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關鍵詞
結構調整
報告摘要: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3.4∶45.1∶41.5調整為8.7∶55.3∶36。“6+1”支柱產業集群發展壯大,以惠普、宏碁和富士康、英業達、廣達為龍頭的1億臺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強勢崛起。
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重慶“無中生有”發展筆記本電腦產業,就是基于重慶制度設計上形成的產業,通過創新“一頭在外,多頭在內”的垂直整合加工模式,才有了現在的發展局面。可以說,“十一五”重慶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結構調整也取得積極進展。內陸地區金融高地加速形成,金融業增加值占比達到6%,成為支柱產業。在國內率先開展離岸金融結算、電子商務國際結算。物流中心建設上檔升級,形成國際級物流通道3條、國家級5條,年貨運總量30%來自市外。主城進入“二環時代”,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提速發展,區縣城和中心鎮建設步伐加快,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3%。三年拆遷主城危舊房1200萬平方米,改造棚戶區176萬平方米。建成“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和“一樞紐五干線二支線”鐵路網,率先在西部取消二級公路收費,基本實現“四小時重慶”。
關鍵詞
改革攻堅破冰
報告摘要:積極穩妥推進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構建市場供給與政府保障并舉的“雙軌制”住房供應體系。
市政協委員肖家運:重慶的發展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在改革中推進發展。戶籍制度改革不但推進了城市化,也讓在城市里辛苦工作的農民工享受公平待遇,發展的同時改善民生,是民生導向發展之路的體現。重慶推出的公租房建設,創建了市場供給與政府保障并舉的“雙軌制”住房供應體系,為買不起房的低收入群體解決了實際困難。另一方面,“三農”工作力度加大,除了財政始終對“三農”保持傾斜力度,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基本建立,更重要的是,創設了農村土地交易所、組建農畜產品交易所等,推進了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改革,用改革的手段推進農業發展,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農村全覆蓋。32%的農民參加專業合作組織。建立起“一圈兩翼”對口幫扶機制,市屬國有企業融資100億元支持“兩翼”工業園區建設,“兩翼”經濟增速連續四年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關鍵詞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報告摘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48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00元,年均分別增長11.2%和12.3%。
市人大代表廣巨雄:重慶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這些新的變化,群眾的就業機會也越來越多,五年城鎮新增就業138萬人。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征地農轉非人員等社保遺留問題妥善解決,企業退休人員人均基本養老金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建立起城鄉困難群體救助制度和節假日送溫暖長效機制,城鄉低保應保盡保。率先實行相對扶貧標準,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4萬人。
另一方面,市民的生活發展環境顯著改善,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全面實現“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這意味著,最重要的教育問題基本能確保公平和機會均等,全體社會成員享受公平教育起點一致。醫療衛生條件越來越好,三甲醫院創計劃進展良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標準化率超過40%,基本藥物制度擴大到26個區縣。同時,一大批公共文化設施建成投用,市民的精神享受得到保障。
“十二五”宏圖大展
關鍵詞
8000美元
報告摘要:重慶經濟總量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長,整體跨入現代化階段。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5%左右,達到1.5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
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2010年重慶GDP增長超過17%,報告將今后五年年均GDP增長定為12.5%,不是沒有信心,而是為區縣發展預留發展空間,讓他們在發展的同時注重調整結構、提高質量。
“十一五”的跨越發展為“十二五”奠定了決定性基礎。同時,“唱讀講傳”、“打黑除惡”深得民心,全市人民聚力凝神投身“五個重慶”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再加上一系列民生舉措,營造了公平和諧的發展環境,重慶有信心實現這一目標。
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意味著跨入現代化階段。8000美元對于普通市民而言意味著什么?楊慶育說,老百姓關心的是收入會不會提高,重慶提出縮小“三大差距”,就是確保在整體進入現代化的同時,讓低收入群體得到保障、中產階級得到擴大、高收入群體得到一定的遏制,即做大蛋糕的同時又要分好蛋糕。屆時,群眾的消費將從吃穿住行的基礎性消費發展為發展性消費。
關鍵詞
幸福家園
報告摘要:建設“五個重慶”,成為市民安居樂業、幸福和諧的共同家園。
市人大代表李興一:什么是幸福家園?居者有其屋,推開窗戶就能看見綠色,走出大門就能步入森林;出門不堵車,人人遵守交通規則;小病不出社區,看大病有醫療保障;孩子上學不發愁;走夜路不怕壞人,越來越有安全感。
為建設這樣一個幸福家園,在今后5年,重慶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要達到35平方米,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5%,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成為西部宜居城市。
交通體系完善,出行暢通便捷。建成惠及全民、水平更高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城鄉養老、醫療參保率分別提高到80%、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40%,市民健康保障水平領先西部,公共文化服務躍居全國先進行列,群眾安全感指數保持在95%以上。
關鍵詞
國家中心城市
報告摘要:建設特色鮮明的國家中心城市,成為集聚輻射功能強大的經濟中心。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50%、60%。工業銷售值翻一番,達到2.5萬億元。
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國家級中心城市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吸引力,二是輻射力。吸引力從何而來?一方面形成大都市集群,從主城、區域性中心城市、區縣城和特色中心鎮四個層級聯動發展,在這個大都市集群中,“三港兩樞紐”支撐起中心城市骨架;另一方面,“唱讀講傳”提振重慶精氣神,“打黑除惡”優化重慶發展環境,同時,金融、商貿物流、科教文化等強力推進。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步發展成為重慶對外的吸引力。
吸引力與輻射力總是相互依附,隨著對外開放高地的建設,開放平臺搭建對外通道,再加之以筆記本電腦產業為主的高新科技產業集聚發展,重慶集聚輻射能力不容忽視。
關鍵詞
調整收入分配
報告摘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縮小貧富差距,關鍵靠改革,核心是制度安排。
市人大代表周旬:調整收入分配,就是要讓所有重慶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初次分配既要體現效率,又要體現公平,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每年按職工人均收入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形成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突出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建立社會保障水平正常增長機制并擴大覆蓋面。
關鍵詞
民生福祉
報告摘要: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市政協委員陳先琦:隨著經濟不斷做大,要讓人民群眾感覺到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指數上升,社會公共服務就應當跟上。設立一批養老機構,增加幼兒教育都被寫進報告,這讓市民們感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市民期待著政府能出臺政策,建立健全職工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讓市民通過勞動能獲得與經濟發展增長水平和物價上漲水平相一致的收入,日子能更上一層樓。報告指出,政府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鼓勵年輕人創業,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