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攻堅之年。當前,國際經濟緩慢復蘇,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疊加的階段,挑戰和機遇并存,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進一步激發了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我市改革發展、轉型升級正逢其時。我們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凝聚共識、堅定信心,始終扭住發展這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牢牢把握重大調整機遇,切實實現工作指導重大轉變,卓有成效地把深化改革、轉型升級、發揮優勢、壯大實力結合起來,扎實辦好自己的事情,推動省會改革發展再上新臺階。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十屆五次全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圍繞“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中心任務,切實把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放在中心位置,把改革創新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繼續壯大實體經濟,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鎮化質量,強化生態建設,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農業、服務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10%和1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進出口增長6%,實際到賬外資增長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任務。
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戰,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科學發展的內生動力
改革是發展的最大動力,體制機制創新是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前不久,市委十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我們一定要以改革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定信心,凝聚力量,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積極穩妥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落實好《實施意見》提出的46項改革舉措,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開辟新空間。
進一步簡政放權。繼續清理精簡行政審批事項,能取消的一律取消,該由市場做的放給市場,社會能辦的交給社會,基層能管好的下放縣區和園區,切實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在去年基礎上,今年再取消行政審批30項、審批要件148項、行政備案事項27項、行政事業收費33項,并實行動態精簡機制,推進審批服務“兩集中、兩到位”和建設項目限時審批。放寬準入條件,取消有限公司注冊登記最低資本限制,推行“認繳登記”、“先照后證”。在高新區試點民營資本“負面清單”管理,在綜合保稅區試點外資“負面清單”管理,并逐步在全市推開。推進管理重心下移,加大規劃、土地、建設等重點領域向基層放權力度,激發縣區改革發展活力。各縣(市)區也要承接好各項下放權限,確保落實到位。
強化服務監管職能。按照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的職責,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建立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重新梳理、歸并、界定部門行政權責,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著力解決職能錯位、越位和缺位問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強化債務風險防控,認真落實“營改增”等結構性減稅政策。搞好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務,依托市政務服務中心,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調動市場力量發展社會服務,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加強對市場全過程監管,把問題企業和違法經營者列入“黑名單”,懲治假冒偽劣、坑蒙拐騙、金融詐騙、惡意欠薪、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打造重諾守信的營商環境。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國企改革,健全市屬企業國有資產監管機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擴大國有資本收益上繳覆蓋面,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堅持“發展、救助、改制”三管齊下,扎實做好44家國有困難企業幫扶脫困工作,統籌解困振興、改制退出和企業職工妥善安置。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落實鼓勵民營經濟各項政策,在水、電、氣、暖、垃圾處理、出租車等特許經營領域制定非公企業進入的標準和程序,努力為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服務保障。支持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鼓勵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提升市場主體創造力和活力。
(二)堅持壯大實體經濟,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確保實現有質量的增長
把壯大實體經濟作為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切實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消費的基礎作用,在優化存量基礎上,著力增加消費需求,促進投資合理增長和結構優化,不斷增強省會經濟綜合實力。
堅持抓項目、促招商、培育新增量。繼續實施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按照簽約項目抓開工、在建項目抓進度、竣工項目抓達效的要求,圍繞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振興、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民生改善,加快220個市級重點項目建設,強化規劃、國土、環保、審批等服務保障,用好綠色通道推進機制,增加有效投入,確保投資合理增長,特別要促成11類136個實體經濟重點項目盡快投產達效。圍繞促進產業升級、鏈式發展、創新帶動、稅源培植,超前研究策劃一批儲備項目。按照“四抓四不忘”的要求,完善創新招商機制,推進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聚焦招商和飛地招商,切實發揮企業和各類商會的作用,強化職能部門和縣(市)區招商工作推進責任。堅持引資與引智、引技相結合,引項目與引產業、引平臺、引總部相結合,強化招商選資工作。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提高民營經濟和民間投資比重。
堅持拓領域、擴市場、培育新增量。注重在文化旅游、電子商務、住宅產業化、節能環保、健康養老、現代農業等新產業領域,提早籌劃布局,搶占市場先機,培育發展新增量。注重理順體制、整合資源、打造品牌、拓展市場,做大文化旅游產業,加快西客站游客集散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龍岡夢幻星空、融匯溫泉城、澄波湖風景區等項目建設,發揮旅游傳播文化、集聚人氣、拉動增量消費的作用。以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為契機,實施電子商務引領發展戰略,完善電子商務運營服務體系,推進高新區、歷下區、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子商務產業園等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培育發展一批電子商務企業,推動裝備制造、商貿流通等領域電商化。扎實推進國家住宅產業化綜合試點城市建設,探索通過容積率獎勵、公租房啟動試點等政策措施,促進住宅產業化規模發展。圍繞節能減排潛力大、市場需求明顯的重點領域,加快技術研發、推廣和產業化,帶動節能環保產業全面提升。依托省會豐富的醫療和服務資源,打造一批輻射全省的養老、健康服務企業和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生態高效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優化消費環境,培育信息消費、環保消費和社區消費等新增長點,規劃建設一批大型商業網點和精品專業市場,形成一批特色商業街區。
堅持強載體、興產業、培育新增量。以10個園區和22個片區為載體,打造城市塊狀經濟新高地。充分發揮高新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個國家級園區示范引領作用,編制完成全市“產業地圖”,以推進簡政放權、完善基礎設施、激活管理機制、壯大主導產業為重點,強化投資強度、產出效益等指標考核,力爭10個省級以上園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均增長20%以上。按照連片開發、產城融合、職住平衡、中心復合的原則,探索實行區域綜合審批等機制,強化片區差異化發展,統籌布局產業、居住、商業和基礎設施,加快非遺園、鵲山龍湖、龍岡夢幻星空、繡源河、澄波湖、興隆六個旅游發展區,西客站、奧體中心、華山、雪山、唐冶、彩石六個綜合開發區,創新谷、濟南藥谷、漢峪金谷、中新科技城四個創新示范區,濼口、徐李、北湖、南北康四個改造提升區,新東站、火車站北場站兩個交通樞紐區,共22個重點片區開發建設,統籌做好沿軌道交通、沿鐵路、沿小清河兩岸等新區域發展策劃,妥善處理房地產與文化、旅游、商務等相關產業發展的關系,帶動區域綜合發展,打造可持續的產業、就業和稅源。
(三)搶抓產業轉型升級機遇,大力實施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戰略,塑造省會經濟發展新優勢
轉型發展是我市產業做大做強的重大機遇。必須搶抓機遇,全力以赴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優化升級傳統產業,搶占高端、創新驅動,努力贏得發展的戰略主動,增強省會核心競爭力。
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對信息軟件、交通裝備、機械裝備、食品藥品、金融服務等我市五大優勢產業,實施技術、產品、市場、組織和商業模式綜合創新,拉長產業鏈,提高配套率,推動產業向價值鏈前后兩端延伸。圍繞做強信息軟件產業,提升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齊魯軟件園、量子通信研究院、齊魯動漫基地等載體建設,實施更高水平中國軟件名城建設計劃,爭創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構筑信息時代新優勢。利用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城際鐵路建設機遇發展軌道交通產業,依托重汽、吉利、青年、北車、輕騎、紅帆等龍頭企業,強化配套企業跟進,支持產業鏈缺項產品本地化生產,實現大交通裝備產業集群發展。以高端智能裝備為重點,依托二機床、鑄鍛所、濟柴、齊魯電機等企業,加快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中電裝備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在數控機床、電力設備、發動機、壓力容器等方面突破核心技術,做大做強機械裝備產業。依托齊魯制藥、福瑞達、福膠、旺旺、佳寶等骨干企業,加快國家重大新藥研發大平臺、齊魯制藥醫藥產業園、宏濟堂中藥產業園等平臺建設,以生物制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醫藥物流、食品飲料為重點,做大規模、做響品牌,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壯大食品藥品產業。推動金融改革創新,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規范發展民間融資機構,發揮山東金融資產交易中心、路演中心的作用,鼓勵企業抓住新三板擴容和上市重啟機遇擴大融資,促進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
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立足產業鏈需求,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打造高端高質高效產業體系。重點扶持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和云計算、物聯網、文化創意、研發設計、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按照“專精特新”要求,培育晶正、藍金、中商物聯網、華凌電纜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長前景好的“瞪羚企業”,壯大24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突出抓好碳化硅半導體產業和光電子產業基地、德邁信息產業園等園區和項目建設。研究制定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規劃、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支持在工業園區內按工業用地政策建設物流、研發、工業設計等配套服務業項目。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合理規劃金融、信息技術、文化旅游、設計研發和綜合型總部布局,抓大引強,吸引一批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企業在濟南集聚發展。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市場主導,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升產業素質和競爭優勢。對鋼鐵、石化、紡織服裝、建材等傳統工業實施“六個一批”,加快轉型升級,攻克一批關鍵技術,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做強一批新特優產品,壯大一批骨干企業,完善一批產業鏈條,培育一批產業集群,有序推進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創新住宿餐飲、批零貿易、物流會展等服務業經營模式,緊跟市場需求,加快提檔升級,實施市場改造提升,建設醫藥、冷鏈、保稅等7大物流產業集聚區及農產品物流中心等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推進西區國際會展中心建設。
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深入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著重抓好平臺建設、成果轉化、完善機制、高端人才四個環節,支持鼓勵各個領域、各類群體創業創新。依托53個國家級“金字招牌”助推創新發展,切實發揮創新谷、濟南藥谷、鑫茂科技城、航天科技城等孵化器、加速器在推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招商引資、產業培育、促進中小微企業成長等方面的作用,培育一批創新型產業集群。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支持山東大學、省科學院等高校院所與企業協同創新,打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和管理,深入實施專利、標準、品牌、商標戰略,強化技術、市場、金融、法律等專業化配套服務,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把人才隊伍和企業家隊伍建設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建設“齊魯人才特區”,培養引進一批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緊缺適用人才,營造尊重企業家、支持企業家、尊重創業者、支持創新者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美麗泉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構建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縣域次中心城市為支撐、中心城鎮和一般鎮為基礎、新型農村社區為補充的四級城鎮化體系,進一步突出特色、優化空間、完善功能、創新管理,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省會新形象。
打造泉城特色。珍惜古城文化,突出泉水特色,完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加快火車站北場站、明府城—百花洲片區、百年商埠等項目建設,分類整治老街巷,修繕題壁堂、老舍故居等歷史建筑。改造提升千佛山、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等公園景區,加強對泉水強滲漏帶的規劃保護,辦好第二屆泉水節,扎實推進名泉申遺和“中國溫泉之都”創建工作。
優化城區空間。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方便、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以重點片區和城市功能性設施為支撐,加快“一城三區”和南部綠色發展、北部跨河發展等重點區域規劃建設。加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推進綜合交通樞紐與城市公共中心的一體化發展,完善城中村改造體制機制政策,啟動、續建92個舊村居改造,推動城市新區向新城轉變。以生態旅游小鎮建設為重點,推進南部山區交通、旅游和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提高綠色發展水平。以產業北進帶動北跨戰略實施,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實施長清黃河大橋等跨河通道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材料產業園、濟北經濟開發區、商河經濟開發區建設,推進鵲山龍湖旅游度假區等重點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
提升城市功能。編制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推進濟青高鐵、石濟客專、新東站等項目,加快軌道交通R1線、二環南路高架及東延、二環東西高架路和順河高架南延工程建設,推動鳳凰路、緯十二路、濟齊路等道路建設改造,完善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網絡,搞好支路建設,加大力度打通斷頭路,提升慢行步道質量水平。規劃建設無軌電車BRT走廊,積極打造公交都市。實施“四供兩排”管網建設改造,推進東區水廠、污水處理廠、第三生活垃圾處理廠建設,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
創新城市管理。推進智慧泉城建設,搭建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城市管理物聯網,對公共設施實行信息編碼聯網管理,創新整合城市管理運行機制,實現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城鄉環衛一體化。深化環境綜合整治,搞好城鎮凈化、綠化、亮化、美化,提高道路施工、管護、保潔水平,強力解決垃圾死角、渣土、揚塵、噪聲污染等突出問題。加強建設工程監管,遏制新的違法建設產生。推進全領域安全生產大檢查,消除地下油氣水電熱等隱蔽管線致災隱患,加強交通、排水、消防安全管理,確保城市安全運行。
創建生態濟南。啟動全市生態環境總體規劃編制,對南部山區、沿黃濕地、城市水系、公共綠地等重大生態功能區域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調整能源結構,促進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發展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產業,實施廢熱利用和熱電聯供工程,城市建成區內禁止新上燃煤鍋爐,力爭2015年實現煤炭消費總量“不增反降”。淘汰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落后產能,嚴厲查處偷排偷放、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發展綠色建筑,推進太陽能光熱、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從今年起,100米以下新建高層住宅和集中使用熱水的公共建筑全部推廣使用太陽能。強化霧霾天氣綜合治理,建立重污染天氣預警機制和空氣質量保障應急預案制度,妥善處置環境公共安全事件。加強機動車環保管理,2015年底前淘汰全部黃標車。統籌推進水生態文明市創建等“五城聯創”工作,實施玉符河、興濟河等河道綜合治理,啟動華山湖濕地建設和大明湖小清河連通工程,開展水系、荒山、道路、社區、村莊以及裸露土地綠化,開工建設北繞城高速、北大沙河等生態隔離帶和防護林帶,提升濟青、濟菏高速等綠色通道綠化水平,新增造林面積20萬畝,加快長平灘區護城堤建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注重保留特色村莊傳統風貌,打造一批富裕、宜居、秀美、和諧、活力的美麗鄉村。
(五)進一步突出農業基礎地位,立足特色優勢,強化產業支撐,盡快實現縣域經濟突破性發展
把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作為富民強市的一個戰略基點,統籌抓好糧食生產、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增彩,激發縣域發展的內生動力。
確保糧食安全。堅守基本農田不減少、糧油生產能力不降低、鞏固農民持續增收機制三條底線,守住全市549萬畝耕地紅線。推進糧食增產工程,抓好12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盡快在全市恢復10萬畝水稻種植,加強小農水重點縣、“五小”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15項農業科技創新項目,推廣農業機械化和良種良法生產配套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實施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管理,嚴格管制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檢測和認證三大體系建設,從源頭上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健全農業產業化體系,發展設施農業、循環農業、高端品牌農業和現代都市農業,抓好蔬菜、畜牧、林果、花卉苗木四大主導產業和“一區六園”建設,做優做強前端現代種業、后端農產品銷售配送和深加工。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培育30家農業龍頭企業、30家合作社示范社、30家農業示范園區、30家示范性家庭農場和30家市級畜禽標準化養殖場,鼓勵發展“公司+基地+農戶”合作模式,提高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權,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推動土地經營權流轉,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建立綜合性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市場交易機制。積極開展聯保質押、銀企對接等服務,推動齊魯銀行網點快速向全省發展,爭取年內組建濟南農村商業銀行。開辟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基地,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探索整村推進和精準化扶貧相結合的產業扶貧開發新模式,加快6萬低收入農民增收脫貧步伐。
做強縣域特色優勢產業。依托炭素、瑪鋼、樹脂、食品飲料、液壓升降機、壓力容器、紡織服裝等縣域優勢產業以及特色農產品、獨特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堅持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打通產業間隔,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本地原料配套供給比重,帶動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引導資金、產業、人才集聚園區,提高縣域產業集群集約發展水平。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支持企業開拓市場、強化管理、研發創新、跨業經營,實現就地擴規提效、增加就業、膨脹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鎮域經濟,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加快推動以11個省級示范鎮、3個市級示范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打造一批工業強鎮、商貿大鎮、旅游名鎮,將鎮域建設成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蓄水池、產品流通的周轉站、產業發展的集聚地,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