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南方草地區
基本情況:該區位于我國南部,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和云南等15?。ㄊ?、區)。該區有草原面積6419.12萬公頃,可利用草原面積5247.92萬公頃。截至2005年底,人工種草保留面積120萬公頃,改良草原面積171萬公頃,草原圍欄面積134萬公頃,累計治理“三化”草地370多萬公頃。草種田面積1.9萬公頃,種子產量2.8萬噸。
該區氣候溫暖,水熱資源豐富,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牧草生長期長,產草量高。該區草資源開發利用不足,墾草種地問題突出,部分地區草地石漠化嚴重,水土流失加劇。
主攻方向:合理開發利用草地資源,積極發展草地農業和草地畜牧業。加快巖溶地區石漠化草地治理,恢復植被,減少水土流失。重點實施巖溶地區石漠草地植被恢復工程和草地開發利用工程。一是對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的石漠化地區草地,采取草地改良、圍欄封育、種草養畜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二是改良天然草地,積極發展人工種草,推行草田輪作,強化草畜配套,發展高效草地農業。
目標任務:到2010年,累計草原圍欄面積50萬公頃,人工種草保留面積達到350萬公頃,草原改良面積達到450萬公頃。牧草良種繁育面積達到8萬公頃,草種產量達2.4萬噸。禁牧休牧劃區輪牧面積達540萬公頃,其中禁牧100萬公頃,休牧390萬公頃,劃區輪牧50萬公頃。建立草原自然保護區2處。
到2020年,累計草原圍欄面積100萬公頃,人工種草保留面積達到600萬公頃,草原改良面積達到550萬公頃。牧草良種繁育面積達到10萬公頃,草種產量達3.8萬噸。禁牧休牧劃區輪牧面積達660萬公頃,其中禁牧100萬公頃,休牧360萬公頃,劃區輪牧200萬公頃。新建草原自然保護區6處。
五、草原保護建設利用重點工程
我國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要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從草原生態保護建設、防災減災及草地開發利用三個方面,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沙化草原治理工程、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工程、草業良種工程、草原防災減災工程、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游牧民人草畜三配套工程、草地開發利用工程和牧區水利工程等九大工程。重點工程共涉及1100多個縣(市、旗、團場及其縣域內的農牧場、軍事管理區)。
(一)退牧還草工程。該工程主要在地處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區的內蒙古東部和東北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區、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區、蒙陜甘寧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區和地處青藏高寒草原區的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區的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2個省區及兵團,共279個縣(旗、團場)實施。這一區域現有草原面積2億多公頃,其中一半以上嚴重退化。主要通過草原圍欄、補播改良、人工種草以及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等措施,減輕天然草原放牧壓力,恢復草原植被,促進草原生態和畜牧業協調發展。
(二)沙化草原治理工程。該工程在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區和青藏高寒草原區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西藏、四川、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14?。ㄊ?、自治區)的223個縣(市、區)實施,其中包括正在實施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75個縣(市、旗、區)。工程區內有草原面積6232萬公頃,其中退化草原面積4822萬公頃,通過采取圍欄封育、飛播改良、人工種草、小型牧區水利配套設施建設以及禁牧、休牧等措施,使沙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風沙天氣和沙塵暴天氣明顯減少,從總體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擴展趨勢。
(三)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工程。該工程重點在南方草地區的貴州、云南、廣西、重慶、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8省(市、自治區)的275個縣(區、市)實施。該區域天然草地面積2297萬公頃,(石漠化)退化草地面積1255萬公頃。通過采取草地改良、圍欄封育、種草養畜等措施,恢復草原植被,促進草地畜牧業發展。
(四)草業良種工程。按照生態地帶性要求,在甘肅河西走廊、蒙寧河套灌區和新疆綠洲灌區建設溫性牧草原種繁育基地;在東北三省建設羊草、堿茅和飼用(青貯)玉米原種繁育基地;在海南、廣西、廣東等省區建設熱帶亞熱帶牧草原種繁育基地。同時,對“十五”期間國家已建設的優良草種基地擇優扶持,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草業良種繁育體系,大幅度提高我國牧草良種生產能力。
(五)草原防災減災工程。按照我國草原火災、病蟲鼠害、毒害草等災害發生的特點和規律,因害設防,分區施治,加強草原災害監測預警體系、防災物資保障體系及指揮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災害防治應急反應能力。
草原防火工程實施的重點區域包括內蒙古、新疆、黑龍江、甘肅、青海、河北等13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72個Ⅰ、Ⅱ級火險縣(市、旗、區、團場)。另外,還包括云南的迪慶、西藏的那曲等草原防火重點地區。主要建設內容為物資儲備庫、防火站、指揮中心及防火隔離帶設施建設。
草原病蟲鼠害防治重點區域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西藏、四川、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4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蟲害、鼠害常年發生面積分別在2萬公頃、4萬公頃以上的299個縣(市、旗、區,團場)。
(六)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在加強已建12處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基礎上,按照草地類型、自然特點和氣候規律等因素,從搶救性保護的需要出發,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合理確定草原自然保護區,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地建設和完善一批草原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具有代表性的草原類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以及具有重要生態功能和經濟科研價值的草原。需完善的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更新交通、通訊和管護設施,完善辦公和生活設施,購置與新建部分科研、監測、宣傳與教育設施。擬新建的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建立管護、辦公和生活設施,購置交通、通訊、科研、監測、宣傳與教育設備。
(七)游牧民人草畜三配套工程。西藏、青海、四川藏區及新疆,自然條件惡劣,雪災頻繁,部分牧民仍沿襲傳統的游牧方式,生產效率低下,防減災能力弱,是新牧區建設的重點和難點。該工程通過改善游牧民定居房屋、牲畜棚圈、飼草料基地、貯草棚、人畜飲水井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4省區的148個縣(市、區 )近15萬戶游牧民的定居,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生活水平,實現安居樂業。
(八)農區草地開發利用工程。共361個縣。該工程重點在南方草地區的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9省(區), 可利用草原面積100萬畝以上,未發生石漠化,或雖然可利用草原面積小,但長期以來在三元結構調整、冬閑田種草、草畜配套發展草業方面有較完善的扶持政策、經營模式和成熟技術的縣(市、區)和東北華北濕潤半濕潤草原區的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等8省,以及位于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區的山西部分地區,可利用草原面積100萬畝以上,未發生草原沙化或沙化不明顯的非牧業、半牧業縣(市、區),開展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種草、草田輪作等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草地生產力,促進草產品加工業和草地農業發展。工程區內有天然草原面積2698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為2205萬公頃。
(九)牧區水利工程。該工程范圍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4個省(區)及兵團,涉及411個縣(市、旗、團、場)。建設重點在內蒙古中部、新疆北部、青海三江源區及環青海湖、甘肅南部、四川北部等草原生態惡化的牧區。在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堅持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和節約保護水資源;通過采取“大、中、小、微”并舉,“蓄、引、提、節”結合,優先對現有工程進行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堅持建管并重突出抓好管理,確保工程發揮最佳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