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躍芝
在遼寧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發言中講到,“著力提高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所在和關鍵之一。”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路甬祥代表。
問:我國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您認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答:我覺得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使企業自覺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當今時代,往往先有科學新發現,然后才有技術的原始創新、產業和工藝方面的應用開發,但是無論任何科技創新,如果不經過企業運作,是不可能轉化成規模產業的,也不可能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不可能從知識、技術轉變為物質財富,更不可能完成從投入轉變成新的知識和技術、再從知識轉變為更大的物質財富這一價值循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是否自覺成為創新的主體是完成整個產業創新過程的關鍵所在。
如何讓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呢?
首先企業要自覺投資科技創新、依靠科技創新。企業經過自主創新、科技創新、經營管理的創新有可能贏得一定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需要市場環境給予相應的保障和鼓勵。這就要求政府通過政策和法規等手段,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所以凡市場經濟型國家、科技創新型國家,它的基本條件是市場必須法制化,遵循公正、公開、透明的原則,使企業家只能通過科技創新、經營管理創新來贏得競爭優勢,進而使自主創新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
問:有的科研機構認為,企業不具備技術創新的能力。您作為中科院院長,站在科研機構這個角度,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答:這個觀點當然是片面的、不正確的。企業要具備科技創新能力,有兩個條件:一是客觀條件是否允許和需要企業創新,二是企業創新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創新機制和創新隊伍。
企業的創新行為和國家科研機構的創新行為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企業創新的市場目標性很強,而科研機構則不同。由于科學研究往往是技術創新的源泉和先導,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發現新知識。有了新知識,才會有人用新知識去發展新技術,這是一個基石,是一個土壤。另外,科技創新中還有一些不能市場化的東西,比如說人口、衛生、農業、環境、生態等,這些都是為社會公共領域服務的。這類公益性的研究,也是要以國家支持為主。
因此,國家科研機構主要是做基礎性、公益性,還有戰略高技術的前瞻性的研究,而企業主要是從事面向市場、面向應用的產品開發,工藝技術開發,還有營銷、經營、管理的創新,這兩者之間是前后呼應、互相銜接、相互促進的關系。
科研機構的定位就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研究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的東西,就是要成為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基地,成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基地,成為高新科技產業的基地。同時要把知識、人才、成果及時轉移到企業中去,服務企業,發展企業。
問:我國為什么要加強原始創新,如何培育原始創新?
答:創新分為3個層次,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很多,也很重要,我們必須給予足夠重視。但是,我認為強調原始創新還是最重要的,因為往往只有原始創新才能引領新的突破,才能引領世界市場技術創新的潮流。原始創新往往是核心技術的創新和突破,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創造。以DVD播放機為例,許多DVD生產廠家在中國,但我們沒有核心技術,所以每做一臺機器,僅專利費就要支付19至21美元。我們打的是苦工,賺到的盈利可能就是每臺一兩美元,大部分的錢給了原始創新專利擁有者。
從人類歷史來看,重大的原始性創新甚至能夠帶來產業的革命。比如瓦特發明蒸汽機、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使得整個時代都發生了變化。這就是原始性創新的力量。核心技術和原始創新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奮力突破。原始科學創新和核心技術的原創能力,是決定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核心,也決定著國家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培育原始性創新的主要任務當前主要落在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身上,發展到一定時候也會出現在企業,但最主要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還將在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業創新要人才,人才哪里來?當然要學校培養。企業要新知識,新技術的苗子哪里來?可以從國家和民間的研究機構和大學來。因此,必須建立起一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我們才能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中持續發展,也才能大有作為。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