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狀況公報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
綜述:2009年,我區在經濟增長13.9%、能源消費總量增長8.8%,人口自然增長8.5%。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環境質量穩中趨好。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和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良好,生態環境質量、城市聲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輻射環境處于正常水平。
大氣環境
狀況
城市環境空氣質量
根據14個設區城市的環境空氣質量常規監測結果,2009年廣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整體仍保持在二級水平。14個城市中,達到國家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二級目標要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1996)的城市有12個,未達二級標準的城市有2個(柳州市和河池市達三級))。與2008年相比,達標的城市數量增加了一個。
各城市環境空氣綜合污染指數(表示城市受污染程度的綜合指標)范圍為0.91~2.34,平均值為1.45,比上年(1.60)下降了0.15。
14個城市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濃度范圍為0.012~0.071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0.036毫克/立方米,比上年略有降低。其中,達到或優于二級標準的有南寧、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欽州、貴港、玉林、來賓、賀州、百色和崇左12個城市,柳州市和河池市達三級標準。
14個城市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濃度范圍為0.014~0.041毫克/立方米,均達國家二級標準(0.08毫克/立方米),與上年持平。
14個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范圍為0.028~0.069毫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0.10毫克/立方米),與上年持平。
酸雨
2009年城市酸雨污染平均水平較上年有所減輕。降水酸度,pH年平均值范圍為4.70(桂林市)~6.82(崇左市),平均值為5.20,較上年(4.83)上升了0.37pH值單位。酸雨頻率范圍為0(欽州市、崇左市)~77.1%(桂林市),年平均酸雨頻率為25.5%,比上年(34.7%)下降了9.2個百分點。
措施與行動
實施節能減排方案 2009年,我區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節能減排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將污染減排列為工作重點,堅持減排工作目標不變、標準不降、力度不減,切實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和減排指標體系,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進節能減排。經過努力,2009年全區二氧化硫排放量89.05萬噸,比上年凈削減3.41萬噸,同比下降3.69%,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減排任務;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1.0574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4.43%。
加大工程減排和結構減排力度加快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在重點企業大力推進清潔生產,繼續實施重點污染源脫硫工程;同時進一步強化電力、鋼鐵、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節能減排管理。2009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安排2億元支持節能減排工程建設。年內共完成二氧化硫工程減排項目33項,管理減排項目8項。
堅決淘汰和關閉落后生產工藝和產能,促進一批能耗大、污染重、經營粗放的企業退出市場,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年內共完成二氧化硫結構減排項目41項。
嚴格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量加強汽車排放尾氣達標管理,組織汽車尾氣檢測線的認定管理工作,開展尾氣檢測,組織開展加快淘汰“黃標車”工作。
提高城市綠化率 2009年全區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比上年增長7.90%;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比上年增長9.38%;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8.78%,比上年提高0.85個百分點。全區擁有公園綠地面積10570公頃,公園269個,公園面積7087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10平方米。
水環境
狀況
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9年,全區廢水排放總量30.55億噸,其中:工業廢水16.16億噸,生活污水14.39億噸,分別占廢水排放總量的52.9%和47.1%;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為97.63萬噸,其中:工業排放51.88萬噸,生活排放45.75萬噸,分別占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53.1%和46.9%;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比上年減少3.64萬噸,下降3.6%,其中:工業排放減少4.15萬噸,下降7.4%;生活排放增加0.51萬噸,增長1.1%。
地表水環境
對境內32條主要河流62個斷面水質例行監測結果表明,2009年廣西主要河流水質總體良好,大部分河流可滿足水環境功能區目標要求。其中:60個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的Ⅲ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96.8%,較2008年(95.2%)提高了1.6個百分點;59個斷面達到相應水環境功能目標要求,功能區達標率為95.2%,與2008年(95.2%)持平。
珠江流域的黔江、西江、北流江、都柳江、融江、洛清江、柳江、漓江、桂江、歸春河、黑水河、水口河、平而河、明江、左江、右江、邕江、賀江,長江水系的湘江、資江,獨流入海水系的南流江、武利江、欽江,全年水質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河流水質為“優”;珠江流域的紅水河、黔江、龍江、下雷河,及獨流入海水系的九洲江、北侖河、防城江全年水質保持在Ⅲ類標準,河流水質為“良”。
刁江、郁江水質超地表水Ⅲ類標準,主要超標因子均為重金屬。
監測的河流中,水質狀況2月、9月和10月相對略差,8月、12月相對較好。
近岸海域水環境
2009年,全區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狀況“良好”,整體較2008年有所提高。全年平均海水水質達《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一類、二類為87.5%,比2008年上升2.1個百分點;全年平均海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91.7%,比2008年上升6.3個百分點。廣西近岸海域海水水質主要超標因子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超標率分別為10.3%和4.0%。
水庫水環境
2009年度對龍灘水庫、巖灘水庫、土橋水庫、澄碧河水庫、百色水庫、大王灘水庫、西津水庫、青獅潭水庫、龜石水庫、蘇煙水庫和小江水庫等11座水庫開展水環境監測表明,全年期和非汛期除大王灘水庫水質為Ⅳ類(總氮超標)外,其它10座水庫各水期水質均為Ⅱ~Ⅲ類。水庫富營養化程度除大王灘水庫水質為輕度富營養化程度外,其它水庫水質均為中營養化程度。
地下水環境
與2008年相比,地下水水位除桂林市和河池市監測區年平均水位小幅上升外,其余監測區年平均水位均呈下降趨勢。
按《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評價,全區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但局部水質較差,主要污染因子有酸堿值、氟、氨氮、亞硝酸鹽、汞、鐵、錳、酚。
措施與行動
實施節能減排方案 2009年是實現“十一五”減排目標的關鍵年,國家下達我區年度減排任務為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比2008年下降2%。面對嚴峻的減排形勢和艱巨任務,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強化減排目標責任意識,嚴格督查問責,制定節能減排經濟政策,采取超常規措施推進減排重點工程建設。通過全區上下共同努力,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比2008年凈消減3.65萬噸,下降 3.6%,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減排目標。
加大節能減排資金投入 2009年自治區財政共安排6.6億元支持節能減排工程建設,其中4.6億元支持各地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2億元支持節能減排工程建設。自治區本級財政安排6950萬元“以獎代補”用于全區節能減排項目的補助和獎勵;對“十一五”中期及末期主要污染物減排的設區市予以獎勵,以充分調動各設區市抓好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的積極性。
工業廢水治理繼續加大減排工程建設和落后產能淘汰的力度。全區百余家制糖企業已全部完成治污工程建設,設施運行情況良好,污染治理處于國內同行業的領先水平。同時各地繼續加大造紙、淀粉、酒精等行業落后產能淘汰關停力度。2009年,全區共完成化學需氧量工業減排項目137項,其中工程減排項目89項、結構減排項目48項。
生活污水治理全區已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42座,14個地級市已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形成污水處理能力223.7萬立方米。其中,新建污水處理廠項目25個,新增日處理能力95.7萬立方米,完成投資約41億元。按設計處理能力計算,污水集中處理率提高到40%,比2008年20%的處理效率提高了20個百分點。
流域海域治理持續推進左江、右江、邕江、郁江、南流江等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水污染綜合防治,加大流域沿江沿岸規模小、排污嚴重的工業企業關閉、關停力度;加快技術升級改造大型造紙制漿制糖企業廢水治理設施和末端生化治理設施的改造和建設;抓緊和確保污水處理廠工程建成并投入運行,大幅削減污染物入河排放量。
聲環境
狀況
2009年,廣西城市聲環境質量基本保持良好水平,按《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評價,78.6%的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處于好或較好水平,57.1%的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處于較好水平。
區域環境噪聲開展聲環境質量監測的14個設區城市中,區域聲環境質量較好的占57.1%,輕度污染的占42.9%。與上年相比,平均等效聲級下降的城市有賀州、崇左、南寧、北海和防城港5個城市,下降城市占監測統計城市的35.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賀州市,下降了4.6分貝;平均等效聲級上升的城市有百色、梧州、河池、桂林、玉林、欽州、貴港、來賓和柳州9個城市,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百色市,上升了3.2分貝。
道路交通噪聲開展聲環境質量監測的14個城市中,64.3%的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為好,14.3%的城市為較好,21.4%的城市為輕度污染。
與上年相比,平均等效聲級下降的有賀州、防城港、梧州、柳州、桂林等5城市,其中下降幅度最多的是賀州市,下降6.7分貝,下降城市占監測城市的35.7%。南寧市平均等效聲級與上年持平。玉林、河池、百色、北海、貴港、來賓、崇左、欽州等8城市平均等效聲級均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玉林市,上升6分貝,上升城市占監測統計城市的57.1%。
措施與行動
各城市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以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為載體,大力整治城市環境噪聲,在噪聲防治工作上突出預防為主、源頭控制,進一步規范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加強對建筑施工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的污染防治,完善城市功能區規劃,同時實行城區道路敏感路段機動車禁鳴,嚴格執行功能區噪聲達標管理制度,及時查處噪聲環境違法行為,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噪聲污染問題。
輻射環境
狀況
輻射環境質量狀況
2009年,據對全區空氣、土壤、地表水等環境要素開展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結果表明:全區輻射環境質量各項指標均處于正常水平范圍。
陸地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 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原野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和環境貫穿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的范圍值、日均值、月均值及年均值均處于正常水平范圍。
空氣中放射性核素濃度空氣中氣溶膠總α放射性濃度和總β放射性濃度均為正常水平;大氣沉降物總α放射性濃度和總β放射性濃度均為正常水平。
水體中放射性核素濃度廣西境內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水體中鈾、釷、鐳-226、鉀-40、總α、總β、鍶-90、銫-137放射性核素濃度均為正常水平。近岸海域海水中鈾、釷、鐳-226、鍶-90、銫-137放射性核素濃度均處于正常水平。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土壤中的鈾-238、釷-232、鐳-226、鉀-40、鍶-90、銫-137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在廣西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范圍內,屬正常水平。
輻射安全狀況
至2009年底,全區有1662家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使用單位,有電磁輻射設備30000多臺套,均未發生輻射安全事故。
措施與行動
加強監管與執法力度核技術應用項目嚴格執行輻射安全許可證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對全區169家不按期辦理輻射安全許可證的核技術應用單位,責令停止使用放射源或限期整改、限期辦理輻射安全許可證。加大對輻射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對無線通信基站的投訴進行調查和處理,完備無線通信運營商環保審批手續。
加強核與輻射管理加強對節能減排中關停、破產、拍賣和并轉企業放射源的安全管理,督促企業加強放射源的管理,及時送貯閑置廢棄放射源。2009年共對63家單位的162枚閑置放射源進行了安全處置。加強對電信運營商無線通信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管理。
固體廢物
狀況
2009年,全區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5693萬噸,其中:危險廢物12萬噸、冶煉廢渣853萬噸、粉煤灰609萬噸、爐渣332萬噸、煤矸石23萬噸、尾礦1700萬噸、脫硫石膏101萬噸、其他廢物2062萬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12萬噸。
措施與行動
工業固體廢物處置與利用 2009年全區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3857萬噸,綜合利用率67.3%;工業固體廢物貯存量461萬噸;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1434萬噸。
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 2009年實際建成生活垃圾處理設施8項,設計處理能力1695噸/日;至2009年底,全區已擁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22座,無害化處理能力為8441噸/日,同比增長30個百分點。糞便清運量為32.38萬噸,處理量為8.44萬噸。
進口固體廢物監管 2009年共辦理了約30批次進口廢物申請(包括首次申請、延期申請),對廢五金進口企業年度加工情況進行了檢查,并責令存在問題的企業整改。
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建設在建的廣西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是自治區重點推進的重大項目之一,服務范圍是廣西14個市的全部危險廢物(不包括放射性、爆炸性廢物)、南寧市轄區內的醫療廢物,同時還接納廣西其它地市的醫療廢物處置系統產生的飛灰。
土 地
狀況
土地概況根據第二次土地調查初步成果,全區土地總面積2376萬公頃,主要地類面積如下:
耕地443.18萬公頃,比2008年增加21萬公頃;園地110.29萬公頃;林地1334.85萬公頃;草地112.55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82.48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6.32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86.45萬公頃。
耕地增加的原因:一是土地開發增加5244.43公頃,二是復墾增加2.05公頃,三是土地整理增加503.90公頃,四是農業結構調整增加65.17公頃,五是其它情況增加5815.55公頃。
石漠化根據廣西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2006年~2015年)統計數據,廣西現有石漠化土地237.91萬公頃,占巖溶土地面積的28.6%。石漠化已成為廣西最為突出的生態問題。
水土流失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結果,全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為281.22萬公頃(不含石漠化土地面積),其中輕度侵蝕146.66萬公頃,中度侵蝕87.41萬公頃,強度侵蝕34.27萬公頃,極強度侵蝕7.47萬公頃,劇烈侵蝕5.42萬公頃。水土流失在各市縣均有不同程度分布。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重力侵蝕和泥石流在局部地區也有發生。水土流失在全區所有市縣均有不同程度分布,以桂西北石灰巖地區和桂東南花崗巖地區最為嚴重。
措施與行動
保持耕地動態平衡 2009年,自治區下達各地耕地保護面積421.33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60.27萬公頃。經考核,2009年末全區實際保護耕地面積429.42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65.00萬公頃。年末耕地保護面積比自治區下達的任務多8.09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多4.73萬公頃。
落實耕地占一補一規定 2009年,全區建設占用耕地項目基本實行先補后占,確保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全區經依法批準的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共6736.73公頃,補充耕地共6736.73公頃,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補充耕地項目全部按有關規定驗收合格,并全部進行了正常耕種。自治區和各市均建立了耕地占補臺賬,對建設項目與補充耕地項目進行掛鉤管理,確保不重不漏。
水土流失治理 2009年,在水土流失地區主要采取大面積的封禁治理和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2009年全區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4.25公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193.80公頃。2009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面積4.96公頃,重點小流域累計綜合治理34.55公頃。
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與修復根據國家《關于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通知》精神,我區2006年啟動了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至2009年末,基本完成了全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全區共采集1966個點位,獲得土壤監測數據141122個,編寫了《廣西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組織了“土壤污染修復院士專家廣西行”活動,考察了我區環江縣土壤修復基地、大新鉛鋅礦區和南丹土壤修復試點現場,并與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及廣西大學合作開展土壤修復試點研究工作;申請中央環保專項資金500萬元,開展南丹縣刁江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農村環境
狀況
我區的農村環境形勢比較嚴峻,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已成為我區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鄉鎮工業布局不當,工業污染比較突出,化肥、農藥使用不合理造成的局部地區面源污染比較突出,畜禽養殖污染日趨凸顯。
措施與行動
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2009年我區繼續推進以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根據《關于實行“以獎促治”加快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的實施方案》(國辦發[2009]11號)要求,編制完成了《廣西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和《廣西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規劃(2009-2015年)》;開展了農村生活污染源抽樣調查研究;組織實施城鄉風貌改造一期工程4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申請并獲中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1706萬元,用于13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
推進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各地以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試點為抓手,加大生態示范創建力度,全區有22個村、11個鄉鎮分別作為生態村、環境優美鄉鎮創建試點單位,2009年,自治區組織驗收了4個環境優美鄉鎮和16個生態村。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據測算,我區每年農作物秸稈產生量(風干物)約為2500多萬噸。2007年自治區發改委組織編制了《廣西秸稈綜合利用規劃》,近年來,我區加大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力度,除用于還田、燃料、牲畜過冬飼等傳統的方式外,秸稈氨化養牛、秸稈種植蘑菇及秸稈堆肥等技術在部分農村得到應用,秸稈的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
森林
狀況
森林資源據全區2008-2009年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簡稱二類調查)初步結果測算:2009年,全區林木生長量約為4900萬立方米,林木采伐量約為1800萬立方米。活立木蓄積量5.8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5.73億立方米。
森林有害生物 2009年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35.94萬公頃,發生率為3.24%,同比基本持平,發生并造成較嚴重危害的林業有害生物主要種類有:松突圓蚧、馬尾松毛蟲、松茸毒蛾、蕭氏松莖象、橫坑切梢小蠹、桉樹枝癭姬小蜂、油桐尺蠖、黃脊竹蝗、剛竹毒蛾、竹小蜂等共63種。
森林火災年內全區共發生森林火災518次,其中一般火災317起,較大火災201次;火場總面積6676.5公頃,受害森林面積1016.7公頃,其中燒毀成林蓄積30640立方米,燒死幼樹121.8萬株,森林火災受害率為0.03%。。
措施與行動
林業法制管理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嚴格執行國家林地審批和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貫徹落實《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規定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標準;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實施辦法》,降低了育林基金征收標準。
植樹造林 2009年,廣西退耕還林工程涉及10個市、33個縣(市、區),荒山荒地造林任務安排涉及31個縣(市、區),封山育林安排涉及9個縣(市、區),基本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67萬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萬公頃,封山育林0.67萬公頃。
重大工程項目及投資 2009年廣西林業重大工程項目及投資主要有:農村沼氣建設投資53201萬元,防護林工程投資12425萬元,退耕還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投資6700萬元,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投資10276萬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項目投資1649萬元,林木種苗工程738萬元,森林病蟲害防治工程投資1725萬元。
自然生態
狀況
近年來,廣西已初步形成布局較為合理、類型較為齊全、功能較為完備的自然保護區網絡,典型森林生態系統、自然濕地、沿海紅樹林和野生動植物種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了有效保護。
物種多樣性廣西已知有維管束植物284科,1778個屬,8000多種,占全國已知種類的26.6%,僅次于云南省和四川省,位居全國第三位,其中蕨類植物900種,裸子植物48種,被子植物6279種,全區有88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占全國種類31%,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5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3種;現有陸棲脊椎動物37目、128科、404屬、946種,其中兩棲類3目、10科、21種;爬行類3目、19科、75屬、169種;鳥類20目、63科、218屬、543種;獸類11目、36科、90屬、149種。
生態系統多樣性廣西生態系統類型有森林、灌叢、濕地等;淡水生態系統主要有河流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庫塘生態系統等;海洋生態系統有潮間帶灘涂濕地生態系統、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海草床生態系統、珊瑚礁生態系統、淺海生態系統、深海生態系統、海島生態系統等。
遺傳多樣性豐富的生物物種資源,構成了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花卉、藥材、油料、果類等經濟植物資源豐富;動物遺傳多樣性也相當豐富,并具地方特色。
措施與行動
開展全區生態旅游發展現狀調查與評估;開展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完成2008年廣西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報告。
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政策按照行政審批的要求,嚴格限制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項目活動,查處自然保護區內存在的違法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開墾、燒荒、開礦、采石、挖沙以及其他法律法規禁止的行為。切實履行職責,依法發放和管理有關證件,對利用瀕危珍稀生物資源進行嚴格審批。2009年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實施《廣西野生植物保護辦法》,進一步加大野生植物保護的力度。
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 2009年,在重要生態區域新建了廣西大容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及廣西邦亮東部黑冠長臂猿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雅長蘭科植物自然保護區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截止2009年底,我區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78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50個,市級自然保護區3個,縣級自然保護區9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45.89萬公頃,約占全區國土面積的6.17%。同時,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力度。
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蘭科野生植物調查工作,補充完善廣西縣域水平生物多樣性評價數據庫;建立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庫;開展廣西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研究試點項目并通過驗收;參與實施“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合作項目”、“大湄公河次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扭轉南海及泰國灣環境退化趨勢”防城港紅樹林示范區和合浦海草示范區項目,這些國際合作項目對我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
狀況
氣候概況
2009年,廣西各地平均氣溫17.6~23.9℃,全區年平均氣溫21.5℃,比常年偏高1.0℃,為1961年以來最高值;各地降水量787.7~2634.4毫米,全區平均年降水量為1277.1毫米,比常年偏少18%,偏少程度居1951年以來的第4位;各地日照時數1222.2~2219.2小時,全區平均日照時數1654.5小時,比常年偏多120小時。
氣象災害及影響
2009年廣西氣象災害屬中等年份,年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旱澇災害突出。全年因氣象災害共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111.0萬公頃,絕收面積7.6萬公頃,受災人口2337.1萬人次,死亡34人,失蹤3人,直接經濟損失66.2億元。
【干旱】1-5月和8-12月,廣西分別出現冬春連旱和夏秋冬連旱。全區1352.4萬人受災,發生飲水困難106.0萬人;農作物受旱面積77.4萬公頃,絕收面積3.3萬公頃;旱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6億元。
【暴雨洪澇】2009年廣西除熱帶氣旋引起的暴雨洪澇外,全年受其它天氣系統影響引起的暴雨洪澇共造成690.5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37.5萬人,飲水困難人口11.9萬人,死亡12人、受傷5人、失蹤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0.4萬公頃,絕收4.0萬公頃;倒塌房屋4.8萬間,損壞房屋7.5萬間;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1.5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3.5億元。
【熱帶氣旋】2009年影響廣西的熱帶氣旋有6個,比常年偏多1個,災害影響程度屬輕到中度。全區72.6萬人受災,累計緊急轉移安置1.3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9萬公頃;倒塌房屋0.1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2億元。
突發性地質災害
2009年,全區共發生地質災害350起,同比減少704起。其中:滑坡101起、崩塌201起、塌陷39起、地裂縫4起、泥石流4起、地面沉降2起。因地質災害死亡人數18人,同比減少55人;因地質災害受傷90人,同比增加27人;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846.72萬元,同比減少了944.9萬元。
措施與行動
啟動應急預案全年共啟動氣象應急預案13次,其中II級響應3次,III響應8次,IV級響應2次;啟動防汛抗旱應急預案9次,并先后派出100多個工作組和專家組,督促和指導各地按預案及時組織開展水旱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
發布氣象、地質災害預警 2009年各級氣象臺站累計向社會公眾發布臺風、暴雨、高溫、大霧、大風、冰雹、雷電、干旱預警信號2260次,有9000萬人(次)以上通過手機短信接收到預警信息;發布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20次,成功預報地質災害6起,避免人員傷亡42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5萬元。
地質災害治理通過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工作,消除了一大批地質災害隱患點,解除了1.8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