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農業稅費后,村級組織如何運轉,村里的公益事業怎么辦?石家莊試點探索建立村級財富積累機制——
圖為東安豐村張榜公布的承包地收費結果。王方杰攝
難 點
取消農業稅,村里日子怎么過
村支書說,以后靠什么給村里辦事?群眾還聽咱的不?
過了晌午,酷暑稍稍消減了幾分。在石家莊市正定縣西平樂鄉東安豐村文體中心里,幾位年老的村民開始在各種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村支書李文敏樂呵呵地說:“取消農業稅后,村集體硬化村街道路、購置健身器材、安裝路燈和有線電視網絡,加起來花了10多萬元,沒讓群眾拿一分錢。”
李文敏將這些變化歸功于村級財富積累機制。這一機制使該村的集體收入由3.5萬元躍至11.7萬元,他說:“過去,村里的路全是爛泥窩,汽車開不進來。垃圾遍地,蒼蠅亂飛。”
“兩年前,一聽說要取消農業稅,俺的腦袋‘嗡’地一聲就大了,村里的收入一下沒了,往后的日子怎么過?”李文敏對當時的“恐慌”至今記憶猶新:“以后靠什么給村里辦事?群眾還聽咱的不?”
這不是李文敏一個人的困惑和擔憂。據石家莊市在2005年的調查,一個普通村子,每年需要10萬—12萬元的辦公經費和基本的公益事業開支。取消農業稅后,每個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平均只有2.5萬元。全市4450個行政村,當時集體收入一年在11萬元以上的只有403個,且主要集中在城區,其余近91%的村組織,普遍存在著運轉經費困難的問題。單純依賴上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肯定不是辦法。
與此同時,石家莊市還在調研中發現,全市大部分村都有。一方面,是村里的集體資產被個人占用;一方面是村里的公益事業無法延續。怎樣管理好農村的集體資產、建立起村級財富積累機制,從而為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和新農村建設提供資金保障?石家莊市委、市政府意識到,這將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經過深入調研,2005年4月,河北省委常委、石家莊市委書記吳顯國提出,要按照“誰所有、誰收益,誰使用、誰交費”的原則,積極探索建立村級財富積累機制。當年6月,石家莊市農工委在正定縣選擇了一個最普通的村子——東安豐村,開始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