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生存感受區域差異大
具體到城市,農民工生存感受差異較大:從幸福感的角度,幸福感最高的前三位是泉州、青島、長沙,幸福感最低城市是深圳,其次是東莞、上海;從社會支持角度來看,青島樣本的社會支持最高,而上海樣本最低;情緒倦怠感上,北京樣本的水平最高,杭州樣本最低,社會距離東莞樣本最高,大連樣本最低。
由此可見,幸福感與經濟發展水平并不直接對應,在很多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特別高,社會經濟競爭并不劇烈的城市,農民工的幸福感會比較高。
工作及經濟收入所帶來的幸福感并不強勁,自我定位決定其幸福感
不同工作狀態的農民工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有工作和無工作在很多維度上的幸福感是相同的,這說明工作所帶來的幸福感很低。
不同月收入的人群幸福度沒有明顯的差異。從數據上來看,月收入4000-5000左右的農民工幸福感最高,但是月收入低于1000的農民工幸福感也并不是很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民工的幸福感受到經濟收入影響的程度是偏低的。
反而從農民工自我定位的社會階層來看,社會低階層的農民工幸福感顯著低于中層和高層農民工,所以農民工的相對社會地位對其幸福感的影響很大。
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對"生存感受"的影響
不同性別的樣本生存感受上沒有非常明顯差異:女性在整體幸福感上高于男性,男性對未來的發展和社會地位等的幸福感都偏低;女性社會支持感水平普遍高于男性。
不同年齡的樣本出現較明顯差異:年輕人(16-25歲)群體在幸福感和社會支持感上都要高于年齡大的群體(26-44歲);年齡大的農民工情緒倦怠感更高;年齡大的群體社會距離感略高于年輕群體。
受教育水平不同,幸福感存在差異,但是初中、高中和大專群體的農民工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受教育水平越高,社會支持感越高,社會距離感越低,情緒倦怠感也越低。
年齡較大的農民工主觀生存感受從各個維度都相對要差,這說明現代社會需求農民工的工作可能還是體力工作,同時對年齡大的農民工的保障和福利等關注很低,教育程度的限制等等讓年齡較大的農民工感到更加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