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以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遼寧傳統產業在一度消沉之后,又重新昂起頭來,走到中國工業的排頭,再度在國家建設中唱起主角———
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有一項關鍵技術就是:保證飛船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返回時,能根據指令準確同步分離,完成這一使命的重要部件“連接分離機構”就是由沈陽航天新光集團研制的。
在三峽工程建設中,也到處閃動著“遼寧制造”的身影:三峽左岸電站使用的重達380噸的84萬千伏安變壓器就是沈變集團生產的目前國內500kV產品中最大容量的變壓器;工程必須使用的蝸殼鋼ADB610D本來得進口,但鞍鋼迅速研制成功,替代進口鋼板……
在西氣東輸工程中,鞍鋼和本鋼拿出了國際最高水平的管線鋼。
在上海磁懸浮列車的競標中,沈陽機床集團研制的磁懸浮列車軌道梁數控系統加工生產線擊敗德、日對手,一舉中標,被稱為中國機床行業的奇跡。
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研制開發的100萬噸/年乙烯工程用大型透平壓縮機,填補了國內100萬噸以上大型乙烯裝置用大型透平壓縮機組的空白。
沈陽黎明發動機公司的R0110重型燃氣輪機成功突破了重型燃氣輪機四大核心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6個擁有該項技術的國家。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自走式海纜埋設機器人,填補了國內空白。
大連造船新廠設計建造成功30萬噸超大型油船,使我國超大型油船的設計與建造實現了“零”的突破,打破了日、韓等國在該領域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創造了我國造船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
這些數不清的成就向我們傳遞了一個可喜的信息:遼寧,作為共和國的工業搖籃,在經歷了痛楚后,重又挑起民族工業的大梁。
升級教訓———技術決定市場
這是一個痛苦的嬗變。
遼寧是新中國最早建立起來的重工業基地,曾被譽為“共和國長子”和“國家的裝備部”。“一五”時期,國家把156個重點項目中的24項安排在遼寧,到1957年,一個向全國提供原材料和機電設備的重工業基地在遼寧基本形成。
“遼老大”這一粗獷的稱謂詮釋了遼寧人曾經歷過的無限風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遼寧的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在全國居第一位,當時,作為技術高地和人才高地的遼寧,向全國輸送了大量的工業技術人才和工業經濟管理人才。
然而,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后,大批企業陷入困境使遼寧老工業基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問題。分析遼寧工業陷入困境的原因,除了體制性和機制性矛盾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技術落伍,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
數據顯示,10年前,遼寧工業生產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僅8%,將近70%的設備為國內一般水平,還有10%嚴重落后,急需淘汰。裝備老化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和技術檔次,能耗也非常高。當時遼寧的工業產品有一半以上處于國內一般或者落后水平。
技術落伍給遼寧工業造成的后果是慘痛的:許多企業由于固步自封,甚至產品幾十年不變,進入市場經濟之后迅速被擠垮。我們所熟知的冰箱、彩電、洗衣機等許多行業的企業大面積虧損,遭到市場無情的淘汰。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輛自行車并以“白山”品牌享譽市場幾十年的沈陽自行車廠竟然由于產品滯銷而倒閉。
為了改變技術落后的局面,很多企業也進行了相應的努力,試圖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嫁接改造我們的傳統產業。不過,正如我們現在認識到的,“真正的高技術是買不來的!”那時候,由于經驗的欠缺,我們學到一點相對高的技術也要付出昂貴的學費。許多案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我們引進的生產線實際上是國外已經落伍的,即使這樣,外方往往還要把其中的關鍵部分抽走,用來在合作過程中卡我們的脖子。于是,我們在“落后———引進———再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中周而復始地追趕著,到頭來發現:大把外匯買回來的只是教訓!
升級技術———借“翅”飛翔
為改變工業的被動局面,遼寧扛起了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大旗。
比較能說明遼寧省傳統產業技改強度的一個典型是大連瓦軸集團。近年來,瓦軸在“國債項目”支持下,總投資近10億元,進行全面的技術改造,建成了世界當代一流的鐵路軸承生產線、國內第一條年產160萬套的EMQ軸承生產線、國內最先進的第二、三代轎車輪轂生產線、國際當代一流水平的滾珠絲杠副生產品加工基地……在技改的同時,瓦軸廣泛開展技術創新活動,與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開展技術合作,企業的技術中心已經成為國家級軸承實驗室。如今瓦軸1.3萬多個規格的軸承和等速萬向節產品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占世界全部常規軸承品種的26%。而且,公司最近又有8個技改項目獲得了國家和地方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國債項目”的支持。
像瓦軸這樣的技術中心,近年來一直是遼寧省強化技術升級的工作重點。目前遼寧省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數量已達到144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數量達到25戶,位居全國第三位。“十五”期間有兩萬余項新產品批量投入生產,其中6500余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專利6226項,比“九五”時期增加一倍。
在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政府發揮了積極引導的作用,為企業實施技術創新給予財政支持。2005年,遼寧省實施了高新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產品出口貸款貼息項目計劃和重大產業技術研發專項計劃,共安排補助補貼資金達7300多萬元,貼息貸款額達35億元。
為給傳統產業搭建科技服務平臺,省科技廳和省經委等各個部門還積極組織實施省院校合作工程、產學研合作、海外學子創業周和民間資本與項目對接工程,10年間僅實施產學研合作就達6000多個項目。許多企業由此與高校和科研單位結成緊密的合作伙伴,找到可靠的技術依托,提高了市場競爭力。現在,全省90%以上大中型企業都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100余戶國有大中型企業與省內外院校共建企業技術中心。
升級產品———重占高地
老樹春深花更茂。在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遼寧的傳統產業在共和國的工業技術高地再度隆起。
去年底,沈變集團生產的目前在我國單臺容量最大的單相變壓器———533MVA,525kV單相有載調壓自耦變壓器順利向美國國家電網交貨。這是沈變靠過硬的技術水平贏得的第二次機會———2004年4月,沈變集團在美國國家電網國際采購招標中中標的900MVA變壓器運抵美國,開創了中國大型變壓器產品挺進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的先河,并且在質量和噪聲等各項參數上都遠遠好于美國本土王牌企業產品。
沈變以強勁的技術開發能力沖上技術高地,僅是遼寧省以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能力全面提升的一個縮影。“十五”期間,全省完成技術改造項目1.6萬項,投資2853億元,比“九五”增長1.3倍。目前,遼寧省在以機床和軸承為代表的基礎類裝備、以石化設備和重型礦山設備及輸變電設備為代表的重大工程專用裝備、以船舶和汽車及機車為代表的交通運輸類裝備、以新型潛水器和新型航空器為代表的現代軍事裝備、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高技術裝備等領域,具備了重大科技裝備研發、設計和制造的基礎和能力。
在2005年第九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上,沈陽機床集團推出SSCKZ80-5軸車銑復合加工中心、TH58200×500橋式龍門五軸加工中心等15臺具有自主原創技術的全新數控機床,全部達到國際當代水平,以“高速、高精、高效、復合、環保”的特點贏得了同行的贊譽。
大連機床集團為上海柴油機廠研制的柴油機發動機缸套加工成套自動化裝備代表了我國組合機床的技術領先水平;為長城內燃機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自動線是我國第一條自行設計與制造的國產柔性制造系統,徹底打破了我國成套柔性設備長期依靠進口、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和它們一樣,更多的國家骨干企業已經在市場無情的逼迫下把科技作為生存的出路、發展的動力,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的集體自覺。
鞍鋼定下一條規矩:“在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的同時要注意消化吸收,迅速形成自己的技術資源和創新能力。”1780熱連軋生產線是1999年引進國外關鍵技術建成的,兩年后,鞍鋼自行建成了我國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700中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線”,并于2004年全套輸出濟鋼,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局面,從此國外向中國輸出這套技術裝備的要價直線下跌,從原先的80多億元下降到40多億元。自主創新使鞍鋼成為國內第一家、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技術輸出能力的鋼鐵企業。
2000年末,國家評選“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重大裝備研制重大科技成果,一共評出5個項目,其中兩個在遼寧,充分說明了遼寧重大裝備研制在國家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兩個項目,一個是鞍鋼的1700熱連軋成套設備研制國產化,另一個就是沈陽鼓風機廠的48萬噸乙烯裝置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研制項目。
升級市場———再領風騷
技術創新使沈陽機床集團在市場上如魚得水、所向披靡,于是沈陽機床開始了由內涵式發展向擴張式發展的轉變。2004年10月29日,沈陽機床成功并購有百年歷史的老牌機床企業德國希斯公司,同年底重組素有“中國機床行業金牌出口基地”之稱的云南CY集團,在實現“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創建世界知名公司”長遠戰略目標上邁出了關鍵一步。2005年,沈陽機床集團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5.5億元,是1999年的近十倍。目前,沈陽機床集團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機床開發制造商,并已進入世界機床行業10強。
有實力,有市場,有效益,像沈陽機床一樣,遼寧省一大批企業成為行業排頭兵———東北輸變電機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輸變電設備的制造、科研和出口基地,具有為全國年裝機約40%的綜合配套能力;沈陽鼓風機股份有限公司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到50%以上;沈陽機車車輛有限責任公司是亞洲最大的貨車生產基地;大連冰山集團現已發展成為國內同行業的最大工業企業;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重機行業經營規模最大、勞動生產率最高、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大連新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造船企業,也是國內造船企業中唯一進入國際造船企業前30強的企業;瓦軸集團的主要經營指標在中國軸承行業排名第一……
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一直是中國機車車輛工業中生產規模最大、生產能力最強的企業,具有年產機車300臺、城軌車輛100輛、柴油機500臺、鐵路車輛2000輛、修理機車100臺的生產能力。這樣的規模產量,不但在國內具有絕對優勢,而且在國際上也處于前列。在鐵路4次大提速所需提速內燃機車當中,大連機車的市場占有率達70%,出口占我國內燃機車出口總量的80%以上。
本鋼是國有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1998年以前,本鋼的產品以大路貨為主,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自己開發研制的普鋼新產品僅十幾項,數量少、檔次低,只占總產量的1%、銷售總收入的1/150。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本鋼努力打造自己的技術創新體系,自1999年以來,每年都有20多個新產品問世,形成了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產品體系,到去年“雙高產品比率”由1999年的9.96%提高到63.5%。科技進步,不但給本鋼帶來巨大的效益,也為其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升級目標———向行業巨人沖刺
盡管通過多年的努力,遼寧省各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是要真正實現全面領先的目標,我們仍然任重道遠。
目前,遼寧省工業企業建立開發機構的比例較低,在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有技術開發機構的企業不超過30%。一批企業技術中心還存在科技力量薄弱,研發設施落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大部分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仍處于低水平狀態,與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省份相比差距較大。
平心而論,遼寧省多數企業還沒有進入到完全依靠自主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階段,更多是靠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來實現科技進步,而且對這些技術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的任務尚未很好完成,沒有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再創新進行較大投入,在一些重點技術領域還受制于人,企業普遍缺乏二次創新能力。
但高興的是,沈陽機床集團在這方面給我們開辟了成功的先河。回顧沈陽機床技術進步的歷程,是從生產許可證轉讓起步,然后是引進技術、與國外同行合作開發、引進國外專家,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到今天,目前已經通過并購國際企業直接進軍世界機床業科技高地。
難怪他們自己說,近幾年的跨越,主要得益于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目前雖然在規模上進入世界前10名,但還談不上10強。集團已經提出到2007年實現產值100億元、進入世界5強的目標,必須依靠技術進步,走自主創新之路,拿出高水平的原創技術,迎頭趕上國際先進企業,成為行業巨人。
沈陽機床的決心,透映出遼寧老工業基地的萬丈豪情。(蒲若梅 刁新建 王笑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