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內蒙古推廣應用抗旱節水新技術
內蒙古自治區干旱多發,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把發展節水灌溉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取得明顯成績。
以烏蘭察布市為例:烏蘭察布市屬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全市年均降雨量僅300多毫米,年蒸發量3000毫米,十年九旱,是一個農牧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發展仍然比較落后的地區。在今年發生大旱時,該市140多萬畝節水設施農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市的主要做法是,結合近年來農民外出打工,農村閑置土地多的有利機會,在每個旗縣選擇部分土地集中連片、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區作為試點,通過政府補貼部分抗旱節水灌溉設備費的方式,引導公司、生產大戶承包土地,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近幾年來,市政府每年多渠道籌資2億多元,集中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另外,通過發展節水高效灌溉農業,糧食畝產大幅提高,種植的馬鈴薯畝產一般可達6000~7000斤,最高達1萬斤,而傳統的生產方式畝產僅1000多斤,遇干旱年景甚至顆粒無收。經過近三年的努力,目前該市發展的節水灌溉高效農業已達140萬畝,占全市水澆地面積的65.5%。今年該市新增噴灌機435套,覆蓋面積21.8萬畝;新建溫室大棚14781座,面積1.3萬畝;推廣覆膜面積100萬畝,膜下滴灌3萬畝。
15、寧夏推廣應用抗旱節水新技術
干旱是寧夏的基本區情,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把抗旱減災作為一件頭等大事,采取了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修水庫、建塘壩、打井窖、建泵站等一系列舉措抗旱減災。近年來,變被動抗旱為主動調整,大力推廣應用高效節灌新技術,干旱地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避災農業,廣辟水源有效緩解了群眾飲水困難,抗御旱災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實現了大旱無大災和社會穩定。為解決寧夏干旱缺水問題,2004年自治區決定在全國率先建設省級節水型社會,并得到國家和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以水權轉換和節水型灌區建設為起點和突破口,率先在全國開展水權轉換試點工作,建成寧東供水、太陽山供水工程。“農業綜合節水—水權有償轉換—工業高效用水”的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正在形成,實現了工業反哺農業、農業節水支持工業發展,政府、企業和農民多贏的局面,開創了跨行業優化配置水資源的先例。通過強化法規制度建設、加大節水設施投入、調整用水結構、推進示范區、推廣節水技術、加大宣傳等措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007年與2005年相比,全區總耗水量減少了7.05億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至0.40。萬元GDP耗水量下降33%為454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8%為108立方米。城市節水器具普及率由40%提高到60%。(中國發展門戶網 王振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