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緊盯中國大錢袋 "筑巢引鳳"救經濟]
戈壁荒漠,駝鈴聲聲。來自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斷地抵達如今被稱為“中亞”的土地,并經這里運往更遠的西亞、歐洲……這便是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如今,由高速路、油氣管線等構成的現代絲綢之路,將高速發展的中國與中亞更緊密地聯系起來。
6月9日,中亞國家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某高級賓館,早早地掛上了五星紅旗。原來,這里當天將迎來一位貴客——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胡主席將出席在塔什干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并對烏茲別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兩國進行國事訪問。至此,連細心的記者們都很難弄清,這已經是胡主席第多少次踏上中亞國家的土地……
到處是“中國印跡”
作為常駐哈薩克斯坦的中國記者,《世界新聞報》記者曾到過所有的中亞五國,一些國家還不止去過一次。本報記者發現,近些年來,中亞國家中的“中國印跡”越來越明顯。最直觀的印象便是,在這些國家,中國貨隨處可見,從建筑材料、家具,到小家電、服裝和日常生活用品,“中國制造”遍地開花。中餐館在中亞國家也為數不少。比如,在哈薩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圖,大大小小的中餐館有40多家。
實際上,《世界新聞報》駐哈薩克斯坦記者站內,就有不少是從當地購買的中國貨,像每天工作要用的電腦。據記者了解,在蘇聯解體之初,進入中亞地區的中國貨往往質量比較差,但如今,中國貨在當地成了價廉物美的代名詞,獲得了老百姓的贊譽。
除了中國貨,中亞國家的中資或與中國合資的企業也迅速增多。像中國石油總公司、中國路橋公司和華為公司都在中亞設有分公司。不僅石油、建筑、金融、通訊等領域的中國大型國企將觸角伸到這里,一些民營企業也紛紛前來“掘金”。
打造現代“絲綢之路”
如果說中國貨還只是比較表面的“中國印跡”的話,那么,那些深埋在中亞國家地下、通到中國的油氣管道,以及中亞國內一些新修的平整、現代的公路與鐵路等的背后,才是中國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更深層次的內容。
去年12月15日,橫貫多國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開始向中國輸送天然氣。該管道是中國首條引進境外天然氣資源的跨國能源大動脈,起于土庫曼斯坦,經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進入中國新疆的霍爾果斯,全長1833公里,是當前世界上最長的輸氣管道。據霍爾果斯海關統計,截至今年6月1日,該管道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總量達13.54億立方米。據悉,這條管道今后將逐步達到每年300億方的滿量供應。
而在2006年5月25日,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原油開始抵達中國新疆阿拉山口。這是中國首次實現從境外陸路輸入石油。在此之前,中國的原油主要從中東、非洲等地,經海上通道輸入。相比于陸路通道,海上通道成本更高,而且由于需經過一些海峽要沖,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中國與中亞不僅在資源領域屢屢開展大手筆的合作,雙方在交通領域的合作項目同樣引人關注。目前,哈薩克斯坦正積極推動“西歐—中國西部”洲際公路交通走廊的建設。據了解,目前每年經海路由亞洲運往歐洲的貨物總值達7000億美元,運輸時間需要40到45天。如果通過該洲際交通走廊運輸,運輸時間將縮減到10天。按照規劃,洲際交通走廊的東部起點是中國連云港,經烏魯木齊從中哈霍爾果斯口岸到達阿拉木圖。穿越哈薩克斯坦的5個州后抵俄羅斯城市奧倫堡,再經圣彼得堡,并與歐洲公路網相連接,總長約8445公里。目前,中俄境內的路段已基本完工,哈境內路段正在全力建設中。
此外,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等外媒披露,中國還在與中亞等國商議將中國與西歐連接起來的告訴鐵路項目。初步計劃是,該高鐵從烏魯木齊出發,經由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最終到達德國。一旦建成,旅客從倫敦上車,48小時內就能抵達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