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月21日在廈門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廈門市市長 劉可清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去年工作回顧
2013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全力實施跨島發展戰略,科學編制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更加注重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更加注重優化結構、提升質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維護穩定,更加注重轉變觀念、改進作風,較好完成全年各項任務。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18億元,增長9.4%;財政總收入和地方級財政收入分別為825億元和491億元,增長11.6%和16%,財政總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上升至26.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1360元和15008元,增長10.1%和11.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萬元生產總值耗電、耗水分別下降1.6%和1.2%。
一年來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扎實推進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1558億元,增長7.7%,占地區生產總值51.6%,三產稅收比重5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5億元,增長10.5%。舉辦展覽184場、會議4146場,投洽會、醫博會等成果豐碩,石材展、佛事用品展規模全球最大,成為中國會展名城。旅游人氣居全國前列,“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整體提升,接待國內外游客4664萬人次,總收入621億元,分別增長13.1%和15%。空港旅客吞吐量1975萬人次,增長13.8%。港口集裝箱吞吐量801萬標箱,增長11.2%,增幅居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第二。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6381億元和5844億元,增長16.6%和14.4%。6家小額貸款公司開業,兩岸股權交易中心成立。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累計突破1300億元,成為兩岸人民幣現鈔調運主渠道。廈門石油交易中心交易額突破900億元。國內首個游艇水上保稅倉正式運營。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260億元,增長20%。
先進制造業實力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664家,總產值4678億元,增長13.1%,其中產值超百億元企業8家、超十億元企業63家。電子、機械兩大支柱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837億元和1196億元,廈門成為觸控屏組件全球最大研發生產基地。生物醫藥產值超過200億元,增長30%。支持企業完成技改投資201.8億元,增長15%。獲評首批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57項,質量競爭力指數保持全國領先。
創新驅動能力不斷提高。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4家,總數達820家。規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2099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44.9%。設立先進復合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獲批建設分子疫苗學和分子診斷學等10個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135個項目獲國家科技計劃立項。建立衛星導航等12個產業創新聯盟,路達工業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金牌櫥柜入選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廈設立專利信息服務中心,全市發明專利授權8255件,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9.17件,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1700多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申報“海納百川”計劃,已入選200名。
智慧名城創建取得實效。加快“三網融合”,推進政務、醫療、交通、教育等云計算應用,成為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與工信部、省政府共建中國軟件名城。軟件園二期入駐企業563家,實現收入318億元,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軟件園三期核準入駐企業243家,起步區30萬平方米研發樓建成投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收入591.7億元,增長28.3%。
(二)扎實推進跨島發展,城鄉一體統籌力度加大
基礎設施建設克難而進。廈深鐵路建成通車,廈門每天通行動車98對、普速列車14對,運送旅客超過10萬人,東南沿海重要鐵路樞紐地位更加凸顯。從思明老城區到火車北站、全程31公里24個站點的地鐵1號線正式開工。翔安機場選址得到空軍總部認可,前期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高崎機場4號航站樓基本竣工,海滄隧道連接線工程進展順利。總投資57億元、全長9.3公里的廈漳跨海大橋建成通車,本島到漳州開發區車程縮短1小時。庫容1.2億立方米、向我市日供水50萬立方米的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加快推進,工可和庫區移民安置規劃獲批。擴建海滄、翔安、高殿水廠和集美污水處理廠。改造疏浚排洪溝、積水點60處,防洪排澇能力增強。建成6座加氣站,促進汽車燃油改燃氣。新建6個輸變電工程,第4條220千伏線路進島。全年完成重點項目投資863億元,占全市固投近65%,超過年度目標14個百分點。
城市功能品位不斷提升。島外新城完成投資507億元,增長19.7%。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投用,靈玲國際馬戲城主體建成,方特夢幻王國開業。灌口、東孚、汀溪、新圩4個小城鎮建設加快。拆除非法占地違法建設39.3萬平方米,島內主城區道路清洗覆蓋面擴大。筼筜湖綜合整治進展順利,鼓浪嶼申遺促進環境綜合整治和風貌建筑保護利用。思明、海滄“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試點取得實效。
“三農”工作體現更多實惠。建成現代設施農業近6500畝,新建“菜籃子”直控基地16個,累計達79個,豬肉、蔬菜自給率分別為40%和45%。銀鷺、銀祥、中盛等3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近8萬農戶,實現產值342億元,增長12.9%。實施新村建設、老區山區村改造項目32個,建成村道48 公里、管溝36公里,配套路燈2000多盞、籃球場32個、戶外健身設施61套,村容村貌明顯改觀。行政村通自來水率和農家書屋設置率均為100%,有線電視入戶率99.6%。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近2萬人,農民財產性收入繼續增加,人均純收入保持全省第一。
(三)扎實推進改革開放,發展動力活力不斷增強
綜合配套改革持續深化。國家有關部委在廈開展20多項改革試點,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土地專項方案獲批,16項省級行政審批職權下放我市。啟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170項前置審批事項改為證照分離、寬進嚴管。實施營改增試點,減輕企業稅負16億元。改革醫藥衛生體制,全面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價。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債務率控制在國家規定的安全范圍之內。
外經外貿工作富有成效。實現進出口總額841億美元,增長12.9%,其中出口524億美元,增長15.3%,外貿綜合競爭力穩居全國百強城市前5位。推進無紙化通關,提高了辦事效率,降低了企業報批成本。建成5個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出口基地范圍從15類增至21類。設立境外網點65個,境外投資額6.4億美元,帶動出口超過2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7億美元,增長5.5%,新批外商投資項目331個。
對外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入選對外開放金牌城市,成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成功舉辦國際海洋周、國際友城市長論壇、34國駐華外交官“廈門行”。與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締結友城。新增國際航線2條,總數達18條。授予16位外國專家白鷺友誼獎,愛樂樂團圓滿完成“土樓南洋行”。同時,廈漳泉同城化穩步推進,援藏援疆援甘援寧等對口幫扶取得實效。
(四)扎實推進交流合作,對臺前沿優勢日益凸顯
經貿合作更加緊密。實現對臺進出口總額81億美元,增長 5.8%。實際利用臺資3.9億美元,增長29.9%,新批臺資項目138個(含第三地)。新增赴臺投資項目8個,三安光電并購璨圓光電,成為大陸赴臺投資最大項目。閩臺云計算產業示范區揭牌。海西首家兩岸合資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廈臺跨境人民幣結算代理清算協議簽約銀行增至28對56家。兩岸貿易中心掛牌,67家企業和商協會入駐。臺灣水果、大米等貨物進口量穩居大陸首位。
直接往來更為便捷。開展兩岸交通物流信息平臺建設試點,設置兩岸通信業務出入口,啟用五通碼頭新通關大廳。來廈省外人員赴金門旅游由1日延至2日。廈門至臺北、臺中、高雄保持每周35個空中航班。廈金航線保持每日36個航班,全年運送旅客125.6萬人次。
交流交往更趨活躍。第五屆海峽論壇發布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政策措施31項,累計近200項,每屆參會臺胞均超萬人,拓寬了交流領域,增強了合作實效。舉辦臺交會、文博會、圖交會等重大活動30多場,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鄉音之旅”地方戲劇交流團赴臺巡演,增進基層民眾的文化認同。新設15個兩岸交流合作基地或辦事機構,為擴大交流創造了條件。
(五)扎實推進民生改善,和諧社會構建成效明顯
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提速。新建公辦幼兒園18所、中小學項目34個,分別增加學位5490個和11000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公辦義務教育比例提高至82.5%。面向全國招聘中小學教師1464名,成立中高職集團化辦學教育聯盟,理工學院成為省重點建設高校。隆重紀念集美學校建校100周年,大力弘揚嘉庚精神。兒童醫院、海滄醫院二期、第二醫院三期等項目進展順利。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成功舉辦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國國際鋼琴比賽,大型舞蹈《沉沉的厝里情》等獲國家級獎項,引進中演、保利集團分別經營閩南大戲院和嘉庚劇院,建成自助圖書館55個,獲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廈門衛視在全國9省市落地。表彰一批優秀社科成果。舉辦第19屆市運會,在第12屆全運會上獲得7枚金牌,廈門國際馬拉松連續7年獲評國際田聯路跑金牌賽事。全市各區連續3屆獲評省級雙擁模范城。民族宗教、人防、海防、僑務、科普、氣象、防震、檔案、地方志、婦女兒童、青年、老齡、殘疾人、慈善等工作,都取得新成效。
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為企業招聘應屆畢業生提供社保補貼,為就業困難人員開發公益性崗位,全年新增就業18萬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上調310元,增量居全國首位。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390元,高于國家標準。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為50萬元和45萬元。143家村衛生所開通醫保刷卡。廈門社保卡實現全省同城結算。島外各區建成綜合社會福利中心。新建5家養老機構,增加床位1510張。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4萬套,動建1.1萬套。完成首批特困家庭危房改造。更新和增投公交車240輛,新開或優化公交線路59條。水果和畜產品經農業部例行監測,合格率名列全國前茅。
社會治理能力持續提升。連續3屆獲評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捧得“長安杯”。健全治安防控體系,刑事案件下降16%。大力排查化解信訪積案,完善矛盾糾紛多元調解機制,建成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282個。妥善處理快速公交放火案,及時救治傷員、安撫家屬、偵破案件。建成網格化信息平臺223個,城市社區實現全覆蓋,成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和重點整治百日行動,總體狀況持續好轉。注冊志愿者44萬人,城市文明程度指數保持全國前列。
生態文明建設保持領先。完成4個國家級生態區創建,實現國家級生態鎮全覆蓋。治理水土流失1.7萬畝,造林綠化2.1萬畝,建成一批公園綠地,空氣質量優良率93.4%,獲評國家森林城市。海域清淤1850萬立方米,成為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在飲用水源地設立水質檢測站點。汀溪水庫水源保護區生豬退養全部完成。對全市雨污合流排放口實施截流集中處理。蟬聯國家節水型城市。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試運行,東部固廢中心周邊環境逐步改善。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成為全國首批十大低碳交通試點城市。
(六)扎實推進自身建設,行政效能水平有效提升
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四下基層”,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市級會議、文件大幅減少,“三公”經費支出減少13.5%,清退辦公用房2.6萬平方米,機構編制得到有效控制。辦理人大議案5件、建議272件,辦理政協提案589件,滿意率分別為98.2%和94.3%。提請人大審議法規草案6件,制定和修訂規章3件,廢止和宣布失效市政府規范性文件147件。精簡市級行政審批事項96個,減少21.9%。647個審批服務事項進駐行政服務中心,71%辦件實現即來即辦,效能建設不斷增強,連續3年績效考評全省第一。強化監察、審計工作,加強廉政、法治建設,獲評全國法治城市創建先進單位。
各位代表!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轉型升級的內在壓力,我們千方百計穩增長,堅定不移調結構,做到穩中有進、穩中有為,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在市委堅強領導下,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效監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奮斗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離退休老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駐廈單位、駐廈部隊、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來廈的投資者和勞動者,向關心支持廈門發展的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當前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減緩,經濟增長動力減弱;資源與環境硬約束日益趨緊,勞動力成本上升,轉型發展壓力增大;經濟特區政策優勢弱化,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特色化、差異化競爭優勢尚未形成;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與人民群眾的期待仍有差距,城市綜合管理能力還需加強,停車難、交通擁堵現象亟需緩解;審批環節多、效率低的問題亟待改進,干部隊伍“四風”方面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工作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我們要正視這些問題,認真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