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物質主義需要補充文化鈣片
在這個社會中,很多人為追逐物質利益,的確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就此而言,哪怕調查數據不那么準確,其中揭示的問題也值得引起思考。
對中國人熱衷于追求物質上的成功,首先應抱以“同情之理解”。畢竟,上世紀中國經過一段物質嚴重匱乏時期,許多人對饑餓有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感受。這種對饑餓的恐懼及其影響,在后來既成為追求物質富裕的動力,也轉化成對物質的過度依賴。“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錢才是真的”、“錢不是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這些俗語就是這種社會心理的真實反映。從傳統角度而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這些歷史和社會經驗,大概不是其他國家的人們所能深刻了解的。
許多人也明白,金錢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這些年來,極端的物質主義思維也開始得到反思。例如,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身于各種民間公益活動,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重視慈善事業。對前者而言,這并非一定要等到自己有了錢才值得去做,對于后者,更多考慮的是“有錢了該怎么辦”的問題。社會風氣的轉變,不可能驟然發生,而只會是漸進地發展,慢慢地扎根。對此,應當抱有一定耐心和信心。
但要看到,人文精神的生長有賴于寬厚的制度土壤。在一個正常社會,追求財富享受或追求精神愉悅,作為一種個人選擇,都應受到同樣的尊重。這也就是說,從制度安排上,對二者理應一視同仁。然而,擺在眼前的現實是,一個單純從事精神生產的人,往往難以在這個社會立足。近日,一位著名詩人因生活潦倒,在病難中不得不接受社會捐款,折射出這個時代的人文困境。這表明,當前的制度環境與社會資源分配,仍然存在不利于人文發展的因素。
今日中國不僅需要進一步的經濟開放,而且迫切期待新一輪的思想解放。這樣的話,才能矯正過度崇尚物質主義的社會理念。
有些人將物質等同于成功,這無可厚非,但人還需要人文的滋養,而不能被物質壓垮了脊梁。物質主義受熱捧,精神生活遭冷落,意味著這個社會需要補充文化的鈣片。魏英杰(專欄作家)