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4000萬千瓦 民資外資可參股核電建設 -歐盟REACH法規明實施 影響我3萬多企業 中國建重點實驗室應對 -央行嚴控外商投資內地房市 把好信貸關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社會對職業教育比較歧視 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合法就業權利 -中國擴大兒童免疫范圍 增25億購疫苗 衛生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 -A股均價與歷史高點相差1成 內地資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營油企欲打包賣外資 三分格局或變兩強相爭 商務部促油企整改 -中國存在糧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風險 商務部三措施穩定肉蛋價格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國企提取分紅 -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清華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數破千萬
二○○五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報告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1 月 18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2005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各級民政部門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求真務實,積極改革創新,加強分類指導,注重整體推進,各項民政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在社會建設和管理中有效地發揮了民政部門的職能作用。

一、民間組織健康發展,管理工作不斷完善

民間組織健康發展,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層次有序、覆蓋廣泛、作用明顯的民間組織體系。民間組織管理工作堅持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并重,規范化的管理服務,使登記管理工作開展有序,年檢工作進展順利,監督查處迅速有效。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有民間組織32萬個,比上年增長10.7%,其中:社會團體17.1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14.8萬個,基金會975個。其業務范圍涉及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勞動、民政、體育、社區、環保、公益、慈善、農村專業經濟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正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從社團的地域分布來看,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有社會團體17.1萬個,比上年增長11.8%。其中:全國性及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活動的社團有1688個;省級及省內跨地(市)域活動的社團21119個,比上年增加556個;地級及縣以上活動的社團53080個,比上年增加2656個。從社團的性質來看,專業性的社團50328個,學術性的社團39640個,行業性社團53004個,聯合性社團23961個,數量增長最多的為行業性社團,比上年增長14.3%。

民辦非企業單位自律與誠信建設全面展開。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有民辦非企業單位14.8萬個,比上年增長9.2%。其中:教育類7.6萬個,衛生類2.7萬個,文化類3773個,科技類6915個,體育類4012個,勞動類1.2萬個,民政類10445個,社會中介服務業1665個,法律服務業662個。從地域分布來看,民辦非企業單位最多的省份為山東省,數量達32357個。

基金會管理逐步規范,實施了基金會信息公布制度。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有基金會975個,比上年增長9.3%。其中:中央級基金會共計92個,比上年增加8個。

 

二、優撫對象撫恤標準進一步提高,退役士兵安置改革順利進行,軍休人員接收安置數量創歷史新高

截至2005年底,國家撫恤、補助各類重點優撫對象460.3萬人,比上年減少1.6萬人,下降0.3%。其中:在鄉復員軍人214.5萬人,比上年下降3.1%;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2681人,在鄉西路軍紅軍老戰士1370人,紅軍失散人員7.6萬人,分別比上年下降0.7%、5.8%、9.3%。傷殘人員88.5萬人,比上年增長3.4%。烈士遺屬比上年增長2.8%,因公犧牲、病故軍人遺屬,分別比上年下降了0.7%和5.8%。

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2005年撫恤事業費大幅增長,全年共支出143.6億元,比上年增加39.5億元,增長37.9%。除撫恤補助標準按自然增長機制增長以外,其主要原因是新《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取消了撫恤金和保健金的區別,實現了在職和在鄉傷殘人員撫恤標準的合并,使撫恤事業費有較大增長,此外,紅軍老戰士人均年定期補助也由上年的9638.5元增加到10250.0元,比上年增長6.3%。定期撫恤平均標準由上年的2777.8元增加到2843.8元,比上年增長2.4%。這些因素的影響,使撫恤事業費的投入進一步加大,國家對優撫對象的待遇落到了實處。

2005年省級人民政府共批準烈士314人;烈士紀念建筑物15605處,其中,零散烈士紀念建筑物7483處。

2005年是安置工作應對新問題,出臺新政策最多的一年,積極完善各項優撫安置政策,推進退役士兵和軍隊無軍籍退職退休職工安置改革,推動修訂兵役法,完成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系列活動,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穩步推進。目前,全國有1800個縣(市)開展了自謀職業改革工作,約有50%的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2005年接收安置退役士兵、復員干部45.2萬人。其中:退伍義務兵39.3萬人(城鎮義務兵21.5萬人);轉業、復員士官5.7萬人;復員干部1809人。全年共接收軍隊離退休干部、無軍籍職工1.9萬余人。

截至2005年底,全國有各類優撫安置單位3058個;優撫類收養性床位8.1萬張,與去年基本持平,年末收養各類人員5.7萬人。

三、社會救助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2005年,社會救助成效顯著,各項社會救助制度基本建立,社會救助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社會救助工作進入了統籌安排、整體推進、制度運行的軌道,絕大多數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災害應急救助的體制的進一步健全。基本確立減災國際合作機制和國內的工作指導機制,成功舉辦了亞洲減災大會,基本形成了亞洲地區減災合作的工作框架。2005年,中央下撥救災款43.1億元,調撥救災帳篷6.7萬頂,全國共緊急轉移安置災民1570.3萬人,為1998年以來轉移人口最多的一年。全年共啟動四級以上救災響應30次。開展全國春荒救助,共發放《災民救助卡》1549.4萬張,救助災民4552萬人;開展冬令救助,共發放《災民救助卡》1921萬張,救助災民5688萬人;全年恢復重建災區民房190.4萬間,保證了受災群眾的衣、食、住、水、醫等基本需求,災區人心安定、社會穩定,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緊張有序進行。

2005年發生各類自然災害比上年有所上升。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3881.8萬公頃,比上年增加4.6%。其中,絕收面積459.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5.4%;因災死亡2475人,比上年增加10%;倒塌房屋226.4萬間,比上年增加5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042.1億元,比上年增加27.4%,為近年來災害較重年份。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有序實施。開展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情況按月統計通報和重點督察,完成各地分類施保情況的摸底調研,進一步鞏固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全年各級財政共支出低保資金191.9億元。2005年全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保障水平72.3元,比上年提高11.2%。2005年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標準達到156元。全國共有994.7萬戶,2234.2萬城市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4.1%和1.3%,保障戶型結構向小戶型轉變,使城市居民中的孤寡老人、“三無”對象進一步得到了保障,城市低保對象連續3年穩定在2200多萬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入了平穩發展時期。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員中:在職人員114.1萬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9.1%;下崗人員430.7萬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1%;退休人員61.3萬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1%;失業人員410.1萬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三無”人員95.8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上述人員的家屬及其他特殊救濟人員1122.1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11.8%。

 

農村特困戶救助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穩步推進,農村五保供養制度日趨規范,供養水平有所提高。截至2005年底,全國有13個省份、1308個縣(市)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825.0萬村民、406.1萬戶家庭得到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69.0%和72.1%,其中:困難戶298.8萬戶,五保戶49.7萬戶,其他人員家庭57.7萬戶。在沒有開展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地區,實施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2005年共有1066.8萬人、654.8萬戶家庭得到了特困救助,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6.7%和19.9%,其中:特困戶290.4萬戶,五保戶300.1萬戶,其他救濟對象64.4萬戶。全國農村得到五保供養的家庭有349.7萬戶。

積極推進醫療救助。全年共支出農村醫療救助金7.8億元,其中:資助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0.95億元,資助大病救助資金4.8億元,累計救助貧困農民854.5萬人次,其中: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54.9萬人次,民政部門醫療救助199.6萬人次。城市醫療救助114.9萬人次。全年中央財政共補助城鄉醫療救助資金6億元,有力地保障了各地醫療救助工作的開展。

四、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社會捐助成果顯著

2005年,我國慈善事業進入政府全面推動階段,開創了慈善事業新局面,成功召開中華慈善大會,向全社會發出政府支持慈善事業的信號,向公眾發出積極投入慈善事業的號召。廣泛開展了經常性的社會捐助活動,積極推進社會捐助經常化、規范化和捐助形式多樣化。成功組織了印度洋海嘯的捐贈活動,募集資金6.56億元,首開我國民間向境外捐贈的先河;開展在中央部門和單位全體共產黨員中開展為困難群眾特別是受災群眾送溫暖、獻愛心活動。

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建立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站、點31153個,其中:慈善超市3076個,基本形成覆蓋全國城市的社會捐助網。全年民政部門、慈善會直接接收社會捐款及接收捐贈物資折款共計61.9億元,接收捐贈衣被10356萬件;其中:棉衣被2850萬件,捐贈物資折款1.6億元。間接接收其他部門轉入的社會捐款2.2億元,衣被3996萬件;其中:棉衣被973萬件,捐贈物資折款4721.1萬元。使3610.7萬人(次)困難群眾受益。

 

五、啟動建設和諧社區活動,逐步完善城鄉基層群眾自治機制

建設和諧社區活動全面啟動。開展“全國百城社區建設情況抽樣調查活動”,擴大社區直接選舉,完善社區居民自治功能,拓展社區服務領域,推進科教文衛等服務進社區,在3.6萬個社區開展了萬家社區圖書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截至2005年底,全國城鎮社區服務設施19.5萬處(其中,中國福利彩票公益金資助的星光老年之家2.6萬個),安置下崗人員138.8萬人;綜合性的社區服務中心8479個。

穩步推進村委會換屆選舉。以村委會直接選舉為重點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成為《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中的一大“亮點”。2005年全國共有4.7億人參加了選舉,當年進行選舉的村委會36.8萬個。選舉的競爭性增強,對選舉的監督力度加大,“難點村”、“重點村”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繼續推進。7省(區)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專題督查調研活動和全國范圍內130個縣(市)規模的農村村民自治狀況抽樣調查活動進展順利;啟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創建活動。2005年,全國共評選出村民自治模范村88181個,村民自治模范鄉鎮7543個,村民自治模范縣(市、區)513個。有力促進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中辦發〔2004〕17號)的貫徹落實。

 

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村委會和居委會的結構得到調整。截至2005年底,全國設有居委會(社區居委會)79947個,比上年增加1.2%;居民小組123.3萬個,比上年減少6.3萬個;居委會成員45.4萬人,比上年增加2.9萬人。村委會62.9萬個,比上年減少了1.5萬個,下降2.3%;村民小組490.5萬個,比上年減少1.8萬個,下降3.4%;村委會成員265.7萬人,比上年減少19萬人,下降9%。

六、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順利進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2005年全國辦理結婚登記823.1萬對,比上年減少44.1萬對,其中:內地居民登記結婚816.7萬對,比上年減少44.1萬對;涉外及華僑、港澳臺居民登記結婚6.4萬對,與上年基本持平;結婚率為12.6‰,比上年降低0.7個千分點。從結婚年齡來看,2005年20-24歲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占結婚總人口比重最多,占47%,25-29歲占34.3%,30-34歲占9.9%,35-39歲占4.9%,40歲以上占3.9%;從結婚人口區域分布來看,辦理結婚登記的人口以大城市居多,其中,40歲以上辦理結婚登記的人口上海市最多,其次,依次是北京市、天津市、重慶市。

2005年辦理離婚手續的有178.5萬對,比上年增加12萬對,其中:民政部門登記離婚118.4萬對,比上年增長13.2%,法院辦理離婚60.1萬對,比上年下降2.9%,涉外及華僑、港澳臺居民登記離婚8267對,比上年增長41.8%;離婚率為2.73‰,比上年增加0.17個千分點。

 

七、穩妥調整行政區劃,啟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加強界線管理

加強行政區劃調整、論證和規劃,啟動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繼續完善依法治界。全面完成城市地名標志設置任務,以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為平臺,開展城市地名規劃,啟動縣鄉鎮地名設標,四級地名數據庫建設和地名信息服務取得較大進展。出臺省級行政區域界線聯合檢查辦法,強化界線管理部門合作機制,完成11條省界線1400多條縣界線的聯檢任務,及時調處界線糾紛。加強行政區劃調研、論證和規劃,完成國家“十一五”發展專項規劃《行政區劃調整與城市化進程健康發展》的編制工作。從嚴從緊調整縣級以上行政區劃14件。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和部分省行政區劃地圖的編制工作。

我國縣以上行政區劃趨于穩定。2005年對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調整審慎報批,使2005年成為1978年以來縣級以上行政建制數量、類別唯一沒有變更、調整的一年。

繼續加大鄉鎮撤并力度。2005年底全國鄉鎮總數為35473個,其中:鎮19522個,比上年減少361個;鄉15951個,比上年減少1500個。鄉鎮撤并進一步減輕了農民負擔,推進了城市化進程,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005年底共有街道辦事處6152個,比上年增加248個。

 

八、各類福利機構管理服務日益規范,社會福利事業穩步發展

重點實施“明天計劃”和“明天計劃”志愿服務活動,已有1.3萬多名殘疾孤兒接受了手術治療,手術成功率達到99.7%。啟動孤兒政策制定工作,著手研究孤兒救助、艾滋孤兒救助關懷、無人監護的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幫扶政策。積極開展孤兒收養合作,研究收養政策,啟動清理國內事實收養前期調查工作。2005年全國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共收養兒童7.8萬人,其中:各級兒童福利院收養兒童2.7萬人;全年被國內外家庭收養的孤兒、棄嬰5.1萬人,其中:被外國人收養1.3萬人。

制定下發《關于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社會福利機構的意見》的通知,積極開展了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活動,各項社會福利服務趨向規范,社會福利事業單位數量穩步增長。截至2005年底,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4.1萬個;床位163.9萬張,比上年增長11.6%;收養123.6萬人,比上年增長11.4%。可提供食宿的社區服務中心622個,床位17669張,收養各類人員7723人。

 

積極協調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努力穩定殘疾人集中就業。2005年全國共有福利企業31211萬個,比上年減少1199個;殘疾職工63.7萬人,比上年減少2.5萬人;實現利潤225.2億元,比上年增長2.8%;年末固定資產1329.4億元,比上年增長6.9%。

修訂《殯葬管理條例》,進一步規范殯葬管理,推動生態墓地建設。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有殯葬事業單位3284個,其中殯儀館1549個;殯葬管理單位681個;民政部門管理的公墓1009個,比上年增加72個。殯葬職工共有6.9萬人,其中殯儀館職工4.4萬人,比上年增加0.1萬人;火化爐5037臺;火化遺體450.2萬具,比上年增加13.3萬具,火化率53%,比上年增加0.5個百分點。

救助管理工作規范化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有救助管理工作站1079個,床位4.4萬張,先后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119.6萬人次。

 

九、中國福利彩票發行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

妥善處理福利彩票發行和發展的矛盾,規范管理,保證福利彩票安全發行,發行總量再創歷史新高,市場優勢再度提升,為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公益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2005年全國共銷售中國福利彩票411.2億元,比上年增長81.6%,籌集公益金144億元,公益金支出58.9億元。

十、老齡事業健康發展

截至2005年底,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1.0055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7%,比上年上升了0.1個百分點。老齡工作機構4001個,老齡工作人員1.3萬人。老年大學3317個,在校學員100.6萬人;老年學校42660個,在校學員330.8萬人。

十一、民政事業費保持持續增長態勢

2005年民政事業費占國家財政支出比重由2004年的2.04%增加到2.13%,比上年提高了0.09個百分點。

民政事業費支出718.4億元,比上年增長24.4%,其中:撫恤事業費143.6億元,比上年增長37.9%;軍隊離退休、退職費88.9億元,比上年增長2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9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1%;農村及其他社會救濟支出79.9億元,比上年增長67.9%,其中: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費25.3億元,比上年增長56.2%;農村定期救濟費27.8億元,比上年增長91.7%;社會福利費55.6億元,比上年增長6.7%;自然災害救濟費62.6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地方離、退休人員費用13.7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他民政事業費82.3億元,比上年增長33.6%。

 

十二、固定資產穩步增長,民政事業蓬勃發展

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各類民政行業單位10.3萬個;職工人數203.4萬人;籌集各種用于民政事業的經費870.7億元,其中:財政經費786.4億元;民政行業單位固定資產1924.3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各類民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530億元,社會福利企業固定資產1329.4億元,各級民政行政機關固定資產64.9億元。

民政事業基本建設投資總額31.6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國家投資9.1億元,與去年持平,施工項目4249個。

2005年各級民政部門和慈善會接受社會捐贈資金61.9億元,其中:各級慈善會共募捐資金28.9億元,比上年增長71.6%;資助福利項目1903個。(民政部)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臺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采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