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符號改變世界》之二
(記者:莊嚴攝像:樊建恩、陳艷波、劉勛)
大家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的國慶特別報道《中國符號 改變世界》。
中國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一直深深地吸引各國投資者;而13億的巨大購買力,不僅左右著國際大宗商品的交易價格,改變著世界500強的排名,而且影響全球經濟貿易的發展格局。尤其是金融危機的籠罩之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外匯儲備最多的中國,是最有實力也是最受歡迎的買家。
在采訪中,我們的記者認識了一個叫袁孔良的普通老人,他在60年里的生活變遷,形象地展示了中國這個巨大市場的萌生和發展。今天我們就來關注這個影響世界的中國符號“13億”。
2009年3月,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率領200人的中國貿易促進團出訪歐洲,此時的歐洲已經在金融危機的烏云下籠罩了半年之久,大量企業倒閉,失業率激增。中國貿易促進團如同一陣春風,造訪了德國、瑞士、西班牙、英國,總共簽下130億美元大單,整個歐洲興奮不已。德國《世界報》發表評論稱,德國經濟幾十年一遇的嚴重衰退,將因中國訂單的到來而得到緩解。《今日俄羅斯》報以《中國試圖用采購挽救全球經濟》為題,評論說,中國將會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一線曙光”。然而就在60年前,當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布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全世界都在以懷疑的目光,注視著這個剛剛擺脫戰火的國家,究竟拿什么養活自己的5.4億人口。的確,戰爭幾乎耗盡了新中國的元氣,加上當時來自國際社會的經濟封鎖,建國初期,人民生活積弱積貧,掙扎在貧困線上。
袁孔良:“沒有菜,更不用油葷,吃肉那些根本談不上,生活相當惱火。”
當時,新中國的工業發展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落后了整整100年,日用消費品供應嚴重匱乏,被老百姓稱為洋火、洋釘,洋盆和洋車的這些簡單工業品,在當時的中國完全沒有生產能力,要依賴進口。但是在1952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1.39億美元,到1978年,也只增加到1.67億美元,能到國際社會購買的物資極為有限。
隆國強:“中國是一個大國,但是從全球購買力的角度來看的話,可以說是被西方世界可以忽略的一個市場,有限的外匯可以拿來買什么,第一就是買我們最最緊缺的工業化所需要的設備,技術還要買一些國內不能滿足的資源,藥品。”
短缺經濟下,所有的消費行為都是按計劃進行的,當時國內衣食住用都要憑票供應,五花八門的票占據著人們的口袋,一直持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袁孔良:“買所有的東西都是憑票,糧有糧票,布有布票,買布要布票,打菜油要油票,并且都是規定數量相當少,一個月,一個人只有1斤肉,幾兩油,另外27斤大米,都是那樣子。”
建國之初的二十年,統計部門還沒有專門針對消費進行的統計。從國際通用的恩格爾系數來看,當時中國人的消費簡單而純粹。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政策部主任:“恩格爾系數,主要是衡量我們的食品支出占我們總支出的比重,在幾十年前那么它是很高的,也就是說他要把他支出中間的絕大部分拿出來,來做食品支出,這是比較低的生活水平。”
物質的匱乏決定了那個時代人們穿著打扮上的統一。即便是最追求時髦的姑娘,能夠選擇的也只有青藍色。外國媒體報道說中國人就像一群藍螞蟻。
袁孔良:“一兩年布票的湊起才扯幾尺布來做個衣服,一般都是中山裝或者是說有些叫做夾克,那時候要說穿西裝的沒有。”
那時,一個帥小伙用自行車馱著一個大姑娘就是一道風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加上收音機,在當時被稱作“三轉一響”,每件的價格都在100—150元之間,而當時職工的平均月工資只有35元,怎么算,三大件都是價值不菲的家當。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政策部主任:“早期的時候是老三件,我估計這也就是百元級的商品,比如說手表、自行車這一類的。”
袁孔良:“我還是在達縣托熟人在供銷社買的一臺縫紉機,叫做標準縫紉機,買了用火車托運拿回來重慶來的,重慶不好買,也是憑票,外在還要通過關系,你一般人是買不到的。”
建國之初的20年,在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思想指導下,“高積累,低消費”的政策成為中國經濟生活的主基調,人力、物力都向重工業和國防傾斜,優先發展卡車和國防用吉普車,民用汽車生產一片空白,對于那時的中國人來說,汽車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長安集團總裁徐留平:“黨和國家領導人才能坐,那么當時中國汽車業應該說叫做缺輕少重,沒轎車,微車也缺乏,從一汽當時來看就是卡車,生產型的工具,包括二汽當時的布局也是卡車,那么當時在北汽的布局,它就生產軍用吉普車也是來滿足這部分國防方面的,所以說那個時候總體來看我們國家汽車不是作為進入家庭不是作為老百姓來用的。”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底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人借力改革開放的春風,走出了十年文革的急流險灘,重新回歸經濟建設的航道。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成千上萬的企業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成功實現了向出口導向型制造企業的轉變,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的地位逐步確立,一躍而成為對外貿易大國。
隆國強:“正是30年我們借助外部市場,走出去,加速我們的發展,我們年增長達到9.8%,這在人類的經濟史上是不可想象的,第二個就是說,你創稅能力提高了,也就是說我們出口業的競爭力提高了,這樣我們就有足夠的外匯了,購買力增強了。”
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極大地緩解了當時外匯儲備短缺的現象,1996年,我國外匯儲備達到1050億美元,比1952年的1.39億美元,增加了整整800倍。
隆國強:“1844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有革新的內容就是進口商有個很大的內容,就是加工貿易上游零部件,占整個進口的40%作用,那些東西在計劃經濟下很少的,計劃經濟夏至進口關鍵部件,改革開放以后,因為出口里面一半是加工貿易,他們需要進口上游的投入品,這個我覺得是個很大的變化。”
工業的快速發展不僅使我國逐漸成為一個世界制造業大國,也解決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問題。千家萬戶從手中的菜籃子,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袁孔良:“市面上那些物質都比較豐富了,能夠買得到,米也不憑票了,油也基本上買得到,肉,街上也有賣得了。”
上世紀80年代,個體戶作為一個新名詞開始為人們所熟知,到1981年,全國個體戶達到261戶,出現了眾多收入過萬的萬元戶。那一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達到646.7億元,城鄉儲蓄存款余額達到281.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