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北京經適房標準:1人戶年收入<2.27萬 廉租房:3口之家低于2.088萬 -"嫦娥一號"成功進入工作軌道 開始繞月探測 首張照片將是黑白片 -全總介入華為"辭職門"事件 明年黃金周安排有變 五一長假或取消 -中俄將確保兩國原油管道明年底建成運營 -全國一年因開采被浪費的煤炭超10億噸 外資產煤層氣可銷往國外 -07中國作家富豪榜揭曉 郭敬明成首富 超7成上班族想改行當記者 -燃油附加費上調每年貢獻30億元純利潤 焦炭出口權將日趨集中 -中央安排181億資金免1.5億學生學雜費 公務員報考十大熱門職位 -中石油回歸首日套牢7成股民 引領權重股暴跌 后期或反復震蕩 -刑法罪名修改 新立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華為:辭職是貫徹新法
07年三季度北京企業景氣指數158.5 再創新高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1 月 07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四、當前值得關注的問題

 

  企業景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企業生產經營中應予關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貨款拖欠現象有所加劇。三季度,貨款拖欠景氣指數為103.3,比上季度下降4.2點。除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景氣度略高外,其他行業基本在景氣臨界值附近。其中,建筑業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及軟件業貨款托欠景氣指數處于不景氣區間。企業普遍反映資金回籠不暢,致使資金不充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

 

  2.缺乏專業化人才。本期勞動力需求指數比上季度攀升8.7點,達到125.2。該指數的上升反映了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研發等專業技術人員更是企業急需的人員。相當多的企業表示下一步要加大人才招聘力度,采取多種措施廣納人才。其中批發和零售業,社會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勞動力需求景氣指數均比上季度提高兩位數以上。人才的缺乏也使企業科技創新、競爭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期工業,建筑業,社會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企業的競爭力均比上季度有所回落。

 

  3.企業成本呈加大趨勢。目前,糧、油等消費品價格及鋼材等生產用原材料價格普遍趨漲,尤其是鋼材價格近期上漲明顯,有色金屬材料價格也有進一步上漲的趨勢,給企業成本造成了一定壓力。另外,人民幣匯率的上升、出口退稅率的下調以及加息政策等都加大了企業成本。本期八大行業的成本、費用景氣指數均處于不景氣狀態,特別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業務成本景氣指數僅為41.3,比上季度回落29.5點。

 

  4.市場環境秩序有待改善。一些政策措施沒有及時修訂和完善,影響到了企業經營管理。部分房地產企業反映物業管理條例中有的定價還是1996年制定的,按規定如果小區內未成立業主委員會則沿用原定價,因此至今沒有調整。但目前水電價格等都已上漲,故房地產企業照明、綠化等費用負擔較重。新出臺的物權法只規定了權利,而沒有相應的罰責且相關細則仍未出臺,不便于企業制定發展規劃。再如房地產項目開發審批時間較長,從拿到土地到動工建設一般要一年的時間,也使企業生產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旅游、客運市場管理不規范、惡性價格競爭現象較普遍等都給企業發展帶來了影響。希望政府有關部門盡快完善相關法規,縮減行政審批時間,同時大力整治不正當競爭。(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上一頁   1   2   3  4  



相關文章:
三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環比回落 未來經濟預期良好
三季度全國企業景氣指數144.7 持續高位運行
2007年第二季度全國及31省市區企業景氣報告
2季度企業景氣指數保持高位運行 同比提高10.1點
二季度企業景氣指數146.0 大型企業景氣優勢明顯
2007年第一季度全國及31省市區企業景氣報告
2007年二季度天津經濟平穩運行 企業景氣全面提升
2007年二季度全國企業景氣高位運行 企業家信心穩中有升
一季度全國企業景氣指數為139.7 同比增8.2%
圖片新聞:
圓明園古建修復工程爭議聲中重新啟動 整體修復計劃尚待批準
中國衛生總費用流向調查:個人支出較高 多數流向大醫院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2008年公務員考試資訊大全/ 考研資訊大全
· 中國“嫦娥一號”探月
· 中國減災救災行動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農業發展報告/ 全國農業統計報告/ 農業投資政策及項目
· 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
· 2007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