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近年來,“退休打工族”作為一個特殊的勞動群體,勞動糾紛之所以呈上升趨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大多“退休打工族”仍將自己作為“勞動者”、“職工”看待。其實,我國法律規定,當你拿到退休證告別工作單位的那一天開始,也告別了“勞動者”、“職工”的法律身份,一旦遇到糾紛,應該選擇非勞動法律關系的訴訟途徑進行維權。
——編輯手記
一部分老年人退休后再找份工作,成為“退休打工族”,一些企業從節約成本角度考慮聘用退休人員。
我國法律規定,退休后打工發生爭議不受《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調整,工傷無法認定,沒有經濟補償……
張靜的維權困境
在我國,“勞動者”是年滿16周歲處于勞動就業年齡內(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的人員。
張靜已超出法定退休年齡,不在《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內。
鄭州女工張靜已退休五年。
2008年9月1日,退休后的張靜應聘到親戚經營的公司工作,約定月工資600元。張靜上班前兩個月,公司按照約定向其支付工資。從第3個月開始公司未支付工資,張靜礙于情面不好意思詢問。
2010年12月,張靜向公司索要工資。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只是讓張靜“幫忙”兩個月,工資已經支付,其余時間張靜的工作行為與公司無關。
張靜向鄭州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其全部工資2萬余元、同期銀行存款利息以及經濟補償金1500元。
鄭州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張靜已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不在《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內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裁決。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根據相關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群眾團體人員,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應該退休。張靜與單位簽訂的口頭勞動合同無效,也無法到勞動部門申請勞動仲裁。
2011年初,張靜不服仲裁裁決,向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其應得工資2萬余元及同期銀行存款利息;解除與被告的勞動合同;要求被告向原告支付經濟補償金1500元。
被告公司辯稱,原告與被告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公司雇用了原告兩個月,已將報酬結清。
2011年3月21日,法院作出判決:我國法定的企業女職工退休年齡是50周歲,原告到被告公司工作時已滿50周歲,不符合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條件,原告和被告之間應視為存在短暫勞務雇傭合同關系。
原告主張自2008年9月以來,一直為被告提供勞動,但未提交有效證據證明其主張,故請求被告支付2008年10月31日之后的工資及相應利息證據不足,法院不予支持。
因雙方不具備勞動關系,故原告有關解除勞動合同,要求被告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訴訟請求缺乏法律依據,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不同的“退休打工族”
現實生活當中,有不少退休后的老年人身體狀況良好,有一技之長。于是,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再就業”,但他們的生活不同,境遇各異。
家住鄭州市金水區的王慧說起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言語中充滿了自信和快樂。
退休前,王慧在一家媒體工作,現被省內一家出版社聘用。她每天7時出門上班,8小時后返回家中。王慧說:“我一直搞編輯工作,突然扔下還真舍不得,現在家庭沒啥可操心的,再找份工作還能繼續實現自己的價值。”
現在,王慧每月多了3000元收入,生活非常充實。
今年61歲的張天民,一直搞機械研究,退休后經熟人推薦來到一家機械公司。公司人力資源部領導高興地說:“太好了,我們單位就缺您這樣有經驗、有技術專長的人。”張天民當上了該公司的技術帶頭人,幫助公司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張天民說:“退休后在家悶得難受,能干就多干些日子,很多技術不用、不傳太可惜了。”
生活中,有王慧、張天民這樣“再就業”的快樂老人,但還有一些退休者卻有著諸多煩惱。
2010年5月,63歲的陳斌到洛陽市一家修理廠工作,與廠方簽訂了一年的勞動合同,每月工資1200元。之后,該廠效益不佳,工資月月拖欠,當初承諾的工資標準也從未兌現,陳師傅離開修理廠時討要工資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