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4)現代化過程的基本原則
現代化過程一般遵循10個基本原則(表2-12),分別涉及文明內容、文明形態和國際體系變化,涉及現代化的進程、分布、結構、水平、路徑、需求、效用、行為、狀態和中軸等。
原則一,進程不同步原則。空間不同步:不同國家的現代化的起步和速度各不相同。領域不同步:不同領域的現代化是不同步的。要素不同步:文明要素的現代化是不同步的。
原則二,分布不均衡原則。空間分布不均衡: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縱向分布和橫向分布是不均衡的。領域分布不均衡:不同領域的現代化的縱向分布和橫向分布是不均衡的。要素分布不均衡:文明要素的現代化的縱向分布和橫向分布是不均衡的。
原則三,結構穩定性原則。空間結構穩定性: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縱向和橫向分布的分布結構是相對穩定的。領域結構穩定性:不同領域的現代化的縱向和橫向分布的分布結構是相對穩定的。要素結構穩定性:文明要素的現代化的縱向和橫向分布的分布結構是相對穩定的。
一般而言,發達國家的比例小于20%,發展中國家的比例大于80%;在100年里,發達國家保持發達國家地位的概率約為90%,發展中國家保持發展中國家地位的概率約為95%。
現代化的國際結構大致遵循人們常說的20/80法則。
原則四,地位可變遷原則。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相對水平、相對地位和相對差距是可變的。各個領域的現代化的相對水平、相對地位和相對差距是可變的。文明要素的現代化的相對水平、相對地位和相對差距是可變的。地位轉移有一定概率。在100年里,發達國家降級為發展中國家的概率約為10%,發展中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5%。
原則五,路徑可選擇原則。現代化路徑是可以選擇的;路徑選擇具有一定的路徑依賴性;路徑的可選擇性是相對的和有條件的,存在路徑鎖定現象;路徑選擇與社會成就有緊密關系,路徑選擇具有很高的機會成本。
俗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每個人都可以走自己的路;但是,并非每個人都能在規定時間內到達羅馬。事實上,在可以預期的時間內,有些人一輩子都到不了羅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的穩定性,可能與路徑依賴和路徑鎖定有緊密關系。
原則六,行為可預期原則。現代化行為是可以部分預期的;行為可預期性是相對的和有條件的;行為可預期性與社會成就有緊密關系;行為的可預期性將提高,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促進信息的獲取。
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的“有限理性”原理,由于風險、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完全的存在,人的行為決策往往是“尋求滿意的選擇”,而不是“追求最優的選擇”(西蒙1989)。人的行為理性是有限的。這是行為可預期原理的行為學基礎。
原則七,需求遞進原則。現代化過程的社會需求是遞進的。一種需求的滿足,并不意味著社會進步的終結,而是意味著新的需求的產生。需求I—滿足—需求II的循環遞進,是現代化過程的一個重要機理。
原則八,效用遞減原則。在現代化過程中,社會政策和創新的效用,將出現三種變化。第一種變化:效用遞減。社會政策和創新的效用,隨時間而遞減,最后趨向無效。這不是說社會政策是無效的,而是說它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第二種變化:效用周期。有些社會政策和創新的效用,有一個生命周期,經歷上升和下降的兩個階段;最后趨向無效。第三種變化:效用固化。有些社會政策和創新的效用,經歷上升和飽和的兩個階段,最后,變為社會制度的組成部分,長期發揮穩定的作用。效用遞減原理,說明了效用遞減和效用周期的下降階段的特點。
政策創新I—效用變化—政策創新II的循環遞進,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機理。
原則九,狀態不重復原則。現代化過程是一系列文明狀態的集合,一個文明狀態是一組文明變遷的集合。在這個過程,沒有兩個文明狀態是完全一樣的。文明狀態I—變遷—文明狀態II的循環遞進,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機理。由此推論,歷史經驗的意義是相對的。
原則十,中軸轉變原則。現代化過程是一種中軸轉換。美國社會學家貝爾認為(Bell 1973),不同社會有不同的中軸原理和中軸結構;中軸原理是在一切邏輯中作為首要邏輯的動能原理,中軸結構是其他結構環繞在它的周圍的那種組織結構;社會的每一個方面都有一個中軸原理起支配作用;從前工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轉變,包含社會中軸的轉變。一般而言,中軸原理是社會的核心規則和過程,中軸結構是社會的核心結構;現代化過程既是中軸原理轉變的過程,也是中軸結構轉變的過程。
(摘自: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1》 何傳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