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4000萬千瓦 民資外資可參股核電建設 -歐盟REACH法規明實施 影響我3萬多企業 中國建重點實驗室應對 -央行嚴控外商投資內地房市 把好信貸關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社會對職業教育比較歧視 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合法就業權利 -中國擴大兒童免疫范圍 增25億購疫苗 衛生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 -A股均價與歷史高點相差1成 內地資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營油企欲打包賣外資 三分格局或變兩強相爭 商務部促油企整改 -中國存在糧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風險 商務部三措施穩定肉蛋價格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國企提取分紅 -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清華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數破千萬
國務院嚴令各地防災 個別地方怕公布災情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8 月 25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抗災救災工作。

    會議指出,目前,我國還處于自然災害易發時期。汛期和臺風季節尚未過去,許多地區氣溫偏高,干旱災害加劇,森林火災易發,防災抗災形勢仍然嚴峻。各級政府要扎扎實實做好抗災救災的各項工作。

    首先要加強對抗災救災工作的組織領導。主要負責同志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科學部署。有關部門要認真分析查找防災抗災中的薄弱環節,制定各項應急預案,狠抓落實。第二,全面落實各項災害防御措施。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要著力做好防秋汛和防臺風的準備,確保安全度汛,做好臺風引發的次生災害的防范工作。對易遭受山洪災害的中小水庫要進行專項治理。要進一步抓好抗旱工作,把保障城鄉居民飲水安全作為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務,抓緊因地制宜興建應急抗旱設施,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

    會議還要求,全力做好災害救助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群眾有飯吃,有干凈水喝,有衣穿,有住處,有病能醫治,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恢復重建基礎設施。加強對災后重建尤其是提高農村房屋抗災能力的指導,科學規劃,注意選址安全,提高農村房屋建筑質量。

    秋季開學在即,會議要求要把受損中小學校舍的恢復重建作為重中之重,確保災區學校正常開課。

    “個別地方害怕公布災情”

    專家稱今年自然災害頻發凸現一些地方政府危機處理能力不足

    今年自然災害多發,考驗著各級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也暴露出一些防災救災工作的不足之處。

    在應對超強臺風“桑美”的過程中,浙江福建通過各種手段通報預警信息,轉移群眾,有效減少了損失,但一些地方官員害怕公布災情帶來壓力,延誤了救災;一些災民對政府實施的緊急轉移不理解,不肯撤離險境。中央黨校研究員曾業松表示:“比災害更可怕的,是不敢正視災難,不敢報告真相。在一定程度上,科盲、法盲們的冒險舉動,防災避險法律意識和自救知識的缺失,也在無形中抵消著政府為防災抗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其次是一些政府“臨時抱佛腳”。“突發災害很正常,但城市防災剛起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規劃設計所有關負責人表示,如今城市災害呈現出突發面廣危害大的趨勢。有的與地理條件有關,有的則是因為我國城市建設速度太快,基礎設施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問題。一方面是投入不夠、維護不力;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醉心于“面子工程”。因此,提高整體設施標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建立自然災害的“立體防護”體系顯得日益迫切。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薛瀾教授認為,“一方面要發揮應急預案的作用,同時政府必須從根本上改善公共管理的基礎設施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據新華視點)

    ■訪談

    臺風頻襲東南,大旱久困西南。自然災害今年已經奪取2205人的生命。痛定思痛,不禁要問:我國近年的自然災害有什么新特點,各級政府制定的災害應急預案,存在哪些不足?災后的死亡人數和災情有沒有隱瞞?近日,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以下簡稱王)接受本報采訪稱,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數字沒有必要隱瞞,也不可能瞞得住。但他承認一些地方的應急預案太寬泛,在公布災情信息的方式上有時表述不夠精確。

    觀念1 先計死傷是救災重大轉型

    王振耀稱我國自然災害日益加劇,能否成功救災有很強政治性

    新京報:今年我國的自然災害情況如何?

    王:可說是1998年洪水以來,災情最嚴重的一年。按照經驗,預計災害10月份才能過去。

    新京報:這幾年我國的災害總體形勢如何?

    王:自然災害正日益加劇,已經對建設和發展的全局產生了相當影響。在我們國家,如果有什么話題可以在全世界公開說居于第一的話,自然災害就是一個沒有疑義的問題。我國在世界上是一個自然災害的博物館。

    新京報:近年有新特征嗎?

    王: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一個特征開始出現,就是社會越發達,脆弱性就越強,越依賴各種現代化設施。自然災害一發生,社會就不能正常運轉。另外,極端氣候事件增加。去年6月黑龍江沙蘭鎮特大洪災,幾個小時內降了200毫米雨量。這是什么概念?24小時內降雨量達到50毫米就是暴雨標準,幾個小時降200毫米是罕見現象。

    新京報:每年的受災人口有多少?

    王:通常在兩億左右。城市人口70%以上都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常年需要救濟的貧困人口基本穩定在七千萬左右。

    新京報:那么救災對于我們政府,究竟意味著什么?

    王:自然災害與救災工作在我們國家具有很強的政治性。這里主要說的是荒政管理,它是我們政府能維持正常運轉的一道安全線。我想,全社會為什么如此重視自然災害救助?關鍵是政治性非常強。

    新京報:現在救災工作,核心問題是什么?

    王:主要是以人為本。每一次災害首先要看死了多少人,既是全社會的關注點,也是各級政府的關注點,這是一次重大轉型。

    觀念2 基本沒有也不敢瞞報災情

    王振耀承認災情上報方式需要改進,核對死者身份耗時較長

    新京報:災情預警如何進行?

    王:在災害管理上,我們比發達國家是不弱的。每月2日左右,我們有一個中央各災害信息管理部門的會商機制,這也是災情預警系統,還是中央綜合管理的抗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

    新京報:災情怎么報送?

    王:我們有個“兩小時報送”原則。縣級民政部門對于造成人員傷亡和較大財產損失的災情,要及時向地(市)民政部門報告初步情況,最遲不得晚于災害發生后兩小時。對造成死亡(含失蹤)10人以上或其他嚴重損失的重大災害,應同時上報省級民政部門和民政部。國家保密局已經宣布災情可以解密,各個地方經過認真地核實可以向社會公布。

    新京報:有沒有瞞報?

    王:基本沒有。但咱們現在的因災死亡人數公布方式還有待改進。因為災后交通、通訊等設施陷入癱瘓,一般當天沒法確定準確死亡人數。而核實又是個緩慢的過程,要弄清楚死者的身份資料,大概需要十天八天的。

    我也在思考怎樣準確通報死亡人數。國外現在一般是說“發現若干具尸體”,但在中國,大家可能不能接受這個,主要是風俗原因吧。下階段,我們考慮動態通報,就是“截至什么時候,已發現若干人死亡”,可能更準確一些。

    新京報:災情報送后,通過什么方式實現部門聯動?

    王:現在設立了以83559999為樞紐的災害應急聯絡機制。全國縣級以上的民政局長、主管局長和救災股長的辦公室的電話、家庭電話和手機號碼,全部匯集到應急聯絡的辦公室。

    觀點3 救災應從保密轉向透明

    王振耀稱一些地方政府的應急預案過于寬泛

    新京報:救災怎么開展?

    王:從去年開始,我們建立了《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這個預案很有操作性,每一級響應定出了具體的(受災人數和倒房)標準。

    新京報:預案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王:有些地方的預案定得不太好,去年就有一些教訓,有個省把預案啟動的條件定得太低。有的則定得過于寬泛,缺乏操作性,在災害到來的時候還有不少漏洞,特別是對極端性氣候準備欠缺一些。

    新京報:預案啟動后,國家會有一些什么措施?

    王:一是一省范圍內死亡人數達到四級響應標準,救災救濟司就進入值班狀態。此后就要聯合組建工作組,24小時要到達災區。第三就是要求救災物資24小時之內要救助到位。24小時你得給災民發一瓶礦泉水或者是一袋方便面,無論如何要跟災民接上頭,這一條比美國厲害。我們這些規定雖然土一些,有些還需要進一步健全,但是在效果上超過了許多國家。第四是中央應急資金72小時內下撥到災區。

    新京報:您提到自然災害的救助面臨重大轉型,具體指什么?

    王:總的看,中央方面轉型得較快一些,但地方上有些方面還不盡平衡。我們覺得從6個方面需要轉變:一是救災目標上,要從強調經濟損失轉向以人為本。現在全社會更關注的是死了多少人,人的衣食住行有沒有很好的安排?二是救災內容上,要從事后救濟轉向全方位救助,特別是應急救助;三是救災指揮,是從經驗性的救災指揮轉向系統的應急預案;第四是救災過程,過去封閉性保密,現在應該轉向全方位的透明。我們不準也不應該隱瞞災情數據,現在也隱瞞不住;第五是救災標準,從低標準轉向保證基本生活,并且與國際接軌;第六是救災裝備。

來源: 新華社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臺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采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