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數字鴻溝”需要自主創新
———訪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
如何使日新月異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真正惠及我國廣大農村?日前,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除了政府的努力,我們更需要發揮企業的自主創新主體作用。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專家,馬頌德對我國信息化所面臨的嚴峻形勢表示擔憂。他告訴記者,我國信息化的發展極不平衡,數字鴻溝非常明顯,突出表現在不同地區和城鄉之間。根據2002年的統計,以全國平均數為100,東部、中部、西部互聯網普及率之比為197:45:32;網絡用戶中只有1%是從事農、林、牧、漁業的人員。今天這種信息差距仍然十分懸殊,信息產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農村固定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16.4部左右,城市則為每百人35.9部,是農村的2.2倍。信息技術對經濟、教育、醫療衛生以及文化都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因此,數字鴻溝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今后幾代人的貧富差別,使我們為可持續發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化為烏有。
要縮小數字鴻溝,解決中國農村的信息化問題,我們能夠依靠跨國公司嗎?馬頌德認為,這是不現實的。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不能生產某些信息產品時,其售價在中國比在外國還要貴,而一旦中國企業研制出相似產品后,又大幅降價,打壓中國企業,其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壟斷市場,把中國的企業擠出去。事實上,信息產品的價格壁壘和部分技術與產品的壟斷性,正是造成數字鴻溝日益加大的深層次原因。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或者說少數幾個跨國公司,以強大的經濟和人才優勢,控制著信息和通信領域的核心技術,掌握著制定標準和規范的實際權利。而廣大發展中國家,正瀕臨被“邊緣化”的威脅。盡管信息技術的產品價格在不斷下降,但是產品的迅速更新換代,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花費巨資去購買,造成經濟上不堪重負。因此,發展中國家要解決自己的信息化問題,使信息產品能真正為改善貧窮地區的經濟、教育和醫療狀況服務,還是要扶持我們自己的產業,依靠自主創新,開發出適合廣大農村地區市場的價格合適的高技術產品。
在縮小數字鴻溝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的產業能否真正有所作為呢?馬頌德指出,對每一個自主創新的企業來說,面臨的機遇都是巨大的,但挑戰也是相同的。我國有8億農民,這意味著一個巨大的市場,農村信息化不僅是功在千秋的公益事業,而且可以創造巨大的需求,實現企業和民眾的“雙贏”。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一個產業被別人壟斷時,新興的企業要想做起來,即使真有很大的創新,困難也非常大。這就要求我們的民族產業必須發揚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精神,堅持下去就能勝利。
機遇不容錯過,挑戰我們也必須應對。馬頌德認為,在發展民族信息產業,縮小數字鴻溝方面,政府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應該在國家層面上制定宏觀規劃,從產業政策、資金等各方面給予企業支持,引導企業參與到縮小數字鴻溝的行動中來。他說,科技部在十五期間組織了消除數字鴻溝西部行動,這不完全是去扶貧,也是引導我們自己的企業去抓住一個巨大的機遇。
但他同時指出,企業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政府的扶植上,因為政府不可能命令每個老百姓必須使用什么產品。那么我們的自主創新企業究竟靠什么去贏得農村這個巨大的市場?馬頌德認為,還是要靠企業自身對自主創新規律的把握。他說,創新企業可以首先占領壟斷企業沒有注意到的小的市場,再逐步增強自己的實力。同時,企業之間應建立戰略聯盟,共同應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政府適當介入其中,也是一條國際通行的經驗。
馬頌德欣慰地告訴記者,當前,我國通信產業自主創新的技術優勢已經具備了支撐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的實力,一些企業已開始結成產業聯盟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去年8月,北京信威、大唐電信、普天凌云、聯想等11家國內電信制造企業,以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無線接入系統SCDMA為核心,成立了SCDMA產業聯盟,形成產業群合力,推動農村信息化。這一做法為我國的電信制造企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今后我們要切實消除數字鴻溝,需要更多有遠見的企業家加入到這個行動中來。 本報記者 鄭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