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一墓難求
然而,八寶山漸漸面臨著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原有的150畝墓地已無法滿足需求。
61歲的陳曦至今還記得20年前在八寶山安放親人骨灰的情景。她是開國少將陳宜貴的女兒,家中有七八位親屬的骨灰安放在八寶山。
1994年1月,陳曦的公公逝世,按照級別,公公的骨灰可安放在骨灰室內。陳曦記得,當時的東3室里空空蕩蕩,還為公公挑選了個好位置。3年后陳曦的父親去世,骨灰室里已經放滿,以致父親骨灰不得不放在臨時安放處。2003年,陳曦的母親去世,骨灰墻上還能順利安放,但到2005年她的婆婆去世時,骨灰墻上已經沒有空位了,婆婆的骨灰被放置在八寶山一個簡陋的房子里排隊等待,數月后終于排到位置。
墓地緊張帶來的是價格上漲。蔡小心告訴記者,家里人一直想在北坡上為父親選一塊墓地,“本來覺得可以再等等,沒想到價格越來越高。”
陳曦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她的一位親屬在2000年左右花十多萬在八寶山買了不到3平方米的墓地,5年后另一位親屬逝世購買,價格已漲到20多萬,面積也縮小到幾平方尺。記者看到二墓區內仍有一些無字碑,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的價格為30萬,“但早已經沒有了,那些無字碑是家屬早就買了,但骨灰還沒有遷進來。”
骨灰墻的價格也水漲船高。2005年前后,每20年的租位價格約3000元,8年后,價格是每20年1萬元。即便如此,八寶山每年仍會接到大約1000份骨灰存入申請。
2005年,八寶山新征得北面260畝山地,開始建設;一年后,東院也開始擴建,規劃的新骨灰墻可提供6800多個位置,一期工程結束,3500多個骨灰龕位投入使用時,曾有2000名逝者家屬通宵排隊選號。
2013年9月,北京市規劃委公布了八寶山北院的規劃圖,新建的北院面積達17.6萬平方米,長達620米的骨灰廊可提供10020個骨灰龕位,預計于2014年6月完工。對于投入使用的具體時間和龕位價格,八寶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要等上級通知”。
一墓難求之下,八寶山則實現了自收自支。據《南方周末》2005年報道,早在2005年,僅有50多名工作人員的八寶山年財政收入就達到1000萬元。
由“革命”向“國家”轉型
并不是所有逝者都想留在八寶山。近幾年,不少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高級將領的后人,陸續將逝者骨灰從八寶山遷回故鄉,有的是滿足逝者遺愿,有的是受到家鄉政府的邀請,更多的是出于葉落歸根的傳統考量。1999年,彭德懷的骨灰迂回湘潭老家;2009年,賀龍骨灰回到家鄉張家界的賀龍公園;2011年,陳賡的骨灰遷至湖南湘鄉的故居中安放;2013年,中共“五老”之一的林伯渠的骨灰也從八寶山遷出,回到湖南臨澧老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屬告訴記者,按照父親的遺囑,家人在20世紀90年代將骨灰遷回了南方老家。她說,父親級別為大軍區正職,按照八寶山管理規定,遷出也經過中組部和總政治部的程序批準,父親在老家的墓地有七八十平方米,安葬儀式嚴肅而莊重,父親生前單位領導和家鄉政府領導都出席并講話。
有的只是小規模“搬家”。2009年,開國上將蕭克的骨灰從八寶山的骨灰堂遷出,葬于一墓區;2011年,原中央黨校校長林楓的骨灰也從骨灰堂中一室遷入一墓區。“有些是為了政治榮譽,有的是為了重回故土,這些都無可厚非。”上述家屬對記者說,留在八寶山的好處是祭掃便利,墓地有人照料。
不過,在她的“紅二代”朋友圈中,遷出八寶山的還是少數。大部分遷出者都是級別較高,受到家鄉政府重視,并已修葺好故居、墓地或紀念公園,長期有專人管理。級別低的逝者顯然不會有這樣的殊榮,因此留守八寶山者占絕大多數。
八寶山隸屬于北京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只是一個處級單位。由處級部門管理眾多高級別領導的公墓有時會顯得尷尬。2005年4月,北京市殯葬管理處就曾表示,北京市已開始重新規劃設計八寶山革命公墓,計劃將其建成中國首個國家公墓。然而,9年之后,這個由“革命”向“國家”的轉型仍未實現。
知名學者胡星斗告訴記者,因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八寶山成為人生終點榮譽的象征。但他也注意到,2013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其中要求,黨員、干部要帶頭實行生態安葬,保護生態環境。“不與活人爭地應該是逝世崇高精神之一,換個角度來說,八寶山未來不應該成為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