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著名學者易中天、于丹來到山東泰安,受邀與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朱軍同登泰山,追思中國歷史上的先賢和文化名人,錄制一部《藝術人生》清明節特別節目。 中新社發 張侃 攝
我總結了這樣幾句話:墨家關注社會,留下的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道家關注人生,留下人生態度,真實、自由、寬容;法家留下了治國理念;儒家關注文化;所有加起來就是和諧。
★采寫/《小康》特約記者 牟尼
重登百家講壇 要講諸子PK
《小康》:你近日重登百家講壇講述百家爭鳴,是像有關媒體所說為了挽救百家講壇下降的收視率嗎? 你為什么要講“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這一內容呢?
易中天: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一直是平穩的。我們不可能保證每期收視率都在那個水平線上,某一兩期跌下去是可能的,但是,它的平均收視率是穩定的。
實際上,品三國講完以后,百家講壇欄目一直跟我談下一次的合作,談了半年。我當時已經很累,而且一個人老在聚光燈下面生活很郁悶。但是有一個觀眾提了一個問題,他說百家講壇的宗旨到底是什么?我說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這是我們的使命。他說我也在想這個問題,中華文化要傳承要傳播,傳承什么傳播什么呢?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什么?我們中國人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呢?誰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的?他說我認識一些海外華人,我發現他們和我們沒有什么區別,到底是什么原因?從這個觀眾提出的問題,我就由此想到了一個命題,應該探尋中華文化的遺傳密碼,把我們的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進行一次清理,看看哪些是我們民族的必須繼承的,我們要代代傳承下去,哪些是我們要進行調整的(也不是說批判拋棄),怎樣和世界國際社會接軌,和現代理念接軌。
《小康》:很多人都非常喜歡你講座的風格,這次你會有所改變嗎?你這次講的內容跟于丹講的孔子、莊子有重復,你們會有哪些區別?
易中天:風格想變也變不了。它實際是一個形式問題。大家認為嚴肅的不得了的問題,也可以用很幽默很詼諧很活潑很自然的方式說出來。其實我們讀古人的書,發現他們也是很好玩的。比如,我這次講到孟子,里面有一段話,孟子和齊宣王談話,就是一個國君如果不稱職怎么辦?這個問題很大吧,他說有一個朋友把事情托付給他,但是他什么事情都沒有做,那該怎么辦?齊宣王說,那就斷交吧,那如果有一個官吏,把自己的地方管理得一塌糊涂怎么辦?那撤職嘛!孟子又接著又問,如果是國君呢?齊宣王就惘顧左右而言他。
電視節目跟吃飯一樣,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不存在我和于丹誰好誰壞的問題。但是有不同,首先是話題不同,我這次講的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于丹只講論語。第二個不同,我講孔子的特點,是要將孔子和諸子PK的。孔子是先秦諸子第一人,儒家是百家爭鳴第一家,有了孔子和儒家才有后面的墨家道家法家,才有儒墨之爭。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共六部,要回答為什么會有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文化現象,他們為什么留下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遺產,為什么這些文化遺產至今還影響著我們。面對這么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應該怎么辦?我總結了這樣幾句話:墨家關注社會,留下的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道家關注人生,留下人生態度,真實、自由、寬容;法家留下了治國理念;儒家關注文化;所有加起來就是和諧。
《小康》: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這一段是中國古代文明最燦爛的一段,這次你主講的內容很龐大,而且都是非常艱深的文化問題,你在學術和知識上做了哪些準備?現在學術界對諸子有很多分歧,你怎么考慮這個問題?
易中天:1978年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學的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我的導師們有一個觀點,基本上也是學術界的共識,凡是學古代文學史、哲學史專業的都要過先秦關,你只要把先秦這個關過了以后,后面都能通,所以這個對我們來說是基本訓練。那時候就開始讀,但是不會想到30年以后會在百家講壇上講課。再就是畢業后我教中國美學史,中國美學史必須要講諸子的美學思想,這也算一次準備。真正為節目做準備應該是從去年開始。
百家講壇不是百家論壇,講壇是一定要大家聽懂,所以我還是以我為主,包括對諸子的評價,在這里觀點、方法肯定是我自己的,但我會把學術界幾種不同的解釋告訴觀眾,觀眾也完全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
我這次會講到一個人,歷來被誤解的楊朱,他其實被妖魔化了。楊朱的名言是“一毛不拔”,這在中國人看來很不道德,誰都沒有想到楊朱同時主張“天下為公”,一毛不拔和天下為公怎么統一?楊朱為什么要講一毛不拔,他真實的想法是什么?這可能會引起不同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