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主持人:朱麗(記者)
嘉賓:周成虎(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
羅靈軍(重慶地理信息中心主任)
張劍宇(Esri北京軟件研發中心總經理)
楊槐(廈門精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對話背景
“智慧城市”聽起來并不陌生,不過它究竟是什么,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于“智慧城市”有這樣一個定義: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于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全世界建設智慧城市的號角聲中,中國的步履似乎有點滯后和緩慢,但卻并不影響我們追趕“智慧”的理念,并在實踐中總結一種特色模式。在城市逐漸智慧化的過程中,我們面臨了哪些問題?最近,首屆京交會中關于智能化城市發展的主題論壇上,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當下的難題:摸著石頭過河 沒有統一規劃
主持人:對于什么是智慧城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在智慧城市的發展到了什么階段,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否出現了一些問題?
羅靈軍:智慧城市延續了原有的數字城市、信息化城市,加入了更多的技術,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大量應用。現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面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沒有統一的規劃,必然導致一些重復建設和浪費;二是建設盲目性強,導致建設規劃相似;三是管理無序;四是發展參差不齊。
周成虎:最大的問題就是誰都沒說清楚什么是智慧城市,大家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IBM有一本白皮書《智慧城市在中國》,里面講到三個關鍵理念:一是透明充分地獲取信息;二是高效安全地傳輸信息;三是更加科學合理地利用和分析信息。在數字城市之后,城市的建設都是按照這個理念來做的,只不過現在能夠更加互聯、互通、共享,使我們的信息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起來。
在上世紀90年代,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得到推廣,信息手段代替了傳統的紙質,90年代中到末期,數字城市把一切都數字化,現在就是到了新媒體階段,講究“智慧”。芝加哥90年代的管網就是按照100年后的需求來建設的,那里地下水的最大管徑是3米,而90年前只需要1米,這就是用智慧的理念超前去實現,為未來一代人著想。
我國未經過工業社會,搞數字城市建設就會參差不齊,有些人做的是基本設施,有些人已經介入了現代化的管理。我國不同地區智慧城市建設情況差異非常大,所以在不同的城市都有不同的智慧城市的建設階段。
楊槐:對一個新生事物而言,它的內涵可以保持一定的彈性,也要符合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規律。我們可以犧牲一些嚴謹來保證理解上的簡明,所以我認為,數字城市加上物聯傳感的手段,大致等同于智慧城市。
從應用服務角度來講,我把智慧城市目前的建設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跑通物聯傳感、智能感知等手段,比如說溫濕度環境監控等等,這是一個初級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物聯傳感與智能感知等手段與智慧城市建設現有的技術、資源、體系之間的融合;第三個階段包含了支付手段、服務、機制和商業模式等整個城市的建設。從目前來看,國內大多城市都處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可能有一些,但仍是局部的。
城市未來發展路線圖:超前而且有用
主持人:前面提到的很多問題是我們需要去規避和注意的,該怎么解決這些問題?未來智慧城市建設應該走向何方?
羅靈軍:第一,理性,智慧,不是頭腦發熱;第二,強調有力的方向。在工程技術領域,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實用;第三,特別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智慧城市概念來自西方,但不能單純套用。我們要有自己的特色,有關智慧城市的所有內容都應結合我們自身的實踐。
周成虎:我們要超前,在國內有兩類人在做智慧城市,一類人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比如搞計算機的人,講的是物聯網、傳感器,信息獲取;另一類是搞空間信息的人,講的是要充分整理各種信息,怎么能把我們獲取的信息整合加工處理并形成決策方案,簡單地說,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做了什么壞事或好事。
中國的智慧城市與美國就有差別,不只是單純買西方的技術,而是用我們的理念,借助西方的信息化技術,建設美好的城市。
張劍宇:智慧城市的發展有兩條路線,一條是有用的智慧城市,一條有成績的智慧城市。“有用”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做智慧城市與坐高鐵不一樣,買張車票,到地方下車一看,是目的地就是事情做成了。但智慧城市不同,連定義都搞不清楚,做完了不知道是不是智慧城市,基本上就是打哪兒指哪兒。我覺得路線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有用,用最智慧的方式做成了一件事,并且有用。
從技術發展角度來講,應該去支持的不是要有多少應用、多少目的,而是要用最少的資源實現你的功能。滿足用戶真正的具體需要來達到目的,各地的具體需求是不一樣的,怎樣通過具體的技術架構來滿足這些需求,是技術發展的一個方向。
城市的明天:“大腦袋小身體”
主持人:未來的城市一定是越來越智能化的,展望一下智慧城市的明天會是什么樣子?
周成虎:科幻小說里,如果我們人類高度發達,就會是大腦袋小身體,因為到那個時候人只需要有腦袋,其他都不需要了。那么想想,智慧城市高度發達會是什么樣,沒有腦袋,只有各種信息流。城市是一個高速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人通過信息流調控其他幾個流。
如何把信息流經營得更好,用信息流把人類武裝起來?未來,我們可以讓政府在保證個人隱私的情況下,能掌握到每一個可能產生異常行為的人,做到提前預防。比如,預測到明天下大暴雨,那么北京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應急措施,使得每個人都不會影響出行,不被堵車?
未來,智慧城市一定是以信息流的調控改變每個人的決策,讓每個人的生活更加智慧,讓政府決策更加高效智慧。最好的狀態是使我們的城市在一個有序的條件下運行,希望未來的智慧城市像我們人一樣,大腦袋小身體,消耗最小,城市最好。
楊槐:從更長時間尺度來考慮,歸根到底是可持續發展,最終歸結為服務機制和商業模式問題,這對投資規劃、建設管理、運營服務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在數字城市建設中,我們的物理基礎建設,比如機場、公路、水電氣相關設置以及地下管線,與我們的寬帶、個人電腦、數據中心是分開建設的。也就是說,數字城市建設中的解決方案是分開的,之后再進行關聯。而在智慧城市中,我們是希望能夠把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關聯,通過物聯網及智能感知手段關聯起來。這就有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如何去引導政府投資、規劃等理念,以改善我們現有的管理運營生態,從局部應用上升到更多層面,是我們該思考的。
《科技日報》(2012-07-13 七版)
(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