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2006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發布時間: 2014-08-19 10:03:05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郭厚杰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貨幣 政策 報告 利率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實習生 郭厚杰)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了《2006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為報告全文。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平穩實施一周年

至2006年7月20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已平穩實施一周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貫徹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一年來中國人民銀行著力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體系,促進外匯市場發展,優化外匯管理政策環境。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運行良好,作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制度建設之一,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取得了預期效果。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體系

建設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既包括建設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也包括改革中央銀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方式。根據“三性”原則,中國人民銀行分步實施,進一步完善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體系。

增強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2005年7月21日后,中國人民銀行在原有即期外匯市場結構的基礎上,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非美貨幣匯率的浮動幅度,改進銀行柜臺外幣牌價的管理方式,擴大銀行柜臺人民幣兌美元牌價的價差區間,取消對人民幣兌非美貨幣柜臺掛牌匯價的價差管理,使微觀經濟主體首先適應更具彈性的人民幣匯率,保證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平穩過渡。

完善人民幣即期匯率形成機制。2006年1月4日,在新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平穩運行近半年后,中國人民銀行改革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結構,引入國際通行的詢價交易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進行產品創新,滿足企業和居民外匯避險和投資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并通過做市商的連續報價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平滑市場價格波動,提高交易效率,為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即期匯率形成機制提供制度支持。

在詢價和撮合交易方式并存的新市場框架下,中國人民銀行參照國際通行的基準利率、匯率確定方式,改進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授權作為市場中介組織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計算并公布每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其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以全部做市商的報價作為樣本加權平均計算得出,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分別根據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與上午9時國際外匯市場歐元、日元和港幣對美元匯率套算確定,提高了新市場框架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代表性。

完善人民幣遠期匯率定價機制。2005年8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初步形成有代表性的國內人民幣遠期匯率。2006年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在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同時,將做市商結售匯頭寸管理由收付實現制改進為權責發生制,使做市商可以在即期外匯市場對沖遠期頭寸,從而使做市商能夠按照國際通行的利率平價原理在遠期市場報價。2006年6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將對結售匯頭寸實行權責發生制管理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所有外匯指定銀行,結合2006年4月24日推出的銀行間外匯掉期交易,進一步完善了人民幣遠期匯率定價機制,使國內市場掌握了人民幣遠期匯率定價的主導權。

改革中央銀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方式。根據新的外匯市場結構,參考發達國家中央銀行的成熟做法,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并于2006年6月2日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外匯一級交易商準入指引》。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有助于傳導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政策意圖,通過影響市場預期,促使市場交易行為回歸理性,從而以較低的操作成本迅速穩定外匯市場,實現較高的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效率,增強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市場化程度,也為未來條件成熟時央行逐步淡出外匯市場做好了制度準備。

二、人民幣匯率有貶有升,彈性逐步增強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明顯增強。2006年7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為1美元兌7.9732元、1歐元兌10.1699元人民幣、100日元兌6.9477元人民幣。匯改以來至2006年7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3.8%,對歐元累計貶值1.5%,對日元累計升值5.2%。其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為7.9732元,最低為8.1128元,受貿易順差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5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次突破8元。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充分體現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特征,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日均波幅由2005年匯改以后的0.02%提高到2006年以來的0.04%,單日最大波幅為0.21%,超過人民幣匯率最大日波動區間(千分之三)的2/3。同時,人民幣匯率反映了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的規律,匯改以來人民幣與歐元、日元、韓元、新加坡元、英鎊等貨幣匯率變動的同向率平均為73%。

三、外匯市場體系初步建成,市場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外匯市場建設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基礎:有廣度和深度的外匯市場是形成合理、均衡匯率水平的前提,健全高效的外匯市場是傳遞匯率信號、優化外匯資源配置的基礎,產品豐富的外匯市場為微觀主體提供避險工具,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的保障。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則是推動外匯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匯改將市場供求關系引入匯率形成過程,直接推動外匯市場發展,同時匯改發揮政府主導型制度創新優勢,根據匯改的節奏與方案設計,統籌外匯市場發展與外匯管理的有序放松,確保了外匯市場建設的穩步推進。

一年來,我國初步構建了由柜臺零售市場和銀行間批發市場組成、多種交易方式并存、覆蓋即期、遠期和掉期等各類基礎外匯產品的外匯市場體系:一是形成以場外市場為主導,詢價、撮合交易方式并存,價格聯動、分層有序的即期外匯市場體系。2006年6月,銀行間外匯市場成交量與匯改前相比增長顯著,詢價市場成交量占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成交量的比例超過97%。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基準,場外市場人民幣匯率隨市場供求變化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附近上下波動,撮合市場匯率與場外市場保持密切聯動。二是銀行柜臺金融產品不斷豐富,遠期結售匯業務范圍擴大,交易期限增加,人民幣遠期、掉期交易和利率互換試點相繼推出,為企業和居民提供更為全面、靈活的風險管理機制。三是銀行間遠期、掉期市場成員不斷增加,交易日趨活躍。2006年6月末,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成員數已增加到62家,比2005年8月份人民幣遠期市場開辦時增加48家,月交易量增長了100多倍;銀行間人民幣掉期市場成員數增加到56家,比2006年4月份人民幣掉期市場開辦時增加2家,月交易量則增長了10倍左右。

同時,外匯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2006年4月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達成協議,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可為我國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交易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不涉及人民幣的匯率和利率產品提供技術平臺和清算服務。

1   2   下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