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區域布局與協調發展
按照優化開發區域的總體要求,統籌區域發展空間布局,形成以
上海為核心,沿滬寧和滬杭甬線、沿江、沿灣、沿海、沿寧湖杭線、
沿湖、沿東隴海線、沿運河、沿溫麗金衢線為發展帶的“一核九帶”
空間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一)優化總體布局。
以上海為發展核心。優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發揮國
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作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
造業,加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促
進區域整體優勢的發揮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滬寧和滬杭甬沿線發展帶。包括滬寧、滬杭甬交通沿線的市縣。
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創新能力,嚴格控制環境污染重、資源消耗大的
產業發展,保護開敞生態空間,改善環境質量,建成高技術產業帶和
現代服務業密集帶,形成國際化水平較高的城鎮集聚帶,服務長三角
地區乃至全國發展。
沿江發展帶。包括長江沿岸市縣。充分發揮黃金水道的優勢及沿
江交通通道的作用,合理推進岸線開發和港口建設,引導裝備制造、
化工、冶金、物流等產業適度集聚,加快城鎮發展,注重水環境保護
與生態建設,建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生態良好的基礎產業發展帶
和城鎮集聚帶,成為長江產業帶的核心組成部分,輻射皖江城市帶,
并向長江中上游延伸。
沿灣發展帶。包括環杭州灣的市縣。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港口條
件,積極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和重化工業,建設若干現代
化新城區,注重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功能
協調的先進制造業密集帶和城鎮集聚帶,帶動長三角南部地區的全面
發展。
沿海發展帶。包括沿海市縣。依托臨海港口,培育和發展臨港產
業,建設港口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帶動城鎮發展,合理保護和
開發海洋資源,形成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新興臨港產業和海洋經濟發
展帶,輻射帶動蘇北、浙西南地區經濟發展。
寧湖杭沿線發展帶。包括寧湖杭交通沿線的市縣。充分考慮資源
環境容量和生態保護要求,重點發展高技術、輕紡家電、旅游休閑、
現代物流、生態農業等產業,積極培育城鎮集聚區,形成生態產業集
聚、城鎮發展有序的新型發展帶,拓展長三角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輻射
帶動的范圍。
沿湖發展帶。包括環太湖地區。堅持生態優先原則,以保護太湖
及其沿岸生態環境為前提,嚴格控制土地開發規模和強度,優化產業
布局,適度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會展、研發等服務業和特色生
態農業,成為全國重要的旅游休閑帶、區域會展中心和研發基地。
沿東隴海線發展帶。包括東隴海沿線的市縣。大力發展勞動密集
型產業,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建設資源加工產業基地,成為振興蘇北、
帶動我國隴海蘭新沿線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
沿運河發展帶。包括運河沿岸市縣。依托人文底蘊深厚、生態環
境良好的優勢,大力發展旅游休閑、文化創意等服務業,積極發展生
態產業,改善人居環境,成為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生態產業走廊。
沿溫麗金衢線發展帶。包括溫州—麗水—金華—衢州高速公路沿
線的市縣。發揮毗鄰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環境良好、民營經濟發達
的優勢,重點發展日用商品、汽車機電制造和商貿物流業,大力發展
生態農業,建設浙中城市群,成為連接長三角地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
的紐帶。
(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加快核心區發展。以上海為龍頭,南京、杭州為兩翼,增強高端
要素集聚和綜合服務功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競爭力。核
心區其他城市要抓住上海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機遇,
協同推進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和集約發展,增強現代產業和人口集聚
能力。推動城市之間的融合,加快形成世界級城市群。
促進蘇北、浙西南地區發展。充分利用蘇北地區的土地、勞動力
和能源資源優勢,建立長三角地區優質農產品、能源、先進制造業基
地和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基地。充分利用浙西南地區民營經濟發
達的優勢和山區資源條件,建設長三角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綠色農
產品基地和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加快連云港、鹽城、溫州等發展潛
力較大地區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江蘇沿海、東隴海沿
線和浙江溫臺沿海、金衢麗高速公路沿線地區發展。依托上海設在鹽
城的三個農場,建設承接上海產業轉移基地。強化核心區與蘇北、浙
西南地區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延伸城際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加強
上海港與南北兩翼港口的合作共建,充分發揮核心區的輻射服務與產
業鏈延伸功能,促進區域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