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一家慈善超市,自2004年12月開業以來,所有的運營資金都來自于政府補貼,超市近兩年超過10萬元的幫困資金,沒有一分錢來自慈善捐贈。
慈善超市成為政府超市,這只是目前我國慈善業困境的一個縮影。社會捐贈應當是慈善事業資金的重要來源,但目前國內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團體,捐贈的熱情和金額都不高。數字顯示,目前全國人均慈善捐款還不足一元。除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和民眾慈善意識淡薄等客觀因素外,慈善勸
募的形式老套,配套措施未能及時跟進,善款去向不明等慈善業自身問題,也大大制約了慈善的社會動員能力,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捐款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捐一次了事”
社會捐贈應當是慈善事業資金的重要來源,但目前國內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團體,捐贈的熱情和金額都不高。數字顯示,目前全國人均慈善捐款還不足一元。
幾乎所有接受記者采訪的慈善事業從業者,都指出目前國內民間私人的慈善捐款實在是少得可憐。
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徐永光說,有統計顯示2002年人均慈善捐贈只有0.92元人民幣,純粹的私人捐贈而且是捐給非盈利機構的全國大概也就是GDP的萬分之一;而2003年美國私人捐贈2410億美元,人均828美元。也就是說,中國的人均GDP和美國相差38倍,但是中國的人均慈善捐款和美國相差7300倍。
即使是在上海這樣慈善事業發展已經具有一定基礎的城市,個人慈善捐款的熱情依然不高。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統計了從1994年到2004年10年間的捐贈來源,發現單位捐款收入是個人捐款收入的三倍,而在美國,超過八成的慈善捐款都來自于個人捐贈,其余不足20%來源于基金會和公司。2004年,上海社會捐贈(含企業捐贈)人均11.5元,若減去企業捐贈,上海市民人均捐贈僅為1.7元。10年來,參加過慈善捐贈的企業僅占上海登記注冊企業總數的1%。
能否持續捐贈,是衡量一個社會組織(主要是企業)慈善意識和捐贈理念的有力指標,如果企業僅僅只是把慈善捐贈視為一種短期投資和一次短暫的交換行為,那么它就必然是非持續性的。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李駿分析了過去10年中對上海慈善基金會捐款超過五萬元的726家社會組織,發現捐贈次數在三次以上的只有43個,僅占總數的5.9%。由此可見,目前大部分社會組織的捐贈行為顯然缺乏足夠的理念支持,“捐一次了事”的心態較為普遍。
無法感受到奉獻的快樂
一些不為人所注意的細節往往成為推動慈善項目的死結。今年重慶抗旱期間,許多市民到處打聽重慶市慈善總會在什么地方,冒著酷暑乘公交車兩三個小時才找到慈善總會去捐款;還有一些公務員,他們也有善心,但天天忙于工作,沒有時間專程去捐款。捐贈手段落后和捐贈網點偏少,給有善心的老百姓造成不便。
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如今仍然不定期地搞一些募捐活動,但這種傳統形式已經在執行中已經遭到越來越多的不同意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鄧國勝說,現在單位組織的募捐,讓人感到是一項任務而不是獻愛心;捐款時大家關心的是領導捐了多少錢,我們都不能比他捐得多,而不是自己到底能為別人做多少貢獻;捐款就像刮了一陣風,捐完以后善款的流向就無影無蹤了,根本不知道是不是到了真正需要它的人手中。這樣的活動是無法呼喚起大家的慈善意識的。
人均收入不高、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這是影響普通群眾慈善捐贈的最主要原因。在采訪中許多人反映,如果慈善募捐的方式更加靈活便捷,募捐的目的更加明確,善款的使用更加透明,募捐的過程讓人更加感到高尚,那么他們還是愿意盡其所能慷慨解囊的,但現在一些陳舊老套的勸募方式,只會讓大家心生反感。
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曾經對近600名在過去一年中沒有捐過一分錢的上海市民做過調查,在回答自己為何沒有捐錢的原因時,56%的受訪者選擇“自己不富裕”,26%的受訪者回答“未獲活動信息”,還有11%的受訪者選擇“不知善款流向”。上海社科院鄭樂平副研究員說,這說明慈善事業社會動員能力的不足,以及慈善公益組織的透明度問題。
一邊急需慈善一邊揮霍過度
慈善捐贈被稱作“第三次分配”,在化解社會矛盾、扶助弱勢群體和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每年有近6000萬以上災民需要救濟,有3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需要救助,有6000萬殘疾人需要關懷。
然而面對巨大的慈善需求,我國富人卻少有善舉。據中華慈善總會統計,我國富人對慈善事業的捐贈小于15%,而他們擁有的社會財富卻在80%以上。2003年的100位福布斯中國富豪,七成沒上2004年“慈善榜”。國內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只有1%的企業曾經參與慈善捐贈。中華慈善總會的捐贈物資中,近80%來自海外,只有20%來自內地。截至2004年底,我國慈善機構獲得捐助總額約50億元,僅相當于中國同年GDP的0.05%,而美國同類數字為2.17%,英國為0.88%,加拿大為0.77%。
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我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之一:標價1188萬元的賓利轎車和法國高檔葡萄酒在我國銷量最大。許多慈善界人士反映,我國一些富人揮金如土,他們住幾千萬元洋房,戴上千萬元手表,穿上百萬元服裝,甚至包“二奶”、捧明星、一擲千金地豪賭,卻不愿救助窮人。
國企:沒有上級命令不能擅自捐款
重慶抗旱募捐期間,國企在政府的要求下捐款7000多萬元,高于民企捐款數額,但這是在政府的統一布置下完成的。重慶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前不久在市國資委要求下捐款200萬元。公司黨委副書記李華清說,這樣的捐贈每年都有,但大部分是在上級單位的指令或要求下進行的,另外公司也自發組織職工捐款。重慶化醫控股集團公司是一家國企,集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說,企業平時幾乎沒什么捐款,只有在市委、市政府號召、市國資委有明確要求的情況下才捐款。
國企缺乏慈善主動性,主要原因是國企財務制度管理嚴格,國企老總不像民企老板那樣一個人說了算,使用資金須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于國企和民企所有制不同,民企可通過捐贈樹形象,國企只能通過商業廣告來提高知名度。重慶長江輪船公司總經理王華說,中央國企只有經上級同意才能捐款,否則總經理接受審計時就會遇到麻煩。(季明 張舵 王金濤/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