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月10日在成都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市長 葛紅林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是我市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圍繞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深入推進五大興市戰略,積極應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4·20”蘆山強烈地震和汛期暴雨洪澇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市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邁上9000億元臺階,增長10%以上;地方公共財政收入898.5億元,增長16.6%;固定資產投資6500億元,增長1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1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880元,分別增長10%和12%;城鎮登記失業率2.82%;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獲批首批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成功舉辦2013《財富》全球論壇和第十二屆世界華商大會。
一、經濟發展實現穩中快進
一是工業經濟快速增長。預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00億元,增長13.4%。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完成工業投資1700億元,一汽大眾三期擴能等159個項目竣工投產,捷普基地、新筑軌道交通等266個項目進展順利。八大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其中汽車、電子信息產業分別增長40%、15%以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深入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工程、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和微型企業扶持計劃,新增百億企業2戶,新登記企業4.6萬戶。全面推行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新增中國馳名商標7件。依法關停和淘汰落后產能企業88戶,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
二是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預計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520億元,增長8.5%。服務業重大項目完成投資1086.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30億元,增長12.6%。總部經濟等高端服務業加速發展,連鎖經營、同城配送等新型商貿業態發展迅速,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4000億元。金融總部商務區和成都民間金融街建設進展順利,銀行機構、保險機構分別增至61家、72家,總量繼續保持中西部第一。新開通至法蘭克福、倫敦等4條國際直飛客運航線及14天直達波蘭羅茲的貨運“蓉歐快鐵”,榮獲2013中國物流中心城市杰出成就獎。全市接待旅游總人數1.55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330億元,同比均增長26%,被評為2013中國最佳休閑城市。成功舉辦全國糖酒會等會展節慶活動,會展業實現綜合收入510億元,增長21%,榮獲2013中國十佳品牌會展城市稱號。
三是現代農業較快發展。預計實現農業增加值320億元,增長3.5%,農業產業化重大項目完成投資90.5億元。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制定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布局規劃,現代種業、綠色有機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42%。創新“米袋子”和“菜籃子”保障機制,實施水稻規模化生產獎勵政策,在全國副省級城市率先推出政策性蔬菜價格指數保險。產業化經營成效明顯,新發展農民合作社561家,新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2500人、新型職業農民2.1萬人,家庭農場增至833家。農田水利設施不斷提升,東風水庫擴建完成主體工程,龍泉山“百湖”水源工程加快建設,新增節水灌面21.9萬畝。
二、對外開放合作成效顯著
一是成功舉辦《財富》全球論壇和世界華商大會。2013年6月6日和9月24日,《財富》全球論壇和第十二屆世界華商大會分別在我市舉辦,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李克強總理在京會見出席財富論壇的企業家代表,俞正聲主席和張高麗副總理分別出席華商大會和財富論壇并作主旨演講。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等5名外國前政要、622名嘉賓以及30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和國際知名企業的代表出席財富論壇,105個國家(地區)3000多名代表參加華商大會,現場共簽約重大項目121個、投資總額1413.5億元。超過200家境內外媒體來蓉采訪報道,有力推動了讓世界了解成都、讓成都走向世界,論壇后續效應不斷顯現。
二是投資促進成效明顯。預計實際到位內資33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3.1億美元,分別增長33.2%和20%。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投資促進活動,新引進法國蘇伊士、荷蘭全球保險等世界500強企業22家,在蓉世界500強企業增至252家。加強重大產業化項目市域統籌,高新區、經開區、天府新區等重點區域招商取得明顯進展,新簽約德州儀器芯片封裝測試、聯想區域結算中心、益海嘉里等重大項目400個。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訴求解決機制,及時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三是外經外事提升拓展。預計實現進出口總額490億美元,增長3.1%,其中成都高新綜保區實現進出口253億美元。進一步優化外貿商品結構和出口市場,以便攜式電腦為主導的機電產品出口大幅提升,東盟、南亞、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出口快速增長,維納軟件等5家企業成為中國服務外包成長型企業100強,地奧、康弘公司的自主研發藥品獲批進入歐美市場。澳大利亞駐蓉領館正式開館,新增印度班加羅爾等4個友好城市,與德國波恩建立中歐城鎮化合作示范城市伙伴關系。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全國第四個獲批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城市。
四是區域合作不斷深化。成都經濟區擴容為包括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在內的區域合作。編制完成《成德綿一體化總體規劃》,簽署《成都德陽同城化發展框架協議》,以中江縣為合作支點共建成德工業園區。成資、成眉等共建工業園區完成投資67.2億元、引進項目40個。建立成都經濟區秸稈綜合利用區域合作機制和醫療協查結果通報機制。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城市合作全面加強。對口援藏工作扎實開展,啟動實施對口援建項目70個,完成投資1.6億元。
三、城市建設管理加快提升
一是交通通信樞紐加快建設。著力提升西部綜合交通主樞紐功能,成都新機場完成選址,雙流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萬人次,位列全國城市第四位,成都鐵路調度指揮所、成灌快鐵離堆支線建成投用,成綿樂客專、成蒲鐵路等加快建設。不斷完善市域交通體系,第二繞城高速主體工程完工,大件路外繞線、新邛路等市域快速通道加快建設。強力推進中心城區緩堵保暢工程,二環路高架、BRT快速公交及智能交通管控系統建成運行,地鐵2號線西延線開通運營,4號線等5條地鐵建設加快推進。繼續提高中心城區公交出行分擔率,新增公交車2000輛,在全國率先開通運行免費社區巴士60條,實行早高峰錯時公交免費刷卡政策,BRT快速公交和地鐵日均載客達90萬人次。“光網城市”建設提速,建成4G基站2800個,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為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城市。
二是天府新區建設全面提速。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正式成立并全面運行。編制完成成都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基本完成重要道路、重點區域和重要節點城市設計。天府大道南延線、元華路南延線等“三縱一橫”二期基本形成通車能力,天府大道三期開工建設,重要節點立交改造加快實施,華陽東、黃水220千伏輸變電站建成投用,天然氣管線和給排水主干網及配套建設全面開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4億元。新川創新科技園、龍泉國際汽車城、雙流電子信息產業園、新津新材料產業園等功能區加快建設,新簽約引進重大項目58個。興隆湖、錦江生態帶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推進。
三是城市更新改造明顯加快。北改工程深入實施,累計啟動項目409個,完成投資557億元,曹家巷、八里莊二仙橋、昭覺寺等片區改造順利,川陜路、熊貓大道等11條主干道路建成通車,荷花池市場等傳統市場完成拆除。錦江區、成華區、青羊區和武侯區“三無”院落完成整治和實現自治,南光廠宿舍等棚戶區加快改造,寬堂窄門等歷史文化片區整治提升,二環路、人民南路等6條主干道完成立面整治。建成停車場等公建配套項目379個,新增停車泊位3.5萬個。啟動小城市和特色鎮建設,一般場鎮改造完成項目377個、投資45.3億元。
四是城鄉環境治理深入推進。深化市容環境綜合治理,強化環境衛生、市容秩序、道橋病害、集貿市場等突出問題整治,市容市貌明顯提升。深化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完成水泥等重點行業企業節能減排設施建設,中心城區全面供應國Ⅳ標準燃油,實施建筑工地揚塵、秸稈焚燒等專項治理,實現國控污染源二氧化硫在線監控安裝率100%。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啟動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完善鄉鎮污水處理廠配套設施,完成中心城區1792個下河排水口和30條黑臭河渠治理,被水利部評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深化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基本形成繞城高速200米生態帶,錦城湖、白鷺灣濕地、錦江濱河公園一期建成開放,新增健康綠道92公里、城市綠化65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7.8%。全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復核驗收順利通過。
四、綜合配套改革不斷深化
一是農村市場化改革積極推進。鞏固農村產權改革成果,深入推進農村產權管理體系和集體資產量化確權工作,累計發放耕保金61.1億元。穩步推進農村生產要素規范有序流動,農村產權交易所交易建設用地指標657宗,交易金額132億元,農村產權抵押融資余額超過60億元。實施統籌城鄉示范鎮綜合改革,推進農民自主開發集體建設用地等改革試點。全面開展農用地“轉征與實施分離”審批改革試點,鼓勵農民自主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完成農用地整理66.3萬畝。
二是農村公共服務深化拓展。加快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設施標準化建設,在全國率先制定涉農社區和村公共設施配置標準體系。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上調至每村每年40萬元,新啟動融資項目73個。開展鄉鎮重大公共建設項目民主管理改革試點,實施小型公共基礎設施村民自建改革項目156個。推進農村道路聯網加密和提檔升級,實施農村居民飲水保障提升工程,村和涉農社區自來水覆蓋率達80%。
三是社會管理改革切實加強。深化城鄉統一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公民信息管理系統,推動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向實有人口服務管理轉變,基本實現進城務工人員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的子女教育、衛生計生等公共服務。深化社會組織管理改革,完善社會組織分類發展管理辦法,拓展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范圍,社工專業人才增長26%。理順地名標牌管理機制,加強地名規范化管理。完善街道管理和村社治理機制,全面推進居務公開,推廣社區網格化管理,在全國首創社區公共財政制度,村民議事會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
五、城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是就業社保穩步提高。實施民生工程163項,財政投入資金412億元。深入開展就業行動計劃,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人群就業創業,城鎮新增就業24.6萬人,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10.6萬人,城鄉失業人員再就業9.7萬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全覆蓋體系,在全國率先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實施基本醫療保險金預算管理和總額控制,符合條件低保對象4676人整體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全市提高低保標準10%以上并實現同一區(市)縣內城鄉統一,建立社區快速救助機制,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為全國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管理示范城市。健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投資1億元建成6家公建民營養老機構,新增民辦養老機構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53家,新籌建養老床位1.2萬張。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130億元,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2.7萬余套,實現公共住房保障應保盡保。第三輪第二批100個村的扶貧開發工作全面啟動。
二是教育衛生加快發展。深入推進部省市共建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公辦和公益性幼兒園學位覆蓋率達69.8%,幼兒入園率達98%,中小學校新一輪標準化提升工程加快推進,完成265所學校運動場改造,建成中小學數字化圖書管理平臺,實施惠及遠郊22.7萬名農村中小學生的營養改善計劃,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快發展,成為全國首個整體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城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設備提升工程,積極推進“醫藥分開”,36家縣級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擴面提質,被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評為全國創建幸福家庭活動試點單位和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試點城市。
三是科技文化不斷進步。深入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完善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支持企業牽頭建設研發機構,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800余個,新增科技創新載體34家、孵化面積61萬平方米,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12家,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33.7%,成為國家首批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城市。加快“文化之都”建設,設立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和政府采購資金,建成農村標準化廣播室471個、農家書屋463個,新聲劇場等重大文化項目加快建設,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度評價。組織開展“太極蓉城”等系列群眾體育活動,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地方志、參事、檔案、哲學社會科學、科普等工作切實加強。
四是平安成都扎實推進。強化社會治安管理,加強城鄉結合部、車站等復雜公共場所綜合治安管理,集中整治“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特殊人群和虛擬社會管理,治安案件萬人發案數下降8.2%,確保了《財富》全球論壇等大型活動圓滿順利。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積極推進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啟動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試點,肉類蔬菜溯源體系實現擴面提質,開展食品安全“百日會戰”及中藥材市場等專項整治。嚴格安全生產監管,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強化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生產性安全事故起數下降14%左右。深入開展法治大講堂活動,完善接訪下訪機制,強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積極化解信訪積案,全市信訪總量下降13.1%。民族宗教、移民、統計、保密、僑臺、人防、雙擁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六、成功應對“4·20”蘆山地震和汛期暴雨洪澇災害
一是迅速開展抗震救災。“4·20”蘆山地震造成我市鄰近震中的邛崍部分鄉鎮13萬人受災,4人遇難,農房倒塌1865間、嚴重損壞2.8萬間。災情發生后,迅速組織人員開展救援,派出醫護人員救治轉運傷員,調集救援物資運往受災地區,確保了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救援和妥善安置,受災地區社會安定有序。同時,積極支援雅安災區抗震救災,轉移收治雅安地震傷員441人,定向為雅安災區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4016.5萬元。
二是積極應對暴雨洪澇災害。7月汛期我市出現多次區域性特大暴雨并造成山洪泥石流災害,全市90萬人受災,53人遇難,126人失蹤,房屋倒塌1159戶,地質災害715處。災情發生后,迅即開辟搶險救災應急專用通道,調集救援人員開展救援,轉移受災群眾12.6萬人,房屋倒塌受災群眾全部得到安置,并妥善做好善后處置,確保了受災縣(市)社會穩定。
三是加快實施災后重建。編制完成邛崍市“3+5”首批示范點規劃,全面完成災區重建選址和地質災害評估,完成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4207處,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和應急排危工程36項。優先實施災區住房重建,啟動農房重建2449戶,完成26224戶農房維修加固,引導農民向集中居住區轉移居住,確保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同時,災區水毀工程全面開展修復。
七、政府自身建設切實加強
一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扎實開展。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統一部署,認真落實“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深入查找“四風”方面突出問題,組織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并針對問題制定整改方案,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問題整改,確保應改必改、應改盡改。進一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深入開展社保、教育、醫療等九大維護群眾權益專項行動。嚴格“三公”經費管理,強化“文山會海”和節慶論壇等治理,市政府下發文件和全市性會議分別減少18.6%、12.2%,公務接待費和因公出國(境)費分別減少51.4%、34.4%。
二是行政效能不斷提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啟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精簡調整下放79項行政審批項目,取消和停收3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實現市縣兩級協同聯動審批。深化政務公開,健全行政權力公開運行機制,清理完善公共企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名錄,主動公開信息14.7萬余條。嚴格國有資產監管,建立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基本完成事業單位改革前期工作。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啟動移動網上政務大廳建設,90.6%的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實現網上審批。連續三年榮獲中國服務型政府十佳城市稱號。
三是依法行政深入推進。嚴格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做好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建議、提案工作,累計辦結建議、提案1267件,辦復率100%,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滿意和基本滿意率99.6%以上。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完善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制度,開展“規范行政執法年”活動,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深入實施“六五”普法,健全城鄉一體的法律服務體系。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支持監督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個領域和崗位上辛勤勞動、作出貢獻的全市人民,向給予我們支持與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我們工作的中央和省駐蓉單位、解放軍和武警駐蓉部隊,向關心支持成都建設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感謝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等重點領域改革有待進一步突破,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問題治理有待進一步加強,就業增收、養老社保、學前教育等民生工程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受國內外宏觀經濟下行壓力、“4·20”蘆山地震、汛期暴雨洪澇災害,以及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換擋期的影響,雖然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全國2.4個百分點,但是距年初的預期目標相差2個百分點,同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也比預期分別相差3.5和2.5個百分點。對此,我們將在今后工作中加倍努力,積極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