣除,而非公企業只能按每月1600元的標準扣除,其他合理工資支出則得不到補償,實際承擔了更多的稅負。又如,由于稅制的不統一,內外資稅負不平等,外資享受了“超國民待遇”,而內資非公企業卻享受不到“國民待遇”。《所得稅法(草案)》已經決定兩稅合并但在民營企業中還存在著既要繳企業所得稅,又要繳個人所得稅的雙重征稅問題。在增值稅政策方面,一些非公有制企業由于沒法開具增值稅發票,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很少到它們那里采購。再如,財政部、國家稅總關于郵政普遍服務和特殊服務免營業稅的通知中(財稅[2006]47號),就沒有相關民營企業享受減免營業稅的內容;等等。還有捐贈免稅問題,部門之間交叉執法重復收費等問題。

(4)政府監管和服務功能亟待進一步加強

據2006年9月6日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的《2006~2007全球商業環境報告》,2006年中國的綜合商業環境排名比2005年提升了15位,居第93位,但在175個經濟體中仍屬中等偏下水平。其中申請許可排名第78位,投資者保護排名第83位,獲得信貸排名第101位,開辦企業排名第128位,行業經營許可排名第153位,繳納稅款排名第168位。其結論是:中國經濟仍然是一個被政府高度管制的經濟。這些評價結果比較能夠較真實地反映民營經濟的情況,說明我國的市場環境、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市場環境仍須加大力度進行改善。

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不平等,與政府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管理中的力量太大且隨意性太強有極大關系,主要體現就是復雜繁瑣的審批制度(包括重新登記、檢查驗收等各種制度)。復雜繁瑣的審批制度在民營經濟發展的具體活動中,如注冊、征地、取得經營許可、進入新的行業、投資立項、兼并收購等具體活動中,對民營經濟的制約比對公有制經濟的制約要大得多,因為公有制經濟在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是“已進入者”,不需要再通過審批,而民營經濟在許多領域是“未進入者”,需要通過審批;或者,在處理公有制經濟的審批中出于社會穩定等政治需要而放寬尺度、實行傾斜政策。

在某些地方或部門的政府決策層和執行部門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熱、冷、亂、狠”四個字——決策招商者熱、市場審批者冷、管理執行者亂、執法監督者狠。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存在“重國企輕民營”、“重大輕小”、“重外輕內”的現象;對民營經濟不敢放手發展,缺乏主動性;監管不力、不公,監管國有企業松,監管民營企業嚴。

(5)私有產權的保護制度和法律環境亟待完善

目前還存在不同所有制企業立法方面的不平等、不完善。一是在我國正在建立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基本上還是按所有制類型為立法的標準,不同所有制主體享受不同的權利。在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方面,民營經濟與其他類型經濟還不平等,出現“合法侵權”現象。如在破產還債程序上,全民所有制企業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非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適用民事訴訟法規定。二是保護公、私財產的法律力度不一致。如《刑法》規定了國有企業工作人員將本單位的財物非法占為已有的,可以貪污罪論處,最高刑罰可處死刑,民營企業工作人員實施同樣行為,以職務侵占罪論處,最高刑罰只能判處有期徒刑。三是對個體業主與外國投資者這類同屬私人財產的所有者也區別對待。比如,企業所得稅和稅收減免方面,內資、外資兩套稅制并行,內資企業是從投產之日起就征收企業所得稅,而外商投資企業則是從獲利年度起享受“兩免三減半”政策。

雖然憲法已就保護私人合法財產做出法律規定,但配套的法規尚未制定或修改。包括尚未出臺的《物權法》,需要詳細規定如何保證非公經濟和公民合法的物權。在《稅法》中,也應規定如何在征收稅收的過程當中,保證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同時又不是橫征暴斂。在《刑法》中,侵犯公民私有財產權的行為會受到怎樣的制裁,里面要有專門的條款;在《土地管理法》中應明確如何才能讓公民的土地使用權得到保證;《全民所有制企業法》、《擔保法》等若干條款已經過時,需要修訂。為了營造保護私產良好的法律環境,《破產法》、《國有資產法》等跟公民的財產權、公民所進行的投資經營行為和商業交易等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都需盡快修訂或出臺。2006年12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表決,決定將《物權法(草案)》、《企業所得稅法(草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這兩部有利于給公民財產、民營經濟國民待遇的重要法案,醞釀和討論歷時多日,有望出臺。

(6)民營經濟的自身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加入WTO之后經濟競爭日益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民營經濟的整體實力還較弱。個體私營經濟的產業分布較窄,主要分布在第三產業,特別是餐飲、商業、運輸和其他社會服務業,以及一些進入障礙比較低的制造業。私營部門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實力較弱。盡管近幾年出現了一些規模較大的私營企業,但絕大部分私營企業的規模還較小、實力較弱,抗風險能力較差,容易出現歇業、關閉等情形。即使那些規模較大的私營企業,在資產規模、整體實力方面與國有企業有較大差距,與國際上同行業大企業的差距更大。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在各地區之間不平衡,大部分個體私營企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在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區,西部地區的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要緩慢得多。

不少民營企業家自身素質不高,存在較多的違反《稅法》、《勞動法》、《知識產權法》、《商標法》等現象,存在“尋租”現象,存在一些欺詐性財產轉移現象。個體私營經濟的確存在相當多的偷漏稅、拖欠雇工工資和任意增加勞動時間、假冒他人商標等違法行為。當前,民營企業的勞動工資、社會保障和安生衛生等勞動糾紛案件的總量和增長率近年來呈快速上升趨勢。商標假冒、產品偽劣、財務失實、偷漏稅款等問題仍在不少民營企業中存在,在一些地區和領域還比較嚴重。民營企業經營帶來的資源浪費加大、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比較突出。近幾年,一些個體戶和私營企業在參與國企改制中,與個別官員或國企領導勾結、權錢交易和商業賄賂,低價攫取國有資產。一些個體戶和私營企業在低價攫取國有資產后,或者在以非正當手段獲得銀行貸款后,便進行欺詐性財產轉移,包括向境外轉移。【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2007中國改革評估報告》】【撰稿人:常修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唐海濱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研究室原主任】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相關文章:
銀行業支持民營經濟 去年小貸款余額達2.7萬億
中國民營經濟已有更寬廣視野:大力倡導自主創新
民營經濟2010年可創七成GDP 私企增速北京第一
2006民營經濟藍皮書稱民企十一五將進世界500強
民營經濟藍皮書表明 我國民營企業出口表現強勁
社評:民營經濟要為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去年中國民營經濟繼續高速增長 進出口總額增多
中國民營經濟高速增長 進壟斷行業遭“玻璃門”
2007年民營經濟發展的趨勢及展望
創新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西氣東輸首批氣田建成 可供氣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兒童節關注2000萬留守兒童:發展之路遭遇體制障礙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