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2日美俄衛星相撞這張歐洲航天局發布的電腦合成照片顯示的是約有12000塊太空碎片圍繞地球運轉。2月10日,美國銥衛星公司的“銥33”通信衛星與俄羅斯已報廢的“宇宙2251”軍用通信衛星在太空相撞。俄羅斯航天專家說,俄美衛星相撞產生的碎片可能波及蘇聯時期攜帶核反應堆的老化衛星,從而可能導致太空中產生放射性碎片帶。新華社/法新
美俄衛星相撞的事件還在擴散,美聯社援引太空專家的話報道稱,美俄衛星相撞產生的成千上萬塊碎片,有可能殘留在太空長達1萬年,對其他衛星構成長久威脅。俄《獨立報》更是形象地描繪說,2002年7月1日,俄羅斯一架“圖-154”客機和美國一架“波音-757”在博登湖上空相撞時,一些專家稱“這種幾率相當于兩只蒼蠅在空曠的大街上相撞一樣”。但誰也沒有想到,太空還開了衛星相撞的“先河”,這種情形類似于“星球大戰的場面”。有西方媒體甚至驚呼,難道衛星相撞的時代已經來臨,外太空 “交通安全”已提上議事日程?還有美國專家向俄羅斯提出賠償要求,但美國銥星公司拒絕透露是否將以疏于管理為由向俄提出索賠。
路透社15日稱,美國銥星公司發言人稱,已修補了因“銥33”商用通信衛星和俄羅斯報廢軍用衛星相撞所產生的通信系統漏洞,公司準備啟動一顆已在軌的備用衛星來全面恢復通信網絡。但銥星公司拒絕透露是否將以疏于管理為由向俄提出索賠。俄《觀點報》稱,此前,美國指責是俄羅斯的衛星失控導致了美俄衛星相撞事故,計劃向俄羅斯提出賠償。
目前有關太空賠償的法律條款,有清晰解釋的包括1972年生效的《空間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簡稱《責任公約》),按照該條約第一條規定:任一發射國的空間物體在地球表面以外的其他地方,對另一發射國的空間物體,或其所載人員或財產造成損害時,只有損害是因前者的過失或其負責人員的過失而造成的條件下,該國才對損害負有責任。但俄衛星是報廢軍用衛星,由于國際上對失控衛星置之不理的處理方式早有先例,很難界定俄羅斯有過失責任。俄《新聞時報》稱,俄太空專家利索夫指責美國宇航局沒有起到監測和預報的作用。他說:“這可能是一次電腦故障或是人為失誤,也可能是他們只關注一些碎片而忽視了廢棄衛星。”
美俄衛星相撞事件引發了人們對“外太空交通安全”的擔憂。德國《明鏡》周刊15日稱,“太空正在迅速成為一個擁擠的空間”。路透社援引衛星軌道專家的話警告說,如果政府和商業衛星運營商數據分享模式不發生重大變化的話,衛星相撞事件將不會是最后一次。美國空軍太空分析中心的首席主任凱勒舍說:“50多年來才發生衛星相撞事故,并不意味著下次衛星相撞事件也需要50年。”他說,如果現有數據不共享的話,相撞事件還會頻發。
《波士頓環球報》說,衛星相撞事件表明太空垃圾所帶來的危險正在上升。太空垃圾對于宇航員構成的威脅也越來越大,而且像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眾多通信衛星這類的太空物體受到高速運行的太空垃圾相撞的危險系數也在增加。美國《信息周刊》也援引世界安全基金會的話稱,衛星相撞和后續風險表明有必要對“太空交通”進行控制和管理。該基金會的一名專家說,在缺少可靠的清除太空垃圾手段的情況下,防止衛星相撞顯得尤其重要。另據報道,世界安全基金會技術顧問布萊恩?維頓還表示,直到目前太空環境安全的討論還只限于軍事范疇。但他提醒說,太空環境安全預警不僅對于軍事行為至關重要,對于民用航天器也生死攸關,因此必須在國際范圍內建立一套類似于目前管理民用航空系統的“太空交通管制系統”,以避免日后出現的混亂。歐盟也呼吁全球制定太空行為準則,規范各國在太空的軍事和非軍事活動,從而避免太空成為“另一個沖突多發區”。
英國《泰晤士報》也認為,世界各國需要對“太空交通”進行管理。文章分析說,在太空,沒有人會告訴你在哪里放置衛星。如果美俄衛星相撞事件發生在冷戰時期,這可能會導致兩國進行“核攤牌”。這件事提醒人們在太空也要建立起像空中交通一樣的控制管理系統。
美俄衛星相撞事件也引起了其他國家的擔憂。韓聯社說,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人造衛星中心13日披露,經證實,去年9月25日晚,在太空650公里地點圍繞地球軌道旋轉的“科學技術衛星1號”也曾與美國軍事衛星以431米的距離擦肩而過。韓人造衛星中心介紹說,太空的431米距離,相當于地面上兩輛時速100公里的汽車以10厘米的距離擦肩而過。
德國《柏林日報》還對“美國軍方沒有發出任何警告”提出質疑。五角大樓發言人解釋說,美國軍方監測的軌道太空物體多達1.8萬個,美國軍方不可能跟蹤和監測每一個人造飛行物及其碎片。但路透社說,美國空軍和國防部長期以來都拒絕向衛星運營商提供他們認為是屬于保密的數據。《柏林日報》引述專家的話提出更大的疑問,難道美國國防部有另一個更大的目的———利用俄報廢衛星來秘密測試其反衛星武器?報道說,如果真是這樣,未來發生“星球大戰”的可能將變為現實。(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歐虹 青木 特約記者 陳一 柳玉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