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民生銀行的外匯保證金業務“易富通”客戶在民生銀行的網站上發現一條公告,通知暫停外匯保證金新開戶業務,已開戶客戶的交易暫不受影響。試行一年多的外匯保證金業務面臨“夭折”。
記者昨日了解到,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外匯保證金業務仍正常進行。
“叫停”事出有因。市場人士認為,銀監會有關負責人不久前的表態透露了信號。5月14日,銀監會創新監管與協作部主任李伏安在一個論壇上表示,銀行目前的風險控制能力還不能適應外匯保證金交易的要求。
外匯保證金交易又稱按金交易,它是指在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金融機構與個人投資者之間進行的一種即期或遠期外匯買賣方式。在進行保證金交易時,交易者只付出0.5%-20%的按金(保證金),就可進行100%額度的交易,也就是“以小博大”。目前,該項業務的投資門檻較低,如中國銀行的外匯保證金業務,只要客戶超過500美元就可開戶。
外匯保證金交易風險較大。由于杠桿效應的存在,稍有不慎,投資者便可血本無歸。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外匯保證金業務一度在國內興起,不過,由于當時國內的外匯保證金交易缺乏監管、市場混亂,1994年8月,中央四部委聯合發出《關于嚴厲查處非法外匯期貨和外匯按金交易活動的通知》。此后,管理部門對外匯保證金業務及外匯期貨交易一直持否定和嚴厲打擊的態度,導致在長達12年的時間里,商業銀行的外匯保證金業務一直處于沉寂狀態。由于市場需求一直存在,“地下交易”活動卻異常猖獗。對此,政府有意引導外匯保證金交易向正規渠道發展。2006年9月以后,外匯保證金交易重新步入市場。
民生銀行的外匯保證金交易于今年2月18日正式上線。目前,除民生銀行外,同屬外匯指定銀行的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也經營外匯保證金業務。不過,上述兩家銀行的相關業務并未因此受到影響。交行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銀監會尚未就此正式發文,“目前我們的外匯保證金業務正常進行。”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簡單的堵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監管部門加強監管,促使銀行對技術平臺和風險控制能力進行改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不應該因噎廢食,因為市場需求存在,如果再次將正規渠道堵死,只會迫使投資者再次轉向沒有任何法律保護的地下渠道。”一位外匯交易員表示。(衛容之 黃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