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在今年3月2號,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陜西省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作方案》的文件中,明確指出:從2012年春季學期起,在商州、丹鳳、山陽等43個集中連片特殊貧困縣,推行以午餐為主要形式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商洛是財政局的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家的營養改善計劃目前在商洛只是一個政策,并沒有看到有資金下撥。那么作為省一級的教育主管部門,陜西省教育廳是否掌握“營養改善計劃”的運作情況呢?
陜西省教育廳體委處祝處長:我們現在整個還沒開會,我們本來是要開這個會,就是一個省長和常務省長都忙這個事,這個會一直拖著。
記者:那就是說咱們現在還沒有開始?
祝處長:開始倒是開始了,就是會議沒開,其它的工作都做了,現在這個會議沒開。
記者:方案發給下面了?
祝處長:發給下去了,工作都做好,就是政府會議一開就更好了。
記者:那錢撥下去了嗎?
祝處長:錢都撥下去了。撥到孩子們手里了。祝處長:事都辦了,就是會議一開就好了,反正盡快了。
記者在基層區、縣調查到關于“營養餐”計劃的實施情況,卻是還沒有開始實施,具體如何實施并不清楚,資金也并沒有下撥到位。但是陜西省教育廳主管“營養改善計劃”落實的體委處相關負責人卻告訴記者,工作已經到位,方案已經下發,錢也已經撥到了孩子們手里。為什么會出現文件精神與和實際行動不同步?為什么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的回答和記者在基層的調研有出入呢?
按照陜西省教育廳的說法,國家撥款的營養午餐錢款已經都落實到孩子頭上,而一部分聽到消息的學校也已經在積極為孩子改善伙食作準備。但我們實際調查得知,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沒有享受過午餐補助,甚至都沒有聽說過。究竟哪個環節出了問題?2011年10月,國務院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撥款160億元,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80個縣(市)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標準提供營養膳食補貼。在前面的節目中我們看到,陜西商洛縣雖然在第一批試點范圍內,但是到現在為止,補助資金還沒有劃撥到位。按照規劃,陜西省首批試點覆蓋110萬中小學生,沒人每天3塊錢,一年涉及資金超過了一個億。對這筆資金的劃撥使用情況,我們將會進一步追蹤調查。在采訪時,記者得知,早在2008年,陜西省啟動了“蛋奶工程”,給貧困地區的學生補助營養餐,那么這個“蛋奶工程”是否已經讓孩子們受益了呢?
在商州區桃園小學的食堂里,老師正在給孩子們分發雞蛋和牛奶。桃園小學的校長告訴記者,桃園小學的孩子們從2008年9月開始,每天都有一袋牛奶一個雞蛋的營養早餐。每個學生交5毛錢。為了便于蛋奶的保存,當地教育部門還給學校配備了專門儲存雞蛋和牛奶的冰柜和保溫箱,蛋奶的加工也有專人負責。但在采訪中記者卻發現,有不少三、四年級的孩子告訴記者,自己之前并不在這所鎮中心學校就讀,而是在村里的小學念書,在村里念書時,學校的早餐并沒有牛奶和雞蛋。
記者來到丹鳳縣的竹林關鎮,是方圓幾十里最熱鬧繁華的地方,這個小鎮上的竹林關鎮中學和小學,是整個竹林關鎮面積最大、設施最好、學生最多的兩個學校。那么這里的“蛋奶工程”實施情況如何呢?
學生:學校,學校給發蛋奶。
記者:早晨飯呢?
學生:早晨就是雞蛋和奶。
從竹林關鎮出來后,記者沿著秦嶺山脈,翻過了幾座山梁,這個四面環山的學校出現在記者面前,這個小學叫光明下學,同樣屬于竹林關鎮,那么這個學校的孩子有沒有雞蛋和牛奶補助呢?
記者:這娃早晨在學校能吃飯嗎?
老師:這不能吃。
記者:那這院不給早餐?
老師:嗯。
光明小學,是一所村辦小學,在過去學生最多時有將近200人,老師也有十多個。但是前年,由于山洪爆發,把學校的教學樓摧毀了,現在所有的孩子都只能在這間十多平米的房間里上課。眼前這位女老師,是這里唯一的一位老師,她要負責學前班、一年級和二年級,三個不同年級孩子的所有課程。
這位老師告訴記者,自己在山村教了30多年書,這里的孩子們家庭條件都很困難,但凡家里條件好一些的,都會去鎮上的學校讀書,這里的孩子們每天只能吃土豆、蘿卜,很需要補充營養,但“蛋奶工程”已經實施了好幾年了,這里的孩子們卻從來沒有發過牛奶和雞蛋。
記者隨后來到了丹鳳縣月日鄉中心學校,這是月日鄉最好的學校,月日鄉也是距離縣城比較近的一個鄉鎮。這里的蛋奶工程實施情況如何呢?
記者發現有的學校享受蛋奶政策有的不享受,尤其是幾個非常貧困的山村學校,孩子們卻發不到蛋奶。
司機:領導檢查的地方就好,村鎮學校,領導檢查去得多,真正偏遠貧困的地方領導不會去,所以就沒有。
商州區柳家溝村是陜西省劃定的的重點扶貧村,柳家溝希望小學是村里唯一的一個小學,那么這個重點扶貧村的孩子享受到了“蛋奶工程”嗎?
記者:學校給發東西嗎?有補助嗎?
學生:不發。
記者:雞蛋有嗎?
學生:沒有。
記者:牛奶呢?
學生: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