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論戰風生水起公眾利益“被代表”?
細心梳理轉基因商業化背后的論戰可以發現,無論是反對者還是支持者,都是打著“維護公眾利益”的口號
“你有沒有注意到,最近媒體的報道中,正面的聲音居多了。”談及媒體關于轉基因的報道,作為支持者代表的黃大昉喜形于色。
就在植酸酶玉米商業化獲得審批之前,有關轉基因作物的論戰一直風生水起。
細心梳理轉基因商業化背后的論戰可以發現,無論是反對者還是支持者,都是打著“維護公眾利益”的口號。
論戰的焦點首先就集中在發展轉基因技術的必要性上,反對者提出,我國完全具備糧食自給的能力,沒必要讓公眾承擔由轉基因技術所帶來的風險。
而作為轉基因作物推動者之一的黃大昉則認為,“雖然國家糧食的總量是豐年有余,但也面臨著危機,我們的耕地不斷減少,再加上氣候的變化,這些都給公眾的糧食帶來危險。”
隨后,轉基因技術一直主導著雙方的論戰。
“轉基因生物可能會打亂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國家環保部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的一位官員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在生態系統中,轉基因生物是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外來物種,它可能破壞整個生態的平衡。
除了對環境造成威脅外,反對者還提出轉基因技術對人體健康的威脅。為了證明這些結論,反對者拿出了現實“證據”:“美國星聯玉米事件”、“墨西哥轉基因玉米污染事件”、“轉基因玉米危害蝴蝶事件”……
但支持者隨即以研究的方法有漏洞為由,否定了上述事件的研究結論,并聲稱,無論是從研究試驗,還是從美國轉基因作物的發展歷程來看,都沒有發現安全性威脅。
“轉基因生物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的影響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是40年才能觀察出結果,危險也許是潛在的。”中科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局原局長錢迎倩曾對此分析。
2005年4月,“湖北省出現轉基因稻米事件”再次燃起雙方戰火。媒體在報道中說,估計最少有950—1200噸轉基因大米非法流入市場。但當時在湖北從事轉基因水稻研究的專家卻否認出賣試驗用轉基因水稻種子。
爭論中,支持者漸漸完成了轉基因糧食的科研階段,轉基因糧食的商業化和產業化已提上日程。
此后,爭論自然轉移到了“能不能產業化”上,除了堅持轉基因食品存在潛在威脅的觀點外,這一次,反對者對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鏈條進行了“拆解”。
反對者提出,種植轉基因作物,受益最大的并不是農民,而是科學家和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外國生物公司。“科研部門、政府部門和企業,三大集團之間復雜的利益關系,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牢固了。”中國農科院一位主任在接受媒體的采訪時說。
支持派很快反擊了質疑,早在1997年,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郭三堆就推出了轉基因抗蟲棉技術,雖然到2004年時,美國孟山都公司市場仍然占有90%的市場,但是這一局面已被扭轉。這意味著中國也具備研究自主轉基因技術的能力。
誰在代表公眾利益?科學一時無法回答。 (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